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商家是如何定价的?

聪明的商家是如何定价的?

00:00
17:48

思维导图:




开头引入:














不知道大家在平时购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比如说,有两件商品,它们的质量和性能可能都差不多,但是呢,一个商品,它的标价是99块99,而另外一个商品的标价则是100块。

大家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那个卖99块99的商品,因为大家会觉得,它便宜啊。但是如果你把这两个商品做一下减法,就会发现,这两个商品的价格,只相差1分钱。考虑到现在钱的购买力,其实这1分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为什么,我们第一时间做决定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第一个商品更便宜呢?

其实,这就是商家标价的小心机,因为在我们心理感受层面,都会觉得两位数的东西比三位数的东西便宜很多,只要不破百,99块99看起来确实就是更便宜的。

这种标价的方式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包括其他类似的标价,我们都碰到过,9块9、19块9……等等。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这种现象,但仍然会一次次地相信,它比标价10块的、20的更便宜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在商业活动中的一些心理学现象。

例如,商家的定价策略里,可能涉及到哪些心理学原理呢?


概念理论:

刚才举的那个例子,其实是常见的非整数定价策略——给商品制定一个带有零头的价格,使价格的最后一位数为奇数或者接近于零,也叫零头定价、尾数定价。这一类的策略背后,实际上契合了消费者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那就是左位偏见,它是一种人们更关注数字的左位而非右位的现象。其实这和我们的阅读习惯是一样的,我们的阅读也是从左往右来读的。类似于刚才的例子,人们更愿意买9.99块的商品,而不是10块的商品,尽管实际上它们的价格相差无几,但人们就是会觉得前者更便宜。

并且,关于数字的左位偏见,在几乎所有涉及到数字的地方都会出现,一种可能的心理学解释是,左边数字的心理权重更大,我们会更关心一串数字中最左边的那个,而对右边的数字都视而不见。

许多商家早就利用了这一点,在门店标价中,把9.99的商品,小数点左边的数字用更大号的字体呈现,而小数点右边的数字则用更小号的字体。美国关于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就发现了,在所有的商品价格中,以数字9结尾的商品占了30%~65%之多。

既然商家这么娴熟地利用了人们左位偏见的心理,那么,我们在购物的时候,可以怎么反击呢?其实,我们可以练习价格换算,把类似这种标价的商品价格都换算一下再来决定要不要购买。你可以借助手机中的计算器,如果是89的商品,就自己打出来,这件东西实际上价格是90块,而标199的商品,就告诉自己实际它的价格是200块。在购物过程中,有意识地价格换算,能够帮助我们抵抗商家的这一类定价策略所导致的——“商品看起来很便宜”的心理感受,更理性地做出消费决定。


内容细化:

除了左位偏见之外,还有很多心理学的效应被商家运用到定价策略里,诱导消费者做出购买的决定。接下来我们再举两个例子。

第二个经常被商家利用的心理现象是锚定。锚定就是固定的意思,指的是,我们在估算数字的时候,给出的原始数字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数值估计,后面的估计值会接近初始数字。

经典的锚定效应的实验是这么做的,研究者让被试估计一长串数字的乘积,从1连续乘到9的数字的乘积,但是,他们会以不同的顺序来呈现,第一种顺序是1*2*3*4*5*6*7*8*9,第二种顺序是9*8*7*6*5*4*3*2*1,结果,研究者发现,以第一种顺序来呈现的,被试的估计往往比较小;而以第二种顺序出现的,被试的数字估计反而会更大。

这个效应应用到购物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我们对某些商品的价格感知,常常会被我们所熟悉的,或者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价格所固定。商家就会利用这一点来操纵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判断,这叫做习惯价格策略。

比如说,如果去超市购物的话,因为我们对食品、日用品等商品需要频繁购买,因而对这些商品的价格最为敏感,那么,超市中与这些商品价格相类似的其他东西,就更容易被我们随手买走。

再比如说,我需要在某宝上买一台洗衣机,因为平时根本不关注洗衣机,并不熟悉它的一般价位,当我第一眼看到一台标价非常高的洗衣机的时候,尽管我觉得,这台不合适,太贵了;尽管最终我选择下单的那台,比第一眼看到的要便宜,但仍然是价格偏贵的。这就是因为最初的第一眼对洗衣机价格的印象已经被锚定了。

而这种锚定效应经常被推销人员利用。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我们走进一家专卖店,店员给我们推荐的第一个商品,往往都是品质最高、最贵的那个。这样一来,店员就把最初的价格给锚定了,植入了我们的内心,我们在这家店寻找其他商品的时候,就会受到锚定价格的影响,最后买到的东西价格更高。

