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生著名的桥梁专家。看看他的一生

茅以生著名的桥梁专家。看看他的一生

00:00
04:56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的。

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但不巧得很,头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

端阳节一天,茅以升身子躺在床上,心儿却飞向了秦淮河。他多么羡慕自己的小伙伴啊!

晚上,小伙伴回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眼泪盈眶。茅以升很是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秦淮河上出了事。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太不幸了。茅以升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内容,就立即将其抄在本子上。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
国时代,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无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国因此迅速强大起来。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猎练兵。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宴会,魏文侯准备在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是,宴会快结束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还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对席间的众臣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郊外去打猎练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都走上来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诉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众臣中有一位自告奋勇的人说:“那好,我马上去告诉。”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说完大步跨出门外,顶着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处去。
桥梁大师茅以升的人生路:虽膝下有六个儿女,临终却无一人前来





柳婉月

原创

2022-11-521:49河南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89年11月12日,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在北京病逝。茅以升集中科院院士、美国工程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央研究院院士三院士于一身,影响非凡。

然而茅以升膝下有6个儿女,在临终前却没有一个过来为他送行。唯一一个女儿,是他与情人权贵云所生下的茅玉麟。

也正是这段情缘,导致他与结发夫妻戴传蕙感情破裂,与戴传蕙所生的6个儿女无一愿意再认他为父亲。在无尽的悔恨中,这个一生创造出无数伟大成就的桥梁大师黯然离世。

茅以升为何会背叛自己的结发妻子,以至于落得如此结局?

01 年少立志造桥,抛下新妻出国

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在江苏丹徒的一个书香门第。

茅以升的祖父茅谦是镇江市的一位名士,曾经创办过《南洋官报》,影响力很大,除此之外,茅谦还是近代一位非常杰出的水利专家,可谓“文理双修”。

茅以升的到来给这个家增添了不少新色彩,为了给茅以升更好的成长环境,茅家举家搬迁到了南京。

刚记事起,茅以升就在父亲、祖父的带领下开始认字读书,到上私塾之前,不少名篇已经烂熟于心。茅以升非常聪明,勤学好问,深得私塾老师的喜爱。

他的记忆力十分惊人,有一次,茅谦在房间里临摹《京都赋》,茅以升就在旁边看着。等到爷爷把这篇文章写完,茅以升已经全部记下来,并且背诵出来了。

除了天赋以外,他的努力也值得肯定。为了锻炼记忆力,茅以升每天都会起个大早在河边背诵文章。清风阵阵,童声琅琅,他成了南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茅以升无意中翻到一本古书,上面把圆周率推算到了100位,于是茅以升逐个逐个地把这100位数字给记了下来。这篇他无意中记下来的圆周率推演,茅以升直到八十岁还能完整地背出来。

茅以升7岁那年,南京创办了第一家国内新式小学:思益学堂。小学刚刚创立,茅谦就把茅以升送进去学习了。

那时候的茅以升一心想要成为学富五车的文人儒生,像祖父那样享誉一方。不过后来茅以升却是弃文学工,这个转变从何而来?

原来,在10岁那年的端午节,南京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一时间吸引了数万人前去观看。茅以升本来也想过去看看,但是也许是因为东西吃多了,茅以升闹肚子,躺在床上迈不开腿。

正是这一次闹肚子,救了茅以升一命。在赛龙舟的现场,一座桥梁上挤满了人,熙熙攘攘之间,桥梁不堪重负轰然倒塌。一时间石块混杂着人落入河中,不少人当场被砸死,不通水性的人也被淹死了不少。

等到茅以升赶过去看的时候,只见原本好端端的桥已经成为废墟,岸边摆放着数十具尸体,哭声震天。

这一幕给年幼的茅以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时起,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建筑,不再让这种悲剧发生。

回到家里,茅以升找到了祖父,跟他说了一下自己的理想。没想到,一直以来希望茅以升读书为官的祖父在听了他的志向之后,也是十分赞同。

从此,茅以升开始了学习桥梁的道路。

起初他没有什么专业知识,也看不懂那些书籍,似乎完全没有发力点。但是机敏的茅以升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先是利用闲暇时间在南京城里闲逛,专门寻找那些桥,不管是木桥、石桥,他都要挨个仔细地观察,详细考究它们的建造工艺和手法。

后来茅以升开始在各种桥梁建设书籍中寻找知识,将其中的要点摘录下来,积累了好几本。

有了扎实的基础,茅以升后来顺利考入了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也就是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争取到了一个官费留学美国的名额。

此时的茅以升刚刚20岁,即将远渡重洋,深造提升自己。就在走之前,茅以升遇见了自己的结发夫妻戴传蕙,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连理。

