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什么是明朝开国皇帝的终极政治理想?

朱元璋:什么是明朝开国皇帝的终极政治理想?

00:00
20:16

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我们来说说中国史上最彻底的农民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小时候非常穷,曾为村里地主放牛,读书识字更不用提了。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先后去世,17岁的朱元璋不得已进了皇觉寺当和尚。


当了八年和尚后,朱元璋接受好友汤和劝说,投奔义军。十六年后,朱元璋在应天府,现在的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开始了明朝277年的历史。

▲明太祖宫廷画像


中国历史上几十个王朝,开国皇帝里面,只有朱元璋是真正的农民,秦始皇这样的贵族不说了,像汉高祖刘邦,是流氓和底层官员,隋唐的开国皇帝都是军事集团的武将,宋太祖也是武将世家,辽西夏金元,都是游牧民族。


只有朱元璋,是彻头彻尾的农民出身。他不但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当上了一个长王朝的开国之君,而且,他制定的制度,执政的风格,都充满了农民的气息。比如在朱元璋的南京皇宫内,没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里面种的菜可以供应整个皇宫,绿色有机无污染。


刘邦进咸阳后,与民约法三章,哪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改朝换代,百废待兴,这约法三章全是社会治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刘邦作为亭长,也就是“派出所所长”的思维方式。


那农民朱元璋的想法是什么?朱元璋进入南京后,也发出布告告诉百姓说:“元朝的治理太差劲了,我是来为民除乱的。我朱元璋要干三件事,一是任用贤士,二是铲除不利于百姓的元朝旧政,三是不准官吏腐败,虐待百姓。”


那么朱元璋这个农民有没有做到这三点呢?咱们不妨倒着来说一说。

▲明太祖民间画像


先说第一点,不准官吏腐败,虐待百姓。


朱元璋在没有加入义军之前,一定看够,吃够了贪官污吏的苦头,所以他执政之后,对于官员贪腐的惩治,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可以说是中国史上空前绝后。


比如说,一个县官,只要被发现贪污,就会被发配北方荒漠充军,如果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就有可能被处以残忍的剥皮之刑,剥完皮之后还没完,还要将剥下来的皮囊填满草,放在县衙门的大堂上,警醒下一个县官。


至于朱元璋杀掉的贪官,从开国将领朱亮祖,到自己的女婿欧阳伦,数不胜数,动不动一个大案子,就是成千上万的官员人头落地。


朱元璋还规定,任何父老乡亲,只要发现当地官员贪污,或者是迫害百姓,都可以自己动手,把官员捆起来,送来首都南京治罪。沿途的驿站还要免费供应这些百姓的食宿。


这些想法都挺好,但是效果怎么样呢?老实说,不怎么样。你规定老百姓可以捆官员,可是官员难道没有兵士或衙役保护他吗?官员不会跟当地的土豪勾结起来打压百姓吗?老百姓有什么力量可以自己惩治贪官?


而朱元璋杀了那么多贪官,为什么贪污照样存在呢?因为大明朝给各级官员的薪水非常少,工资根本不够花,官员不贪又怎么办呢?这就有点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了。

▲《明人画入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再来看第二点,铲除不利于百姓的元朝旧政。对于元朝的制度,朱元璋去除了哪些?保留了哪些?


朱元璋首先定下的规矩是尊敬老人。咱们在“简说中国史”里讲过,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很大的不同,就是游牧民族看重能够打仗的青年人,而农耕民族看重有经验的老年人。朱元璋就特别尊重老年人,他发布了《存恤高年诏》,要求各地官员,要对辖区里所有老年人加以审查,如果八十岁以上,乡里人都夸奖的老人,必须上报官府嘉奖。满了八十岁,家里穷没有产业的老人,每个月给五斗米,五斤肉,三斗酒。九十以上,每年再加十斤棉花,一匹布。


在朱元璋的反复教导下,明朝各地尊老养老风气很盛行,基本被写进了每一个家族的族规里。这一点是元朝没有的。


其次,朱元璋童年深受灾荒之苦,所以对于荒年的社会救济也十分看重,大明朝各地都有预备仓,荒年散发粮食,而且任何地方只要出现荒年,一定减免赋税。即使是丰年,如果田地稀少贫瘠的地区,也能享受免税的待遇。


还有,与元朝的商业发达不同,朱元璋出于农民的立场,非常讨厌商人,认为他们低价进货高价卖货,属于不劳而获。朱元璋一开始不打算让民众自由经商,后来发现用行政力量,阻挡不住民间经商热潮,就在社会地位上做文章,比如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


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朱元璋还动不动向秦始皇学习,把江浙一带包邮区商人连根拔起,整个家族移民边疆。如果你去贵州的安顺天龙屯堡,那里的人就会告诉你,他们本来是苏州大商人沈万三的后代,被朱元璋强行迁移到贵州来的。


朱元璋还从自己小时候的惨痛经历出发,下令地主不得拥有奴婢,所养的奴婢一律释放为良民。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卖身为奴,由朝廷帮他出钱赎身。


