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纹青铜尊:记录跨越三千年的青铜文明

龙虎纹青铜尊:记录跨越三千年的青铜文明

00:00
09:11

龙虎纹青铜尊:记录跨越三千年的青铜文明



龙和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组合,一个升天沉源,一个威猛无双,大家对它们都非常熟悉,今天的主角,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珍宝——商龙虎纹青铜尊。


1957年6月的一天,安徽阜南县朱寨常白庄的渔民徐珽兰在润河湾捕鱼。小船划到河中央,徐珽兰一网撒下去,圆圆地罩住一大片水面。等了片刻,徐珽兰开始慢慢收网。可他没想到,这回一网撒下去,渔网比平常沉了许多,没有捞上来一条鱼,而是捞上来一堆叮当作响的古铜器。


这些铜器,翠锈斑驳,形状奇特,共有八件,基本都完好无损。这其中,就有日后被称为“龙虎尊”的国之宝器、国家一级文物——龙虎纹青铜尊。


大家应该都非常好奇,本该出自地下的青铜重宝,为何会被渔民从河底打捞上来呢?


据考古调查与专家研究,今天的润河湾台家寺一带是商代中晚期商王朝设置的一处重要据点,类似于后世的军事重镇。商王朝时期,商人不断派军队长途征伐长江中下游地区,去掠夺那里的珍贵青铜原料,然后通过漫长的水路交通线,将大量的青铜资源运往中原腹地,还要在这些南铜北运交通线上,设置许多据点控制金道,确保铜料运输安全。台家寺遗址就是当时商王朝势力建立的一处控制淮河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据点。居住在台家寺据点的某位贵族去世后,埋葬在这个据点西侧附近,龙虎铜尊及斝、觚、鬲等一组青铜器,是这位贵族墓主下葬时的随葬器物。历经数千年岁月沧桑变迁,润河河道几经变化,最终将这座高等级商代贵族墓压在河道下,这些随葬器也随之长期浸没于水中


如今,龙虎纹青铜尊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它体型高大,口沿广阔,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重26公斤。它从肩部、腹部到圈足,由三只立体的龙头和三条竖起的扉棱间隔成三等分,铸造得十分精美,更因其主体纹饰有“龙”和“虎”,而得名。其中,肩部由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了三条“游龙戏水”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在铜尊的腹部,有三只相互对称,且突出器表的立雕虎头。更有特点的是,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虎口下是一个人形,人无衣冠,双臂向上曲伸,两腿向下蹲曲,虎作食人状,称为“虎口衔人”纹饰。此外,铜尊的四周和圈足布满了饕餮纹。


恶龙盘踞,猛虎食人,龙虎纹青铜尊所展现的龙虎威势,几乎跃出器身,扑面袭来。那么,你知道铜尊上的“虎食人纹”代表了什么意思吗?


中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山海经》认为,虎口衔人的纹饰,可能是用来表现恶鬼喂虎的传说。还有专家认为,商代晚期、西周早期正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和兴盛的时期,这种猛虎食人的图案,是奴隶主为了向奴隶们显示统治者的威严而做的。也有考古学家认为,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


龙虎纹青铜尊“重见天日”之后,经考古专家研究,它的铸造工序十分复杂,是用十八块母范经两次焊接而成,浑然一体,毫无痕迹。这充分说明远在三千年以前,我国的冶金、铸造技术水平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形制雕刻,工艺技巧,举世无双。



【制作团队】

编辑:张文哲| 审核:丁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