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为何不挂“中央人民政府”牌匾?周总理反对,伟人指出缘由

中南海为何不挂“中央人民政府”牌匾?周总理反对,伟人指出缘由

00:00
11:42

在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府中,省、市、县等地方政府都会在门口竖立起地名加“人民政府”字样的牌匾,但唯独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南海,没有悬挂牌匾。

这是为什么呢?

1967年曾经有相关负责人制作了“中央人民政府”字样的牌匾打算挂到中南海的新华门,但是周总理提出了反对意见,毛主席也表示反对并给出了理由……

为何不悬挂牌匾?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从西柏坡来到北平,党中央的办公驻地也从西柏坡转移到了北平郊外的香山,毛主席在这里日理万机,为了处理各种事务常常要往返于香山和北平之间,非常不方便。

后来在北平市市长叶剑英的安排下,党中央的办公地点从香山转移到了北京中南海,从此以后这里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也是毛主席的居住地。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全国各地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了地方人民政府,并且挂上了带有相应地名的匾额。

这些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办公,为人民服务,但是一直有一个问题令许多人感到奇怪,在各级政府中,唯有中央人民政府没有挂上相应的匾额,这种情况多多少少与中央人民政府所具有的领导地位有些不相匹称。

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没有人会把一块匾额当作一个大问题去看待,因此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几年都没有人专门去改变。

直到1967年,身为中央办公厅主任的齐燕铭在工作中想到了这件事情,他觉得中南海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确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匾额,既是表明中央人民政府对各级政府的领导地位,也是机构对外公开的一个身份象征。

于是齐燕铭就决定为中南海树立这样的一块匾,他找来几张大宣纸,在上面分别写上“中央人民政府”这六个大字,然后在中南海的一处大殿中找来一块金丝楠木,做成了一块匾额。

正当他准备将刻有“中央人民政府”的匾额挂在中南海大门的时候,周总理提出了反对意见。

周总理认为,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地位不是靠一块匾额而竖立起来的,是靠人民群众的认可而存在的。

各级政府树立匾额是出于日常工作的需要,而中央人民政府作为重要领导机构已经备受瞩目,恰恰需要让人民感受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亲近,而不应该制造任何距离感,新中国政府不是过去旧社会那些官老爷的衙门,而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的机构。

在周总理的反对下,齐燕铭最终没有把这块制作好的匾额挂上去,后来这块匾作为一件文物放进了北京博物馆。

对于牌匾的问题,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看法一致,虽然中南海是党中央的办公地,也是毛主席以及其他多位领导人的居住地,但是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看来,这里只是国家分配给他们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并不真正属于任何人。

毛主席不仅不同意在中南海的新华门挂上“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匾,而且其实当初解放北平后,就连把办公地设在中南海这件事,毛主席都非常不同意。

是否要进驻中南海?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党中央的办公地首先设在了北平郊外的香山。

这里环境优美、安静祥和,最重要的是安保工作非常方便,在当时特务活动猖獗的社会环境下,非常适合毛主席在这里办公。

毛主席在香山处理各种国家事务,一切工作都井井有条,但唯有一点让人很不放心,那就是毛主席在处理公务时需要经常往返于香山和北平城区之间,不少时间都花费在了路上,毛主席有时回到香山别墅已经是半夜,这十分影响毛主席的休息。

时任北平市长叶剑英为了毛主席的健康,建议毛主席搬进中南海办公,这样的话和市区里的各个机关往来比较方便。

毛主席对此表示拒绝:“中南海是过去封建皇帝居住和游玩的地方,共产党是为人民办事的政党,共产党人绝不做李自成。”

中南海位于故宫的西侧,是北京中海、南海两个地方的总称,在清朝时期是皇家举办宴会的地方,皇帝常常在这里招待来自外国的使节,或者宴请大臣。

进入民国之后,这里变成了当时执政者们办公和居住的地方,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都在这里生活过,在北洋政府期间,执政者如走马灯般一个接着一个,中南海这个地方见证了历史的更替变迁,见证了岁月的沧海桑田。

