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钟会造反

105 钟会造反

00:00
05:13

出身低微的邓艾从来无法融入当时的上流社会。而这个上流社会,正是司马氏政权的基石。因此,偶有风吹草动,悬浮于司马氏政治权力网络之外的邓艾,便难免被清理掉。邓艾的死,让钟会的欲望极度膨胀。另一方面他对司马昭也是充满了担忧。

司马昭是个什么人?钟会心里很清楚。钟会在姜维投降后,曾经对姜维赞誉道:“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他以诸葛诞、夏侯玄为中土名士,至今仍未忘却,而他们都为司马氏所杀。这些人连同曹髦之死,都在提醒着魏国上下,司马昭这个人反复无常嗜杀成性。

钟会从未也永远不可能取得司马昭的真正信任。尤其当他远离了权力中枢、还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内心的忧惧只会与日俱增。

直到有一天,司马昭来信说自己已经率十万兵马动身前往长安,相见在即。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钟会在此时可能想到即使回魏国也未必能保全自己,所以他说“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获得了这么多的功名,哪里还会有好的归宿呢”。

而他又不是一个隐退避难之人。姜维曾以退为进,劝钟会效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钟会则答“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或许仗着手中的精兵和蜀地的险要,再加上对自身的才能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和司马昭有一战之力。

可惜的是,钟会既是聪明博学的才子学者,也是见风使舵的政治市侩,却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英雄。在如山的压力面前,他的智计似乎无法发挥作用了,他慌了。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的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钟会起兵于成都,矫诏讨伐司马昭。决定造反后,钟会第一件事竟然跑去征求诸将意见。结果可想而知无一人响应,不得不将他们囚禁起来,暴露了自己孤立无援的局面。再加上部下胡烈等人制造兵变,在魏军将士的围堵之下,钟会和姜维一起奋力拼杀,最后被杀,终年仅四十岁。

钟会的起事可以说非常的仓促,他既没有向司马昭假装忠诚,暗中悄悄布置。也没有充分的利用蜀国的降兵,并用自己的亲信控制魏军将领,相反却表现的慌慌张张。

这也恰恰的说明,钟会造反司马氏的决心其实并不坚定,只是蜀灭之后他在忧惧之中,又不甘心被司马昭灭掉,所以才仓促得起事。

钟会这次潦草的起事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司马氏的统治,也未能够在益州建立新的割据政权。不过他的家族也得到了一定的保全。司马昭追念他父亲钟繇的功勋和其兄长钟毓的贤明,特别赦免了钟毓的儿子钟峻、钟辿,官爵如故。

钟会死后,功曹向雄收葬了他的尸体,司马昭听到后把向雄召来,责问他说:“之前王经死,你在东市哭丧,我没有过问。钟会身为叛逆,你又来收葬,我如果再不治你的罪,将置王法于何地?”

向雄不卑不亢的说道:“古代圣明的君王,掩埋暴露于野外的尸骸,恩德施之于朽骨,当时难道要先调查一下他的功罪,然后再决定是否收葬吗?

如今王法的诛杀已加之于其身,法律程序已经完成,我感怀于仁义,将他收葬,于教化上也就没有什么缺憾了。王法立于上,教化行于下,以此训导天下,难道不可以吗?如果要我背弃那死人,又违背活人的仁义,我又有何面目生存于世呢?

明公您如果还把那一堆枯骨当成仇人,让他暴尸于野外,又岂是仁义贤德的气度呢?

司马昭对向雄的话大为赞赏,留他饮宴谈话,最后放他回去,也没有问罪于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