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杨早,欢迎收听本节课程。
这一讲,我们来讲一个天才和小人的混合体:沈括。
沈括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出色的全能人才。跟别的士大夫比,论文学,沈括也是进士出身,有多种著作,论官职,沈括最高做到了三司使,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
论政绩,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分,出使契丹交涉两国的边界,获得了成功。而且他在出使途中也没闲着,观察了辽国山川风物以及风俗人情,绘画成了图本,呈献给朝廷。
再后来,他又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朝廷要求编绘的“天下郡县图”。
刚才说的这些才能还在传统的士大夫之内,接下来说的那就是一个奇迹了。
《宋史·沈括传》说沈括,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以现在学科的眼光看,沈括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
比如说在数学方面,沈括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 。
物理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四百多年;他又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对共振现象也有研究。
在地理学方面,他由雁荡山等地形,认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生物遗迹,推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对了,沈括还第一个记载并命名了“石油”这种对人类最重要的矿产资源。
▲现代人给沈括绘制的画像
以上说的这些,我也不是很懂。但是不明觉厉,自古以来有哪个士大夫有这么多的建树。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天才,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号命名为“沈括星”。但是这是沈括去世后八百年的待遇。
回到北宋,你会发现这位天才,当过高官,立过大功,还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科学全才。但是他去世之后,没有人给他立碑,也没有人给他写墓志铭,在身后八百年内都非常寂寞。
中国人都讲究历史留名,而沈括的传记,也只能附在《宋史·沈遘传》的后面。沈遘是谁啊?是沈括的堂侄。你说,这长辈的传,附在晚辈的传后面,这叫啥待遇?
所以沈括这位天才,生前不招人待见,身后也非常寂寞,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被同时代的士大夫们称为“小人”。
沈括不是我们一般印象中那种不学无术、只须溜须拍马的小人哦。相反,当时所有人都承认沈括是有真才实学的。
有一次皇帝异想天开,觉得军队车辆不足,希望征调民间车辆用来对辽国作战。大臣们都反对这件事,但是没有人能说服皇帝,因为大臣们只会说:“不能劳民伤财,不能劳民伤财啊!”可是这样做为啥劳民伤财?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根本没人说得清朝。
只有沈括指出,民间用的马车和作战用的战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即使征调了民间的马车,也派不上用场,反而会让民间无车可用,影响农业和商业。这样的说法就非常有说服力了,后来皇帝就停止了这件事。
▲位于镇江市的沈括故居
之所以士大夫们称沈括是小人,不在于他的才能,而在于他的品德,主要是因为下面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王安石的指责。
本来王安石和沈括是远房亲戚。王安石挺喜欢沈括的,因为沈括喜欢实际的学问,又有科学才能,正是王安石变法特别需要的人才,因此一开始王安石对沈括大加提拨,像疏通京城河道,浙江的水利工程,这些重要的事情,王安石都大力推荐沈括来担任,沈括也完成得不错,所以两人关系十分密切。
但是王安石在1074年因为新法争议被罢免了后,第二年他恢复宰相职位。可是二次拜相之后,王安石对沈括的态度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他几次在皇帝与同僚面前指责沈括是小人,说他反复无常,人人皆知,劝告皇帝对沈括要“畏而远之”,即使有才华也不能够亲近他。
王安石为什么对沈括的态度变化这么大呢?
主要来自于王安石在位的时候,沈括执行新法不遗余力,但王安石罢相之后,沈括却对新法提出了不少的批评意见。比如说,因为辽国的骑兵强大,所以新法要求宋朝边疆的民众必须养马,用来扩大宋朝的骑兵队伍。而沈括认为强迫边疆人民养马,平白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而宋朝的马养出来也不能跟辽国的良马匹敌,这跟上面征调民间车辆的做法是一样的,劳而无功。所以沈括认为宋朝应该扬长避短,发展火器。才是正理。
本来这个意见也很中肯,但坏就坏在他不向王安石当面提出,而是在王安石被罢免之后,才上书新宰相,提出对新法的批评。在王安石看来,这就是落井下石,不可容忍。再加上王安石新党里有不少人嫉妒沈括的才能,一直在攻击沈括的人品,王安石就更加讨厌沈括了。
这样一来,旧党认为沈括追随王安石,新党又骂沈括反复无常,落井下石,沈括弄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士大夫认定沈括是小人的第二件事,据说是沈括告苏东坡的密,差点害死了这位文学大师。
据说事情是这样的:沈括奉圣旨去浙江巡察,当时苏东坡正好在杭州当官。你现在去杭州还能看到苏堤,那就是苏东坡在杭州当官留下的遗迹。那沈括去巡查浙江,宋神宗就叮嘱沈括,说你去杭州好好看望一下苏东坡。沈括到了杭州,就跟苏东坡吃饭,席间沈括就跟苏东坡说:“你把来杭州之后的诗作抄给我欣赏欣赏啊。”文人之间这是常见的请求,苏东坡不会拒绝。