朱元璋自己当年是吃不上饭才当的小和尚,他反过来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州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养童僧,也就是小和尚,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如果要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后三年内还要赴京考试,不合格的要还俗。


朱元璋所有的这些做法,尊敬老人,打压商人,解放奴隶,压缩寺院,都是为了让农业有足够的资源和劳力可用。总之,朱元璋为了提高大明的农业生产和农民地位,真是费尽了心思。

▲《明人画出警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朱元璋从元朝继承了哪些制度呢?匠户制度。


朱元璋虽然不像元朝那样人分四等,把民众分为军户、匠户、民户、灶户等多种职业,军户是当兵的,匠户就是各种工匠,民户就是普通百姓,灶户是生产盐的技术工人——因为盐业是朝廷专卖,所以灶户单独列了一种职业。匠户和军户、灶户的社会地位,比一般民户要低,不得参加考试,而且世代相传,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想改行的话,极为困难,须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所以,对民众的控制上,朱元璋一点儿不比元朝放松,他还规定了路引制度,也就是通行证制度。普通百姓只要离开出生地一百里之外,就得持有官府开具的通行证,否则就以逃犯论处。这种做法,也是为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不让他们背井离乡,荒废土地。


最后一点,朱元璋说他要任用贤士。


但其实他对读书人非常地不信任。开国功臣中的李善长,胡惟庸,刘基,就是刘伯温,几乎没有一个善终。后来朱元璋废除了秦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宰相制度,改成了内阁学士。以前宰相是皇帝的辅助者,有些时候甚至可以与皇帝抗衡。但内阁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皇帝的权力就越来越大了。


朱元璋不仅不喜欢读书人,他还想方设法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比如他不喜欢宋代盛行的私学,希望用官办的学校来代替私立学校。在官学里,实行军事化管理,比如国子监,如果不尊敬老师,逃课,抗议学校决定,都有可以被杀头,或者是流放到边疆去。

▲《明人画入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朱元璋还喜欢绝对的思想控制。他有一次看《孟子》,发现里面说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说按重要程度排,是民众大于国家,国家又大于皇帝。


孟子还说,君视民若草芥,则民视君若寇仇,如果君主把百姓看得像杂草一样不重要,那百姓就会把君主当成仇敌。朱元璋看到这些话,勃然大怒,命令文臣将孟子一书删去了八十多条,而且不准科举考试再从《孟子》这本书里出题考试,朱元璋甚至把孟子配享文庙的资格都取消了。


朱元璋霸道惯了,也敢于杀人,天下儒生没人敢反对这些命令。直到永乐皇帝上台,才有人上书,请求恢复了《孟子》的全文,也可以把《孟子》当成考题了,孟子的牌位也搬回了孔庙。

▲《明人画入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野史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走到南京大中桥边,听到有人聊天,说现在的刑律也太繁琐了,干什么都容易犯法。朱元璋非常生气,跑到开国功臣徐达府上,徐达不在,他就对徐夫人说:嫂子,我今天被人欺侮了!这时的朱元璋,非常像一个气呼呼的老农民。


徐夫人也不知原由,吓得跪在地上直磕头,又不敢叫徐达回来。没过多久,来了三千士兵,徐夫人以为是来抄家灭门,吓得几乎晕了过去。哪想朱元璋下令,守住两边路口,然后将大中桥边几千家人,杀得干干凈凈。


野史中有很多朱元璋因为一时之怒滥杀无辜的记载。虽然不一定全是真的,但也可见朱元璋在民间与士大夫中的名声。清代的赵翼曾说朱元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说他是帝王、豪杰、盗贼三者兼而有之。其实朱元璋更根本的性质,还是一个凤阳出来的农民。


他期盼人人都在家里种地,连军人、商人、和尚也不例外,特别讨厌官吏的腐败,也特别喜欢严格的秩序。总而言之,朱元璋就是要建立绝对严格的社会秩序,容不得任何的反对意见。因此,朱元璋特别像农耕社会里的家族族长,就像小说《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充满自信,特别霸道。


他建立的明朝,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极端的朝代。


总结一下:

第一, 朱元璋农民出身,恨透了元末苛政,这是他执政后制定制度的最大出发点;

第二, 朱元璋抬高农业与农民的地位,对军人、商人与读书人都采取了贬低、打击的策略;

第三, 朱元璋的终极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严格的社会秩序,职业分明,安土重迁,把百姓和土地捆绑在一起,不愿意向外开拓的农业社会是最符合他理想的社会。


思考题:朱元璋死之前,在遗诏中说自己,日夜忧心,勤劳工作,希望有益于百姓,但因为出身贫寒,懂得的东西不像古代帝王那么多,因此比不上古代的贤君。而康熙下江南,朝拜朱元璋陵墓时立碑写“治隆唐宋”,说朱元璋的统治超过了唐宋诸帝。你怎么看?


下一讲,是总结课,我们来看看第二板块,中国人的特色是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