而作为消费者,如果想要减少锚定效应对自己购物决定的影响,比较好的方法是在购物之前,做一些攻略,这对于大宗消费来说比较有帮助。就像刚才那个买洗衣机的例子,与其抱着购买的心态直接逛,不如以研究的心态多搜索一些信息,先了解清楚,在店员推荐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关了解,可以有效避免锚定效应的影响。当然,这种策略也只是能够部分地抵抗,并不能完全避免自己不受干扰。

第三个经常被利用的心理现象是“求新”、“猎奇”心理。这点常常在新产品定价中被用到,运用新产品发布等一系列手段,把商品高价投入市场,从而迅速获得利润,收回成本,减少经营风险,接下来再根据市场销售情况逐渐适当降价的策略。这种定价策略叫做撇脂定价法。通过这两个字就能知道,开始的时候,堆积一些脂肪,慢慢地再把脂肪撇掉。

比如说,小米、苹果等科技公司,最开始推出技术领先产品的时候,都会在高定价的同时减少市场供给,用“稀缺感”刺激消费者产生更强烈的“求新”、“猎奇”心理,促进商品成交。

对于这一类定价策略,一般来说,选择付费的消费者内心同样认可商品在“新”、“奇”上的价值。所以,如果你觉得新品尝鲜体验对自己的意义很大,那么选择在高价期付费是必然的,而如果不是那么地追求抢先体验的话,则可以等一等,在商品过了新品期之后,选择购买相应的商品。

第四个可能被利用的心理现象是消费者的自尊需求,在很多奢侈品中比较常见。他们会把商品价格和用户的品味、修养、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彰显个人独特性和价值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让消费者产生“只要拥有了某件商品,我就能成为这样的人”,这种感觉。这是很多奢侈品品牌,以及主打轻奢、小众概念的商家常用的策略——声望价格策略。尤其以奢侈品运用得最为纯熟与成功。

举个例子,在美国市场上,价格高昂的通用凯迪拉克( Cadillac)和丰田雷克萨斯( LEXUS)汽车是高地位的象征。在这个例子中,价格中的一部分是为汽车的的名誉所付出的。而用于正式场合的西装、礼服、领带等商品,因服务对象为层次较高的消费者,所以一般都采用声望定价,否则,如果价格定的偏低,这些消费者就不会去购买。

通常,使商品形成并维持声望价格的办法,是控制消费者的拥有量,具体手段是限制某个产品的供应量和保持高价。当然,这里的高价也不能高得“离谱”,因为其价格中的一部分是为虚名而付,所以价格的高低必须与其名声相符,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比方说,我可能愿意为一款劳力士,付出很高很高的价格,但是,如果是一个小众的,品质又远远不如劳力士的表,那我可能就不愿意付出那么高的价格了。

另外,消费者一般都对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本来,这对消费者保持理性消费是一件好事,但值得消费者警惕的是,某些商家会采取不改变定价,而减少净含量的策略,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一旦我们对某些产品已经很熟悉了,就会默认产品的净含量不会改变。但商家永远都有利润增长的需要,他们就会选择在包装上动一些手脚,比如,本来净含量为500克的麦片,改变包装之后,注入了更多的气体,净含量变成了495克,这听起来比价格增长了5块钱容易接受得多。而实际上,改变包装之后,消费者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净含量变了,也不会去翻看,产品净重到底是多少。

要警惕这样的消费陷阱,其实有点难度,因为如果要比较哪一件东西性价比更高,需要很仔细的数学计算,比如,4包360抽的抽纸巾,与6包220抽的抽纸巾,哪个更划算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很少会在做了计算之后再决定买哪一个,而是根据直觉,可能觉得6包更多,这个更划算;或者有人觉得360抽感觉上多了很多,4包更划算。这个背后,都是我们想要偷懒,最后做出了不理性的决定。或者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不是那么敏感。


概括总结:

那么,关于定价策略,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今天我们主要讲了5种定价策略,分别是非整数定价、习惯价格、撇脂定价法、声望定价法,以及不改变价格、减少净含量的做法,所涉及到的心理现象主要有:左位偏见、锚定效应、猎奇心理、自尊需求、以及价格敏感心理。而关于如何识别以及抵抗商家定价策略对我们消费行为的干扰,也给出了一些可能的方法,当然,这些建议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了解定价策略所涉及到的心理学现象之后,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购物行为,减少非理性消费。


结尾互动: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话,威廉·庞德斯通在《无价》一书中说到“尽管价格只是一个数字,但它可以激起复杂的情感涟漪。在不同的情境下,同样的价格可能会被视为一笔划算的买卖,或是一次敲竹杠,又或者它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听完这句话之后,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购物经历,想一想在那个情境中,价格方面,商家运用了哪些心理学元素,欢迎留言讨论,我是张昕,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