时间来到1949年,北平城在1月和平解放,当解放军进城之后发现,中南海的大门竟然敞开着,院子里杂草丛生,屋子里也十分凌乱,显然是遭到了什么人的破坏。

相关市政部门第一时间把这里保护了起来,认真打扫和修缮了一个多月,才让它恢复了整洁。

叶剑英考虑到毛主席住在香山办公十分不方便,会影响休息,就建议毛主席搬到中南海,起初毛主席并不同意,因为这里是封建统治者遗留下来的地方。

毛主席还说:“中南海的地方不小,生活在那里是一种奢侈,这和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作风完全相悖。”

叶剑英见无法说服毛主席,就找来了周总理,周总理组织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党中央办公地的问题,并为此进行投票。

毛主席不同意进驻中南海,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叶剑英则说道:“虽然中南海是封建统治者所留下来的地方,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历史内涵,党中央在中南海办公,把这里变成为人民服务的机构,这一定也是百姓们乐意接受的。”

经过讨论之后,大家统一投票,多数人同意将党中央办公地设立在中南海,于是毛主席尊重大家意见,同意进驻中南海。

毛主席虽然住进了中南海,但是在这里他的生活过得依然十分简朴。

毛主席在中南海

毛主席在中南海居住的地方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他的地方要么作为了党中央办公地,要么由其他干部居住,还有一些地方作为文化遗址被保护了起来。

毛主席带着党中央入驻中南海之后,完全改变了中南海过去的氛围,这里既不再像清朝时期作为游玩享乐的地方,也不再像北洋政府时期作为执政者私人的住宅,而是真正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办公机构。

毛主席使用了其中的菊香书屋,用自己的工资来交房租,里面除了毛主席时常需要的书架、桌椅、床铺之外,没有任何奢华享受的东西,毛主席在中南海里所过的生活十分简朴。

毛主席吃饭常常只是简单的菜配一份汤,偶尔改善一下伙食也要厨师提前请示,一般主席同意多做几个菜都是因为有客人要来,平时基本都是吃简单的餐食。

遇上国家粮食收成不好的时候,毛主席甚至吃得更加简单,用咸菜和辣椒就着米饭和馒头,十分简朴。

在毛主席的衣服中,最好的衣服就是他出访苏联时所穿的呢子大衣和帽子,在平时穿的衣服中,出现破损时毛主席都是让人拿去修,一直穿到不好再修为止才换新的。

因此在毛主席的衣柜中,有不少衣服都打着补丁,让工作人员看上去都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心疼。

在毛主席的带动下,凡是在中南海工作的人,都习惯了艰苦朴素,做事往往更加注重实际效用,而很少在意形式上的事情。

因此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67年,虽然中南海一直都没有挂上“中央人民政府”字样的匾额,但也并没有人主动提出或者去做。

而在1967年时任中央办公厅的齐燕铭总觉得没有匾额不合适,于是就打造了一个,但是在周总理的反对下,这块匾并没有被挂上,而是最终被放在了北京博物馆里。

虽然并没有悬挂“中央人民政府”字样的匾额,但是毛主席就此也决定给中南海一个字样上的标志。

毛主席用毛笔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让人刻在了新华门里面的墙上,在红色的墙体上,五个大字熠熠生辉,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表达着新中国政府为人民办事的初心,人们从新华门外就可以直接看到这五个字。

结语

毛主席把这五个字放在中南海的门口,就是要让所有共产党人都牢牢记住,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要永远把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

与此同时这也是警醒进出这里的干部们,永远不要像过去旧时代的官员那样作威作福,不能有任何官僚主义作风。

对于所有后继之人来说,这是最为珍贵的无价之宝,是对革命前辈们的宝贵精神的传承,它永远提醒着后继之人要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这样才能让革命精神万古长青,让国家繁荣昌盛。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