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冷漠是如何发生的?

集体冷漠是如何发生的?

00:00
13:03

思维导图:




开头引入:





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比较令人震惊的新闻,这个新闻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一个震惊美国社会的事件,标题很耸动——38人目击凶杀者没有报警。事情是这样的,1964年3月13日凌是3点,纽约,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在即将到达寓所时遭到持刀暴徒的侵犯,她惊恐地尖叫并恳求帮助——“我的天啊!他刺伤了我!来人哪!请帮帮我!请帮帮我!”声音回荡在宇静的夜中,显得分外刺耳,吵醒了部分邻居,很多人走到窗户边观望了片刻,目睹歹徒去而复返。直到有人打电话报警,歹徒才最终离开,但基诺维斯却很快死去了。之后的调查发现,一共有38人目睹了这场暴行,却无动于衷。

这场惨案激起了一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潮,因为我们会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这38个人选择无动于衷,不去报警,或者说不施以援手呢?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些冷漠无情、见死不救的坏人吗?


概念理论: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了,造成这一悲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责任分散这一现象,它指的是,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愿意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选择不再插手。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那些听到了呼救声的邻居们并非没有同情心,他们当时可能在想,“可能住的离受害者更近的人已经报警了,或者是可能其他人已经报警了,我就不需要多此一举了”。

在这个惨剧发生的4年后,心理学研究者拉塔纳和达利考察分析了各种情形的紧急情况,从决策的角度发现了旁观者在面对紧急事件的时候的决策过程——

首先,旁观者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紧急事件呢?如果都没注意到,那么根本就没有救助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那么多人从她身边经过都没有停下脚步的原因,因为2岁的小女孩太小了,忙着赶路的行人很可能就没有注意到她。

如果注意到了呢?就好像1964年的这个惨案那样,受害者深夜里惊恐的尖叫和求助声,一定是惊醒了很多人的。那么,注意到之后,旁观者会进一步对情况作出解释,也就是,这是不是一个紧急事件,情况有没有非常紧急?如果旁观者判断,这事儿不紧急,求助者早一点儿或者晚一点儿获得帮助,可能对他的影响并不大,那就很可能不提供帮助。

那如果,把这个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之后呢?旁观者会怎么做呢?他们会进一步判断,我在这个事情里有责任吗?如果判断自己没有责任,或者是即使有,也非常小,小到不影响大局,那旁观者也会选择不提供帮助。只有在认定自己在这个事情上有非常大的责任的前提下,旁观者才会伸出援手,提供帮助。



内容细化:

从这个决策路径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一条路径能够引起旁观者采取行动,但是却有很多条分叉会促使他们无动于衷,这些分叉就是引发责任分散的关键因素,总结一下,这里面有3个关键因素,分别是注意、解释和责任。我们逐个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注意因素。同一个场景中,人越多,旁观者注意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导致在有更多人在场的情况下,那些受害者却更少有机会得到帮助。比如,有一名研究人员和145名合作者共测试了1497次,他们在乘坐电梯时装作不经意地掉落了一枚硬币。发现当旁边只有一名乘坐者时,他们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有40%。当旁边有6名乘坐者时,他们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不超过20%。研究人员猜测,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

其次,解释因素。1976年实验人员设计了一项研究,他们让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假装在打架。结果发现,当女子大叫“走开,我不认识你”时,有65%的情况会有人提供帮助;但当她说“走开,我不知道我怎么就嫁给你”时,只有19%的情况会有人提供帮助。类似的情形真实地发生在生活中,曾经有受害女生被歹徒当街骚扰,当歹徒向周围人说,“吵架呢,这是我老婆”的时候,准备了解情况、提供帮助的路人就都摆摆手走开了,导致受害女生在公共场所陷入无人帮助的困境。

第三,责任因素。在一个实验中,受害者(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谋)有时对旁观者说:“你有时间吗?”有时又说:“你能在我离开的时候照看一下我的手提箱或者收音机吗?”前一种情况没有引发任何的旁观者的责任感,因此当小偷拿走东西的时候,那些人只站在边上看着;然而那些答应替别人照看东西的人几乎都介入了,有些人甚至追到岸边抓住小偷。一个小小的请求——“你愿意帮我看管吗?”,它所具有的的社会心理学力量,几乎使得每一个旁观者都能够耐心地提供帮助。当然,在讲注意因素中提到的人数也是一个诱因,人越多的情况下,每个人觉察到自己应该有责任的的可能性越少。

除了这三个因素之外,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内群体和外群体,也是引发责任分散的因素之一。我们每个人都会自动地去定义,和我们来自同一个群体的人;以及和我们不属于同一个群体的人,也就是所谓的in group member和out group member。

责任分散之所以会产生,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把需要帮助的人认为是外群体的成员,那他和我不属于一个群体,我对他就没有责任,当然不会选择提供帮助。比如说,有一个同学,突发疾病,需要捐款,筹集医疗费,如果他是自己的同班同学,那很可能,我们会马上转账,还会捐一大笔钱;那如果是校友的话,我们仍然大概率会捐款,但是金额可能就没那么多;而如果只是一个外校的学生,他的学校你还没听说过,只是在朋友圈看到了筹款链接,那有可能,我们看完消息,就默默关掉页面退出来,什么也不干。因为不觉得他和我有啥关系,也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责任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怎么样把需要帮助的人从out group member变成in group member,可能就是克服责任分散的另外一个关键。因此,就像我们之前曾经提到的,增加接触的方法对于这种情形下的责任分散是比较有效的,旅游、增加信息接触等方法。


方法应用:

讲到这里,我猜你已经想到一些办法来克服责任分散了,我可以先列举几个比较有用的方法,来抛砖引玉——

第一点,求助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到人。如果你在人群中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尽可能让旁观者把责任集中到他的身上,从而克服责任分散的阻力。如果周围人不多,那么首先大声呼救,让周围的人注意到自己需要帮助是必要的,只要有一定的人流,紧接着,就要马上指定某一个人,比如,眼睛注视着那个人,说“穿红色衣服的那位女士,我需要你的帮助!”,这么做,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获得帮助的可能性。

第二点,如果你在团队或者工作中是一个领导的角色,那么,当你把某个任务交给一个团队来完成的时候,一定要指定负责人。具体到这个问题找谁,那个问题又找谁,最后直接跟负责人交涉就行了。团队完不成任务的时候,想让你的批评变得有力,就要让你的批评变得具有针对性,责任一定要具体到人,具体到事,不要让大家有一种感觉说,“这个是所有人的责任,我一个人不努力其实没有关系”。记住,责任具体到人,是可以克服责任分散的可能性的。


概括总结:

责任分散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从诱发责任分散研究的源头考察了这种现象,并且发现,引发责任分散的主要因素有:是否注意到事件、如何解释事件、是否认为自己有责任这三个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之外,求助者被认为是内群体还是外群体成员也有很大影响。接着,基于对责任分散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求助具体到人、任务责任具体到人的方式来克服责任分散所带来的影响,不管是人际之间的影响,还是在工作上的影响。


结尾互动:

最后,关于如何避免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责任分散的现象,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欢迎留言讨论,我是张昕,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