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平平?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天赋平平?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00:00
16:04

思维导图:




开头引入:





















在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她曾经就读的中学也跟着火了起来。中学档案里还保留着她读书期间的成绩单,学校一位老师说,屠呦呦读书期间成绩没有特别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

诺奖得主小时候也会成绩不好?实际上,已经有科研机构统计过最近这些年几十名诺奖得主,在读书期间的学业成绩。发现了和屠呦呦一样的情况,很少有人一直是考前几名的,甚至有些诺奖得主中学期间干脆就成绩平平。于是就有人总结说,这是“诺奖现象”,或者称之为诺奖得主的“第十名效应”。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中学时期的学习成绩好坏是和智商挂钩的;但是,智商高的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或者我们换一个问题,智商包含了人类的哪些基本能力呢?


概念理论:

一般智商测验中,智力就是我们在量表测试中获得的成绩,在这种框架下,对智力的定义是相对简单,并且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然而,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则明确地质疑这种对智力的单一认识,他也对于“测验评分代表智力水平”这种方式非常不认可。

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计算能力,也就是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建立在人类生物和心理本能的基础上。于是,基于他对智力的定义,加德纳提出了8种处理信息的核心能力,也就是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模块,这八种智力分别是——

(1)言语/语言智力:对语音、节律和意义的敏感性;对不同语言功能的敏感性。在阅读书籍、写文章、写小说、诗歌、以及在沟通中理解别人说的话,等等这类任务中能够体现出语言智力的高低。

(2)逻辑 – 数学智力:对数字或逻辑的敏感和推理能力,有能力掌握复杂的推理。类似解数学题、算账、逻辑推理等任务,都能够体现逻辑 – 数学智力的高低。

(3)空间智力:准确感受视觉一空间世界的能力;对人的最初知觉进行转换的能力。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看地图,以及空间整理与收纳等任务,能够体现出空间智力的高低。比如,有些人自称路痴,经常看不懂地图或者迷路,可能就是空间智力水平不太高的表现。

(4)音乐智力:产生和欣赏节奏、音高和旋律的能力;欣赏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在唱歌、演奏乐器等任务中能够体现这种智力的高低。不过,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在之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地区的人们在学生阶段受到音乐教育的机会并不多,缺少知识接触和练习,在这种前提下,并不能简单根据会不会唱歌或者演奏乐器来评判音乐智力的水平。

(5)身体运动智力:控制身体运动和灵活掌控物体的能力。很多体育活动都能够体现出人们在这方面智力的高低。

(6)人际智力:辨别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需求并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人际智力的概念其实比较接近我们在情绪模块所讲到的情绪智力,也就是比较接近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谓的情商概念。

(7)内省智力,也可以称作内观或自知智力:对自已情绪的感知和区分能力,井以此指导行为;对自已的优势、弱点、需求和智力的了解程度。换句话说,内省智力指的是,在自身现有的能力和兴趣的约束下,理解我们是谁、行事的原因、以及怎样改变自己的能力。批判一点来说,很多人的表现往往是,要么妄自菲薄、要么妄自尊大,这都体现出的是一种缺乏自知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内省这一方面,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有待提升的。

(8)自然智力:对不同种属间差异的敏感性;与生物进行互动的能力,也包括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然中的各种模式。


内容细化:

在多元智力的理论框架下,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综合智力都是这8中智力模块的独特组合。比如说,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力)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身体运动智力)较强、公关的人际智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力较强,等等。或者,你也可以按照它们的优势程度,给自己的不同智力排个序,看看在这八种智力中,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对全才和专才现象做出了解释。全才也叫作探照灯式的智力模式,拥有这种智力模式的人,往往在3中或更多强势的智力,但是这些强势的智力并不是特别突出,同时也没有特别弱势的智力类别。这类人在读书期间往往没有明显的偏科,也更加适合综合型的工作类别,比如说政治家、企业家和管理者,一般来说,在这些领域表现出色的人,智力模式都符合探照灯模式。

另外一种专才,也叫作激光灯式的智力模式,这类人往往在某一种智力上表现特别突出,但是其他方面却都相对平平。基于这样的智力模式特征,这类专才喜欢深入地、持续地聚焦在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比较典型的这类型人物就是那些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们,屠呦呦就是比较典型的激光式智力模式。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诺奖得主们往往在读书期间表现一般,但在后来的人生中却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

