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陈宝国,欢迎来到心理学通识课。
第二种启发法就是易得性的启发法。如果一位南方的朋友在2023年年末北京最冷的那几天来北京出差,如果问他北京冬天冷不冷,他的回答很可能是北京的冬天很冷。这就是基于易得性的启发法作出的判断。
在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当中,问被试这样一个问题:英文中以r开头的单词多,还是第三个字母是r的单词多?结果多数被试回答是r开头的单词多,因为人们容易回想起来以r字母开头的单词,但是第三个字母是r的单词不容易回想起来,所以,人们错误地判断是以r开头的单词多。实际上呢,英语当中第三个字母是r的单词更多。
所以,我们是基于事件在记忆当中可提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某个事件越容易出现在脑海中,我们越容易高估其发生的概率。这种走捷径的方法,就是易得性的启发法,即我们会根据事件能够回想起来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其发生的概率。
那么,具有什么特点的事物容易被提取呢?那就是生动的、形象的事件、发生频率高的事件。而这些,与媒体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常常报道的内容在脑海当中容易变得鲜活,因此,媒体的报道、电视剧,和易得性启发法的交互作用,有可能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例如,尽管从统计概率的角度而言,坐飞机比坐汽车旅行更安全,但是很多人害怕坐飞机旅行,这是因为,虽然致命性的车祸每天都会发生,但它们并不会像飞机失事那样被媒体广泛地报道。当飞机失事之后,新闻报道真可谓是图文并茂,令人恐怖,而且连续不断,这使我们对飞机失事的记忆,非常强烈,非常容易提取。结果就是,当我们考虑旅行方式的时候,更容易回想起飞机失事的画面,从而高估了坐飞机旅行的风险,这使得很多人害怕坐飞机。
再比如说,一个人从来没有来到过上海,他对上海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近期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繁花》。在电视剧里,他看到了繁华的大上海,看到了灯火辉煌、灯红酒绿的场面,看到了有钱人的一掷千金,这可能使得他形成一种错误的判断,即上海人都是有钱人。
易得性的启发法,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公司愿意花很多的钱为产品做广告,因为做广告多了,人们脑海当中更容易提取出这个品牌。易得性启发法,还能解释做买卖扎堆儿的好处。例如,北京哪里酒吧多呀?人们很容易想起:三里屯酒吧一条街,后海酒吧一条街,可提取的程度高,容易被人想起来,所以做买卖还是扎堆儿好。
那么第三种启发法呢,就是锚定和调整启发法。在自由市场购买商品的时候,您一定和商家砍过价,回想一下,砍下来多少呢?例如,200元的商品,您直接对半儿砍过价吗?估计这种情况很少,大多也可能就直接砍个二三十块钱。和商家砍价的过程就体现了另外一种启发法: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在许多情况下,事物的初始值影响着人们的判断结果。这里的初始值就是锚,它是判断的依据,人们可能对初始的值进行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是不大的,是微调,也就是说人们的判断特别容易受到事物初始值这个锚的影响。
卡尼曼他们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在黑板上写出ab两种算式,然后让高中生在5秒钟的时间内估计数字的乘积,一组学生给出的是a算式,即:1×2×3×4×5×6×7×8等于多少?
另一组学生给出的是b算式,即8×7×6×5×4×3×2×1等于几?那么,给出的时间只有5秒,然后让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值是多少,结果发现被试对a行数字的平均估计值是512,而对b行数字的平均估计值是225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时间只有5秒,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多数被试往往是先计算了前几步,得到了一个初始的计算值,然后在这个值的基础之上进行调整,b算式比a算式初始的计算值高,因此估计得就会偏高一些。但是这些估计值和数字乘积的实际值比较起来相差很远,因为这个数值的实际乘积值是4万多,但是被试,你看b组顶多估计到了2250对吧?
所以,这种启发法告诉我们,人们的判断容易受到初始信息的影响,即使做出调整,调整的幅度也不会高。例如,一些不良商家把商品的价格定得很高,即使我们砍价了,但是砍的幅度不高,他照样会赚很多钱。
好,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当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时,通常根据它是不是能够容易回想起来做判断,越容易回想起来判断发生的概越高,这就是易得性的启发法。
人们做判断的时候,还受事物初始值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特别大,即使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幅度也不高,这个就是锚定和调整启发法。利用这些方法,我们有时能够快速地做出合适的判断,但有时会出现判断的错误。
后来,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当中提出了我们的思维有两套系统在运作。系统一是直觉系统,这个系统是快速的自动的,无需意志努力的和无意识的一个决策系统,也称为快系统。二是理性系统,这个系统是较慢的受意识控制的,需要一直努力的和逻辑性的决策系统,也称为慢系统。
卡尼曼认为,系统一这个直觉系统是我们做出判断的幕后主使。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判断往往依赖于直觉,直觉判断有时会出错。认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减少思维错误的发生,在不确定的情境当中提高判断和决策的质量。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
所以舆论的导向很是可怕!不断重复的谎话似乎就成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