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公主:和亲怎样能发挥最大效用

解忧公主:和亲怎样能发挥最大效用

00:00
10:05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问大家几个问题,你肯定听说过昭君出塞的故事吧,王昭君是汉帝国最有名的和亲公主,还被后世中国古代列为“四大美人”之一,那你知不知道汉朝一共有多少位公主和亲呢?有十多位。那么,除了王昭君之外,你还知道别的和亲故事吗?这些和亲公主她们有什么不一样?哪些和亲是有效的呢?今天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这件事。


▲王昭君图


江户时代久隈守景绘,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我们以前提到过,和亲,最早是出于娄敬的提议。一开始就是一个单纯的和亲,找一个汉朝宗室的女子,把她封为公主,然后嫁给匈奴的单于。实际上这就是向匈奴赠送财物的一个借口,因为直接纳贡不好听,我们派一个公主去,然后就算她的嫁妆,这种形式下选哪个女子关系不大。和亲的扩大化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大家还记得吗?张骞通西域的初衷是为了联络西域来夹击匈奴。后来汉朝不仅跟匈奴和亲,也跟更远的西域开始和亲,为什么呢?


因为汉朝通西域主要就是为了夹击匈奴,所以需要保持跟西域的良好关系,和亲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汉朝跟西域的和亲实际上是战国时候一个很著名的战略复制,叫作什么?叫作“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三》):跟咱们离得比较远的国家,我们友好交往;跟咱们离得比较近的国家,我们要用战争手段。汉朝和西域和亲首选就是乌孙国(注:即西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立国君主是猎骄靡),因为乌孙国正好就挨着匈奴,在西域的最东边。所以乌孙国是汉朝和匈奴都要争取的对象,那么和亲就是汉朝和乌孙国结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昭君出塞

清康恺之绘,中国嘉德


当然汉朝跟乌孙的和亲,和汉朝与匈奴的和亲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是平等的交往,乌孙是以一千匹马作为聘礼向汉朝求娶公主,汉朝把一个诸侯的女儿叫刘细君(?—公元前101年,为江都王刘建之女)嫁给了乌孙,同时也赠送了大量的财物作为嫁妆。但这个时候刘细君才十七岁,她嫁给乌孙国的老国王叫昆莫(即,猎骄靡),两个人年龄差距太大,而且双方语言不通,所以刘细君这个小姑娘就特别的悲伤,传说她写了一首诗,反映她在异域他乡的悲惨生活。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西汉刘细君《悲愁歌》)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她嫁得很远,很不习惯西域的这种用帐篷来住着,光吃肉,光喝奶,没有蔬菜的生活,而且老想变成一只小鸟返回故乡,这样一种悲伤情绪。这首歌后来又传回了长安,但是汉朝天子也只能想办法抚慰刘细君,给她送好多的中原特产,没办法把她诏回来,因为她是一个结好乌孙的工具。她担负着和亲的重要政治使命,所以在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之前,她不可能回到中原。后来老国王昆莫死了,刘细君又被迫按照乌孙的风俗,嫁给了昆莫的孙子(即,军须靡),还生了个女儿(即,少夫),但是她始终不快乐,后来刘细君就因为忧伤过度去世了。刘细君是和亲公主里面一个很不能适应的典型。


刘细君去世以后,乌孙又向汉朝要求再派一个公主过来嫁给他们的国王,汉朝也同意了。汉朝再派出的这位公主,跟刘细君就完全相反,她非常厉害,维持了乌孙和汉朝之间整整五十年的亲密关系。这个人叫作刘解忧(公元前120年—前49年),史称“解忧公主”。她比咱们熟知的王昭君,在历史上的地位可高多了。


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等到这位乌孙王死了之后,她又嫁给了继任的乌孙王(即,翁归靡),就是老乌孙王的堂弟,等到这位堂弟去世以后,她又嫁给了这个堂弟的大儿子——新一代的乌孙王(即,泥靡),所以解忧公主一共是嫁了三代乌孙王。