当然了,我刚才提到的这种全才和专才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这两种典型智力分布模式的区别,而实际上,每个人在这8种智力模块上组合的分布都是各不相同的。而对于能不能取得成就来说,除了自身智力模式组合的特征,也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德纳同样认为,西方社会关注逻辑一数学和语言智力的发展,而非西方社会对其他智力更为关注。比如说,在日本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更强调合作行为和社区生活,因而人际智力更为重要。更为突出的例子在西太平洋岛屿的卡罗琳岛上,由于航海对他们的重要性,因而当地文化中非常重视空间智力的水平,船员们必须能够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他们的空间智力和身体运动智力在海上航行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每一种文化都会鼓励某些特定的智力组合,而对另一些特定的智力组合不那么友好。这就给人一种合理的猜想,也许有些表现平庸的人,只是恰好生在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们就不举很近的例子了,我们举一个远的例子,中国的古代,古代通过科举取才,科举有一点点类似现在的智力测验,而科举中,关注的是语言智力,而对于数学、物理,则根本不考察,因此,这就提示我们,不同的环境就会鼓励某些智力的发展。


方法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对教育领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一点是非常出乎意料的,因为一开始,多元智力理论是在心理学领域提出,并且作为探究人类智力的理论之一,在学术界接受批评与检验,但是它却获得了教育工作者的格外青睐,迅速地走向应用领域。

因为教育工作者们应用这一理论的高涨热情,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不得不开始阐述他对于把这个理论应用在教育中的个人见解,并且认为,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教育学推论:

第一个:个性化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每个学生,并且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理想状况下,实现个性化教育,需要三种角色,第一个角色是评估专家,他需要获取每个学生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反馈给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第二个角色是学生-课程中间人,负责为学生挑选适合他的课程,形成一个量身打造的课表与教学方式。第三个角色是学校-社区联系人,负责给学生介绍适合他的行业与职业。

这一点对于很多学校现行的教育体系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因为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式都是一套标准套用所有学生,一套试卷考察所有学生,距离个性化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第二个:教育目标优先。尽管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密切,但是它并不适合作为教育的目标。在心理学语境下,我们很容易理解这8种智力,但是在教育学语境、尤其是教育实践中,要全部实现者8种智力的共同发展,其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比如说,对于“人类智力的决定因素大部分取决于神经与生物机制”这一论述,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智力天生,我们只要顺应它,不用有什么改变;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觉得,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尽己所能去提升、去改变。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中的论述没有什么变动,但是人们得出的结论却非常不一样。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先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才能谈起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应用。

第三个:关键概念的多种表达。在这一点上,学科理解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其含义是,当一个人能把他在任何教育背景下获取的知识,应用到与之有关的事情、或者是领域中,才是实现了理解。以历史学科为例,熟悉重大历史事件很重要,但还不够。真正的理解是,能够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分析当前正在发生的历史性事件。

基于这三个推论,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应用多元智力理论时,容易出现很多误区,其中,用传统智商测验的方式套用到8种智力模式上来,就是一个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

回到心理学领域来,有一个对于多元智力理论的批评值得我们注意,对比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智力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多元智力理论具有非常明显的模块化思想,就像地球上的7个大洲,每种智力拥有自己清晰的版图、互不交叉。但是,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就认为,我们的三个重要的智力成分包括创造智力,分析智力和实践智力,它们是相互协同,共同作用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多元智力理论推测,每一种智力都对应一个相对独立的脑区,但这一点还缺少有效证据的支持。并且,目前神经网络的研究发现,倾向于认为大脑的工作模式更多地表现出协同的方式,而不是区域独立的方式。


概括总结:

好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首先了解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智力这个概念的基本认知——智力是一种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确定了8种互相独立的智力模式。其次,在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之后,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加德纳对此做出了一些回应,在教育应用方面,他提出三个比较重要的教育学推论,分别是提倡个性化的教育、教育目标优先、关键概念的多种表达。以及,我们重回心理学领域,考察了这个理论的一个不足之处——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


结尾互动:

最后,对于这个多元智力,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几本加德纳的著作来读一读,关于多元智力的很多论述,都有中译本书籍,比如《多元智能新视野》这本书,就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于教育应用的看法和建议。我是张昕,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