当拿到苏东坡的诗稿后,沈括就找出了其中觉得有政治问题的诗句,还贴上签条,送给神宗皇帝,说这本诗稿里有很多怨恨朝廷的话。神宗皇帝一怒之下,把苏东坡抓了起来,差点就砍了苏东坡的头。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的人都认为苏东坡会倒霉,都是因为沈括的告密。
关于这件事的真伪,后世的史学家争论不休,认为疑点很多,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沈括告密。连苏东坡跟沈括是不是朋友,都要打个问号。但是显然,当时的士大夫和后世的大批研究者,都相信这个说法,认为沈括卖友求荣。当时新旧两党党争虽然很厉害,但使用告密这样的手段打击政敌,仍然会为人所不齿。据说沈括在王安石罢相后上书指责新法的弊病,从皇帝到士大夫特别瞧不起沈括。
更何况苏东坡虽然政治上失意,却是上下的偶像与宠儿。他关在牢里的时候,正好碰上神宗皇帝祖母的生日,神宗打算大赦天下,赦免天下所有的囚犯,为祖母祈福,神宗祖母说,不用大赦天下,你只要把苏东坡一个人放了,就算是为我祈福了。连远在政治对手王安石远在南京,都写信请求皇帝不要杀苏东坡,当朝宰相吴充,还拿当年曹操不杀祢衡的故事来劝神宗不杀苏东坡。
所以你看,这么多人都站苏东坡。那出卖苏东坡的沈括还有好下场吗?所以,沈括的名声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件事,沈括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怕老婆。
怕老婆这件事现在说起来是私事,但在古代被认为是与儒家男尊女卑的规范完全对立,虽然不是一定大逆不道。但怕老婆的丈夫,肯定会被同事或者是朋友看不起。
沈括前后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位叶氏早死,他就续娶了朝中一位大臣的女儿张氏,这个张氏生性骄蛮,性情凶悍。平素喜怒无常,而且有虐待狂的倾向,每次发怒,都要打骂沈括,看着沈括痛苦的表情,才能消气。沈括呢,逆来顺受,畏妻如虎,见了张氏,吓得瑟瑟发抖,大气也不敢出。
沈括因为得罪王安石被贬官,张氏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大骂沈括无能。
沈括的长子沈博毅,是前妻叶氏所生,张氏没有任何借口,就将沈博毅赶出了沈家。沈括只好偷偷去看望儿子,给他些钱。张氏闻知,勃然大怒,就跑去县衙控告沈博毅不孝父母、偷盗。弄得沈括灰头土脸,在同僚间很没面子。
沈括罢官归隐之后,那张氏对沈括,简直虐待上瘾,都快形成依赖症了。如果哪天不打沈括一顿,她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沈括只要有一点不顺从,她就上前揪住他的胡须狠命拽,直到连皮带肉的一把胡须都扯下来,上面还带着血肉。儿女们看到都吓得抱头痛哭,纷纷跪下来求张氏息怒,但张氏却无动于衷。
这样一位夫人,沈括跟她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尤其在沈括退休后的八年多,两人住在梦溪园,沈括更是被折磨得骨瘦如柴,神思恍惚,经常处于崩溃边缘。这种状态下,沈括还写出《梦溪笔谈》这样的科学巨著。你说,沈括是不是一个天才?
最奇特的是,张氏病死后,沈括不便没有欢欣鼓舞重获新生,反而失了魂似的要死要活,还打算跳江自尽,幸亏被朋友们拉住了。第二年,沈括终于还是病死了,追随那位虐待他的亡妻张氏而去。
▲《梦溪笔谈》(局部)明汲古阁刊本
沈括这样的天才,他的人生却活成了一个悲剧。不能不说,这跟沈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沈括出身于官宦家庭,少年得志,反而养成了他一种懦弱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像王安石当政时,他明明知道新法有弊病,却不敢当面向王安石提出。王安石罢相之后,才拿出来说,当然会被别人认为是道德品质有问题。
他甚至会主动附和上司,生怕得罪领导。像宋与西夏的战争,沈括的罪名就是明知道上司决策不当,仍然随声附和。最后导致了宋朝的战败。因为上司战死了,所以的罪责都落到了沈括一人头上。
而且,新旧两党都瞧不上沈括,因此都没有人愿意出来为沈括辩护。所以最后导致了沈括政治生命的终结,沈括退休在家著书,写出了《梦溪笔谈》这样的巨著,为中国科技史提供了巨大的光彩。但同时代的士大夫也好,后来的史书也好,都没有给这位科学天才一个公正的待遇。
这里面固然有儒家瞧不起工匠与科学的偏见因素,但沈括的性格弱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中国人,看重男性的担当,尤其是士大夫,认为男性在外,要注重朋友的信义,在内要有一家之主的威严,这些,沈括都没有做到。于是他的办事才能和科学贡献,都被他的性格缺陷给遮盖了。中国社会对人评价的伦理化特征,在沈括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即使沈括是不世出的天才,但当时和后世都会视他为小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
总结一下:
第一, 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位全能的天才;
第二, 这位天才身后寂寞,是因为他被同时代的士大夫认为是小人,反复无常,卖友求荣,而且还怕老婆;
第三, 沈括受到冷遇,既是因为儒家不重视科学,也是因为本人的性格缺陷。他被认为是小人,被忽视,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评价伦理化的特征。
思考题:有人说,沈括没能飞黄腾达,是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历史的大幸,不然不会有《梦溪笔谈》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就是今天的面孔中国。下一讲我们来讲一位特别有名的才女——李清照。下一讲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