前面提到,乌孙在西域的最东边,它是汉朝和匈奴共同争夺的对象,所以一个和亲公主去说服乌孙倒向汉朝是非常重要的外交使命,这一点解忧公主做到了,在她担任乌孙王后的三代期间,乌孙基本上都是偏向汉朝的。解忧公主做的事情还不止于此,她的第三任丈夫,人送外号叫“狂王”,这个人的性格非常暴躁,经常疯狂,而且这个国王也不是汉朝认定的王位继承者,所以解忧公主和狂王夫妻不合。后来正好汉朝使者又再一次访问乌孙,解忧公主就跟汉朝使者合谋刺杀了狂王,这是乌孙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节点,也可以说解忧公主改变了乌孙国的国运。


又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向朝廷上书说,我在外国太久了,希望能够回归故里。你看,她的待遇跟刘细君就不一样,因为她完成了她的使命,所以汉朝同意了她回归的请求。于是解忧公主就以70岁高龄回到了长安,在长安病逝了。解忧公主是刘细君的继承者,但是她跟刘细君之间的区别非常大,跟我们熟悉的王昭君,也非常不一样。


那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三点不同:


第一,她们担当的角色不同;


第二,转型的意义不一样;


第三,个人能力不一样。


她们担当的角色有什么不一样呢?解忧公主和亲是在西汉的初期,是汉匈合战和交通西域的关键时候,所以解忧公主是推动了汉朝联合西域一起来反抗匈奴的一个重要角色。跟王昭君不一样,王昭君是在西汉的后期,王昭君出嫁时,单于已经归顺了汉朝,所以王昭君的主要作用是去巩固汉朝和归附的匈奴之间的关系,就没有起到那么关键的作用了。


第二,她们和亲的转型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你想如果你是一个汉朝公主,你要和亲,你最难接受的是什么?一是远离故土,二是不同的风俗。匈奴或者乌孙的风俗都是老乌孙王去世以后,和亲公主必须要嫁给新的国王,不管他是老乌孙王的弟弟还是侄子。这一点来说,对于注重伦理秩序的汉朝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在解忧公主之前,和亲公主都很难融入外地的这个风俗,所以会招致当地人的反感,而解忧公主50年中嫁了三代乌孙王,她树立了一个典范,融入了乌孙的社会。所以自解忧公主之后,和亲公主们都慢慢接受了这样的安排。王昭君也是在她的丈夫单于去世之后,嫁给了丈夫的大儿子。


第三,她们的个人能力不一样。王昭君出身于贫民家庭,她在汉朝当宫女,平时也很难接触到高层政治,所以她的政治素质是比较低的,她对匈奴的政治和社会改变也不大,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但是解忧公主不一样,解忧公主出身于汉朝的楚王家庭(注:解忧公主为楚王刘戊的孙女),自小接受贵族教育,更有能力参与乌孙的政治;另外,解忧公主有个侍女,当地人称为“冯夫人”(注:即冯嫽,太初四年,随公主刘解忧远嫁和亲到乌孙国),在汉朝对西域的外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传播中原的文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

我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到底什么是汉朝有效的和亲呢?


从解忧公主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和亲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是正好处于历史的重大节点。


二、地利,是和亲的国家跟汉朝的地理关系不存在冲突,至少不能是仇敌,不然的话再厉害的公主也无法发挥作用,嫁给匈奴的汉朝公主有十几位,但是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像解忧公主的那样的。


三、人和,就是和亲的公主要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要能自觉地担当起外交使命,能够融入当地的风俗,并且传播中原文明。所以解忧公主是和亲的一个榜样,她的典型意义就远远大于了其他和亲公主。


下面我们留一道思考题:历史上还有哪个朝代有比较著名的和亲公主,她是谁?好好想一想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下一讲,我们来说说:东汉是怎么结束三百年的汉匈战争的。谢谢收听本节课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