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本节课程,我是杨早。
这一讲,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秦失天下,“野蛮人”是怎么失败的。
上一讲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总是‘野蛮人’胜利”,可是这一次“野蛮人”的胜利并没有持续太久,秦始皇自己命名叫始皇帝,他指望有二世、三世,直到千万世,可是才到秦二世秦朝就亡了,秦始皇、秦二世加起来一共才15年。所以每一个读中国史的人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会那么快就覆灭了呢?换成我的问题,那就是“野蛮人”为什么会失败?
▲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你在历史书上学过大泽乡起义,你知道陈胜吴广是点燃了秦朝覆灭的导火索,那你知道陈胜是怎么鼓动别人跟他一块造反的吗?他说了一句话,叫作“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说天下吃秦朝的苦头已经很长时间了。为什么“秦朝”跟“天下”这两个词会构成对立关系呢?想通这一点就可以回答“野蛮人”为什么会失败的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咱们先从第一点来看,从秦国到秦朝发生了什么变化?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那时天下有很多国家,而秦朝天下只有一国。在有很多国家的时代,这个国家政策不好我就可以搬到别的国家去,很方便,那只有一个国家往哪儿搬呢?
《礼记·檀弓下》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说孔子有一次出门,在路上看到一个鲁国的妇女在一个坟墓面前哭,孔子就问她说,你为什么哭啊?她就说因为我的父亲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还是被老虎咬死了,所以我在哭他们。孔子就很奇怪,说你们一家三代的男性全都被老虎咬死了,你怎么还不搬家?
那个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苛政就是残暴的政令,因为没有苛政,所以即使老虎为患我也不愿意搬家。由这个故事孔子就总结出了一句话,叫作“苛政猛于虎也”,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你看为什么春秋时候的孔子、战国时候的孟子,他们都会周游列国去劝说各种各样的君王,说你们要实行仁政(宽厚的政令),你们要实行仁政,不要实行苛政,为什么?
如果仁政只是对百姓有利,对君王没有好处的话,君王又不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雷锋”,他才不会干这种傻事。所以君王实行仁政的目的是为了招人,因为在古代中国最稀缺的资源是人口,生产运输物资需要劳力,各种建造需要民夫,打仗需要士兵,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招人。
《论语·季氏》里面还有一句话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你想让自己的国家强盛吗?你就要实行仁政,远离苛政,以德服人,这样的话别国的民众都能被你招过来,然后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居住在你的国家,这样你的国家才能够获得大量的人口资源。但是到了大一统王朝,如果整个王朝实行的都是苛政,老百姓没有选择,没办法搬家,那只能忍受,忍受不下去就只有造反一条路。所以作为战国诸国之一的秦国和拥有整个天下的秦朝,他们面临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苛政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下面说第二点,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秦国可以依靠苛政强大起来,而且能够统一天下,到了秦朝就不行了呢?首先你要知道秦国实行的是掠夺经济,什么叫掠夺经济?就是秦国的一个百姓,他不用耕田、不用干活、不用经商,他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够了,什么事?上战场杀人。秦国讲究的是军功第一,只要拿着敌人的头颅,你就可以回国换金钱、换粮食、换爵位,因此秦国的强盛是建立在对六国的掠夺基础上的,那统一以后你掠夺谁呢?就只能掠夺本国的民众了。
我们看看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他都做了多少事情?他对外连续用兵,在两年之内同时对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开战。对内大兴土木,你看他修了多少东西?修了长城、修了灵渠,我们知道他的措施里面有一条叫车同轨,也就是说他把全国的大道都修了一遍。更过分的是他开始修建阿房宫,阿房宫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宫殿,光是阿房宫征召的民夫就超过了100多万。接着他又开始修自己的陵墓,秦皇陵一共修了36年,就是修到他死还没有修完,而在修建这些宫殿、陵墓的过程当中,秦朝每一个农夫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要贡献给这些工程,同时还要服役。在这样的压迫之下,你想天下可不是“苦秦久矣”吗?
上一讲我们最后说过,西汉有个人叫陆贾,他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同样靠掠夺经济兴盛的秦国,不可能靠掠夺经济再维持长期的秦朝稳定。
第三点,我们知道秦朝的兴盛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实现的,法家思想的优点是实用、高效率,但是法家思想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没有民本思想。换句话说它不够人性化,因为它以君为本、以国为本,只看重集体,不在乎个人。因此法家思想指导下的法律是没有任何弹性的,完全是靠严刑峻法来控制社会。
我举个例子,陈胜吴广他们为什么会在大泽乡造反?就是因为他们到达大泽乡的时候遇上了大雨,而大雨让他们没办法按期到达他们要服役的地方。可是天气这种不可抗因素造成的,但是按照法律不管什么理由,一定会被杀头,那既然反正要被杀头,为什么我不造反呢?现在明白了吧,这就是因为法律没有弹性,所以带来了民众对压迫的反抗。
▲陈胜吴广起义原址“涉故台”
今位于安徽省宿州大泽乡镇
又比如说焚书坑儒,这是后人认为秦始皇的一大罪过。坑儒这个事儿现在有争议,就算存在也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这些被坑的人在诽谤他。但是焚书确确实实是为了思想的统一,因为秦朝的丞相李斯提出过叫“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国家治理方略,就是说黎民百姓只需要把官吏当成老师,把法律当成教材,你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就行了,至于为什么不该干不能问。所以秦朝的制度是对民众实行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控制,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总是受到这种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控制,他会不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感?他会不会主动地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呢?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在陈胜劝别人造反的时候,他把天下和秦做了一个对立,说“天下苦秦久矣”,这非常符合当时一般民众的认知。这种情况下陈胜和吴广才能够揭竿为旗,伐木为兵,引爆轰轰烈烈的亡秦起义。
我们来回顾一下“野蛮人”为什么失败,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没有看到仁政的好处,不会收拢人心;
二是没有看到掠夺经济的坏处,不爱惜民力;
三是没有看到法家思想的缺点,没有让民众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秦朝的继承者汉朝就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因地制宜,与民休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天下,这些具体内容我们以后还会讲到。
下一节,我要继续讲讲:汉朝是怎么对付另一个“野蛮人”——匈奴。谢谢收听本节课程,下节课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