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00:00
11:54

思维导图:




开头引入:

这是我们的第6节课,这节课的主题是人格动力。在这节课开始之前,咱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这个测试的问题是:你觉得你是一个外向的人还是一个内向的人呢?A外向,B内向,C有时候外向有时候内向。可能有一些人的回答是C,就是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有的时候他动如脱兔,有的时候又静如处子,在某些情况下特别闷骚,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又挺逗比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是今天咱们这节课要聊的问题:人格动力。


概念理论:

什么是人格动力呢?其实这个和我在上节课所讲的人格心理学的本质是分不开的。简单来说,所谓的人格的动力,其实就是一个人他的动机,或者说他行为背后的逻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需要去摒弃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大五人格,因为大五人格它只是知其然,而没有办法去分析其所以然。

我觉得在人格心理学当中有一句话特别有道理,什么话呢?叫做people have traits,but people do behaviors,什么意思呢?它讲的就是虽然我们每个人他都有相应的人格特质,但是一个人更重要的、超脱于这个特质的是,这个人的行为是直接来表现这个人,反映他的一些特质的。就好像说我们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的自我介绍往往是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开头,但是你会注意到我们在介绍完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后,我们还会加一个去佐证我是这么样一个人的一种行为。

比方说有一个人介绍我是一个特别外向的人,介绍完这句话之后,他往往会补一句,其实我就是跟很多人都自来熟,我可能跟某一个人见面聊了一句之后,我们就成为好朋友了。成为好朋友或者自来熟这些行为,它都是去佐证我是一个外向的人这件事的。

因此,我们要分析人格的动力,其实我们要分析的是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什么样的一些原因导致我们有这样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却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所以原因很重要。


内容细化:

在这里我想从2个角度去探讨我们所谓的人格背后的或者说行为背后的原因这件事。第一个角度在心理学中叫做personal concern,个人追求;第二个角度叫做possible self,可能自我。

首先,personal concern,个人追求。什么是个人追求,意思就是一个人他觉得在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造就了每个人他的行为模式是不一样的,从而反映出的人格可能也就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他会认为工作最重要,因此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工作狂,而这个工作狂我们如果把它反映到大五人格维度上,那可能就是这个人他的宜人性比较低,他就只顾工作也不顾家人,或者说他的责任心很高,他上班总是很守时,而且他做什么工作都是井井有条的。

而另外一个人我们发现他是比较顾家的,他觉得家庭很重要,所以他总是时不时的迟到,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今天我带孩子看病了,或者说他周末也不愿意加班,因为他觉得这是我陪家人的时光,所以我不能加班。如果这样的行为反映到人格维度上,你会说这个人他的责任心特别差,你看他工作都不上心,他完全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人。

通过这个例子,你会发现,责任心高和低其实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们更重要的是找到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就是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个角度我们再往高一层去说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是possible self,可能自我。它的意思就是,我觉得我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你的可能自我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可能自我这个概念很重要呢?就是因为随着我们一个人的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可能自我会经历一个先增后减的过程,他会在年轻的时候,尽量多的去创造可能自我,从不同的维度去创造可能自我,比如说他可以从家庭的层面,我觉得我可能是一个好的丈夫,所以他要做好丈夫的角色,在工作层面,我觉得我可能是一个好的员工,所以他要做好员工的角色等等,从而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的这样一些行为。

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去做一个自测,就是I am 的自测,你可以评价一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通过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评价,你可能就知道,你的可能自我有多少个?你在家庭中有没有一个可能自我?你在工作中有没有一个可能自我?甚至是你在学习中也有一个可能自我?越多的可能自我,就意味着你的人格是越复杂的。

你还可以做一个重要性的划分,所谓重要性的划分指的就是,我觉得哪一个可能自我是更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的划分,直接就决定了,你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方说我觉得工作当中的这个可能自我是很重要的,可能你就会成为一个工作狂,而另外的人他觉得我的家庭生活的可能自我更重要,好,那么他以后可能是一个更顾家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类型。


方法应用:

除了上面讲到的I am的自测,如何去定义一个可能自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试一试,它叫做自我故事法。什么叫自我故事法?就是你编一个故事来描述你自己,记住,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描述,而且这个描述不是一个虚拟的,当然了,如果你的年龄还在二三十岁的时候,那是一个虚拟的描述,但是如果年龄已经到了四五十岁了,这时候,故事的前半部分应当是完全真实的。

你要描述一下,在这个故事当中,你作为一个主体,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你如何去评价自己的生活。就好像很多同学都读过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其实他在最后有一段话讲得很有道理,就是“当我回顾往事的时候,不再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不再为…”其实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自我故事法,你自己给自己编一个故事,这故事有一个开头,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着,有一个中间,我经过了哪些奋斗,最后有一个ending,或者是你假想中的ending,你觉得你的人生的终点会是什么样子?

好了,你可以把你的故事自己大声的念出来,在念的时候,你就会对自己的可能自我,有一个更清晰更明确的认知了,因为往往你在故事中所描述的事情,一定是你认为最重要的,最能够去定义你这个人的经历。有了这个故事,就会知道其实在我的生命中,哪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就成为了你人格发展的原动力。


概括总结: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最后总结一下。第一,关于人格我们不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所谓的人格动力;第二,我们可以从个人追求和可能自我两个方面来思考我们的人格动力;第三,运用自我故事法,找到自己的可能自我到底有哪些,它们分别是什么。


结尾互动: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我是谁决定了我去做什么,和我做了什么决定了我是谁,你更同意哪种说法呢?我是张昕,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