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既是中国城市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迫切需要理性思考和评价导向。当前,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就是中国城市何以链接世界?尹宏研究员等学者的新作《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研究》对此作了回答。该书目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有北京、南京、西安、洛阳、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并列入发展规划。虽然学界对如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但是一直缺乏系统研究。
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内第一本研究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的学术专著,围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深入研究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涵特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全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状况进行比较评价,将世界文化名城这一抽象的理念具体化为指标体系和行动指引,探寻中国城市走向世界的文化路径,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意蕴。全书逻辑严密、资料丰富、数据详实、论证深入,总体呈现出“三个结合”的特点。
第一,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的理论逻辑与主流趋势相结合。国际社会对世界文化名城的关注,主要源于世界城市对经济良好增长、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包容共享的内在要求。纵观全球,无论是成熟的世界城市还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城市,以文化沟通地方与全球、平衡传统与现代,已然成为入围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该书深入阐释了文化推动城市转型的作用机制。作为驱策城市转型的一种动力,文化被广泛运用于城市经济增长、社会活力营建和城市形象的提振,通过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社会网络弹性增强、空间格局形态优化三大机制,作用于经济、社会、空间系统,协调其运行而实现城市的功能跃升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文化对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也奠定了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该书深入探析了以文化推动城市崛起的发展大势。从城市功能、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的深刻改变来看,世界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结构和重构过程。文化对于改善城市生存环境、生活品质、城市形象等的独特作用,不仅在城市经济复苏中发挥主动力作用,更成为世界城市破解各种挑战的包容性路径。无论是成熟的世界城市还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城市,均呈现出文化创新与城市增长携手共进、保持和提升城市文化多样性、以文化发展破解“城市病”挑战、文化成为贯穿城市战略的主线等新趋势,这也是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的现实基础。
第二,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的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相结合。世界文化名城的评价具有相对性,重在比较而非标准的设定,需要聚焦关键性领域进行综合评价。国际组织将世界文化名城的相关概念用于对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引导,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城市”“创意城市”的认定,欧盟的“欧洲文化之都”计划,以及英国“世界城市文化论坛”智库的建立等。世界文化名城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模型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具体指标所依赖的基本框架,把众多的评价指标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该书在对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涵特征和识别要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系统分析思维,提出“功能-声誉”评价模型,首次将文化声誉视角融入世界文化名城评价,将城市视为具有内部文化整体性和外部文化影响力的完整系统,将文化的“功能”和“声誉”作为审视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界面,多角度、多目标评价文化的创造、投入、运行、产出、影响等综合性行为。文化功能评价反映城市在文化保存展示、创新创造、生产消费、交流传播等方面的能力现状,文化声誉评价反映城市的文化识别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两者互为支撑、一体两面,以此建构了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的模型框架;另一方面,该书基于文化“功能-声誉”模型,构建了包含6个评价维度、12个比较领域、42个测度变量的世界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文化功能重在体现文化作用于城市转型的内生性指标,文化声誉重在体现城市文化影响社会公众的广度和深度的外显性指标,创建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评价工具。
第三,世界文化名城评价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相结合。评价仅仅是工具,以评促建才是目的。世界文化名城的形成是自发行为与自觉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选择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实现率先突破,这是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经验。该书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构建世界文化名城评价体系,对我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城市实践提出策略和路径建议,形成了“评价依据-评价工具-评价结果运用”的立体研究范式。一方面,该书运用世界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全球17个国家31个重要文化名城进行了总体评价。在样本城市的选取上体现了全球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空间上覆盖五大洲,涵盖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指标数据的采集上兼顾一致性和动态性,综合采用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相关的全球数据库、行业权威智库、政府统计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发布的数据进行推演计算,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更为规范。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将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划分为“均衡协调型”“功能优势型”“声誉优势型”“低度均衡型”四大类型,并对其文化发展成效进行归因分析,以揭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阶段性、差异化特点。
另一方面,该书突出中国城市的国际比较,我国样本城市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比较研究中发现竞争优势和短板差距,结合我国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需求,提出不同类型城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策略建议与路径选择。不仅着眼学习借鉴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与世界城市的比较中体现“中国特色世界文化名城”的价值,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类文明进步、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凸显了该书的应用价值。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要发展建设成世界文化名城,需要按照世界文化名城的规范与要求来推进。世界文化名城评价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内部多种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过程究竟蕴涵着什么样的互动机理和运行规律,除了对世界城市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之外,尚需更为系统深入的理论论证。尤其是对于中国城市而言,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城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应当通过哪些途径去化解这些难题,从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文化名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继续深入关注和研究。
《世界文化名城评价研究》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期待作者持续跟踪世界城市和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城市实践研究方面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