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陈晓卿开创了美食纪录片这个新品类。食物的色、香、味,还有与食物连接的人情味、故乡的记忆,排山倒海涌入心头,让观众欲罢不能。近日,《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出版随笔集《吃着吃着就老了》,跟读者聊聊他的舌尖寻味故事。
陈晓卿
人们怀念故乡的食物,就是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新书中,陈晓卿讲述了自己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酒,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
在陈晓卿看来,美食不仅仅是美食。为什么每个人不管走多远,都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忘不了妈妈的味道?陈晓卿说:“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你的记忆,你的成长有关。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我们曾经的饮食习惯、偏好,甚至经历过的时代,无一例外地遗落在我们饮食的DNA里。它标识着你的归属。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
陈晓卿
在遥远的他乡,因为有了温暖的食物,一个人的奋斗也有了温暖的陪伴。陈晓卿回忆自己在北京打拼的记忆时写道:“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尽管无人陪伴,这,也算是对抗无趣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吧……店堂里服务生勤快地跑前跑后,客人们散落在各处,希望着自己的希望,怅惘着自己的怅惘……这情景很像金庸笔下一千年前匆匆赶路的旅人,在风雪中的风陵渡口,那家茅草小店,大家等着雪停,明天又要各自赶路了。”
《吃着吃着就老了》
与真朋友坐在餐桌前,酒饭才最有滋味
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作《吃着吃着就老了》?陈晓卿也是有切身感悟的。出生于1965年的陈晓卿,算算年龄,今年也快59岁了。他说,人上了年纪,饭量越来越小,酒量越来越差,消化越来越弱,体形越来越胖。人生就这么宿命,胃口大开的时候没那么多美味,有了美味又无福消受。衰老,是个让人惊惧却又无力阻止的自然现象。
陈晓卿回忆,他曾经真诚地问过一位年长的同事,“晚上就一个苹果,夜里饿了咋办?”但现在,自己的年龄告诉他,其实一天一顿将将好,甚至可以假装天真地问年轻人,“晚上吃饱了,夜里胃酸怎么办?”
陈晓卿
《吃着吃着就老了》这部散文集里的文字,是陈晓卿这十多年里陆续写下的,读者也完全可以读出他随年龄而改变的心态。“重温它们,能感受到那些穿透食物的时光流逝,以及时间河流里的气味和口感,这就是《吃着吃着就老了》书名的由来。”陈晓卿写道,食物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黏合剂,能吃到一起的人值得珍惜。尽管随年龄增长,朋友圈越来越小,但与真朋友坐在餐桌前,酒饭才最有滋味。让人感觉到好吃的,是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