不过,茅以升和戴传蕙的爱情并没有什么浪漫的偶遇、不经意的邂逅,而是一种很“土”的方式:包办婚姻。

茅以升的祖父茅谦与戴传蕙的祖父戴祝尧是金兰之交,虽然没有“指腹为婚”,却也有过约定,那就是家中小辈年纪相仿的,可以尝试撮合,既成人之美,也全自己之乐。

茅谦是近代著名报人,戴祝尧也不差,他的书法在当时影响力很广,同样是一位饱学之士,所以戴家也属于书香门第。

清流与清流之间,自然交融无碍。茅谦与戴祝尧商量之后,决定由戴祝尧的女儿,也就是戴传蕙的姑姑当媒人牵红线,领着茅以升去了戴家。

起初茅以升对这种包办婚姻非常抵制,如果不是爷爷非要他来一趟,恐怕茅以升早就跑路了。不过很快,他就见识到了什么叫“真香”。

戴家大厅,年仅十八九岁的戴传蕙正亭亭玉立,一双眼睛充满灵气,秀丽的面容好奇地打量着有些局促不安的茅以升。

茅以升顿时被戴传蕙给吸引住了,他第一次跟这样的大家闺秀面对面。以往在学校里,茅以升专心学习,从来没有想过爱情这方面的事情,如今也到了这个年纪,当下话都不敢说。

好在戴传蕙的姑姑非常通情达理,急忙过来打圆场,安排两人相互介绍一下。经过了刚开始的紧张,茅以升状态好了许多,他毕竟是高等学府的毕业生,举止谈吐自然不凡,很快也吸引住了戴传蕙。

两人就这样彼此心生好感,自此茅以升经常往戴家跑,每次去都要带上一些礼物。

不久之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十分恩爱。而婚后,戴传蕙便有了身孕,此时茅以升还没有到离开的时候,无时无刻不陪在戴传蕙身边,帮她缓解孕期的痛苦。

十月怀胎,戴传蕙产下一个男婴,茅以升为他取名茅于越,“于”字是儿子的辈分,以越为名,有上进、努力的意思。

茅于越是两人的长子,非常聪明,茅以升对他也最为看重,在培养他这方面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不过原本亲密无间的父子,最后竟成了不相往来的敌人。

儿子刚出生没多久,茅以升不得不乘坐船只前往美国。在美国,茅以升度过了三年时光,这三年里他以无可阻挡的势头直接平推了就读的学府。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短短一年,他就取得了硕士学位。茅以升的优秀研究结果,让他为母校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争取到了康乃尔大学的免试录取资格,这在国内也是开创先例的存在。

随后前往卡耐基理工学院就读,成为了这所学校的第一个工科博士,而这仅仅花费了两年时间。

这三年,茅以升志在四方,十分努力。而远在故乡的戴传蕙同样辛苦,正值芳龄的她不仅要照顾儿子,还需要操持两家的事情。

不过为了让丈夫能毫无担心地在外闯荡,她起早贪黑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次与茅以升通讯都是报喜不报忧。

尽管无比思念丈夫,她却从不提出让茅以升归国。在这三年里,戴传蕙就是茅以升的幕后人。

他们的儿子茅于越也一天天长大,对父亲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不记事时的一抹背影,以及一张张照片。

02 忧思久离别,再见已变心

另一边,茅以升同样思念妻儿。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茅以升得知母校已经更名唐山交通大学,正急需建筑系的人才来授课。于是他不顾美国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回国之后,茅以升担任唐山交大的教授,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或者校长。

他出国时儿子尚在襁褓,妻子娇艳明媚,三年回来,儿子个头涨了不少,已经能跑、会念诗,妻子也沧桑了一些。茅以升心中愧疚,发誓再也不让她离开自己。

所以在这十年里,他无论去哪里教学都带着妻子,两人又先后生下了茅于美、茅于燕几个孩子。

这些年里,茅以升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里,更是在战火纷飞之时游走于官场、战场。

戴传蕙一人操持里里外外,照顾孩子,颇为辛苦。同时,她还要为丈夫的安全担惊受怕,生怕哪天丈夫就出了意外。

在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下,戴传蕙早早地便衰老了下去。当时茅以升奉命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任务繁重,日日辛劳,戴传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却无法开口劝一劝丈夫。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阻击日军,不得不炸毁钱塘江大桥,熟悉大桥结构的茅以升主动请缨,炸毁这架倾注了自己数年心血的千米大桥。

那段时间,茅以升日日以泪洗面,无比灰暗。他对钱塘江大桥的感情无比深厚,亲手炸毁它,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戴传蕙日日陪伴在茅以升身边,安抚他,陪着他逐渐走出来了。不过茅以升重新振作起来的同时,戴传蕙因为长年忧思而患上了抑郁症,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茅以升,便夜夜难以入眠,精神状况非常差。

心疼妻子的茅以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尽力抽时间去陪她,一有空闲便写信寄过去报平安。只有看到茅以升的脸,听着茅以升写来的信,她才能安心。

但这些只能缓解戴传蕙心中的焦虑烦闷,却无法根本解决,她最终还是积劳成疾。

最终,茅以升不得不将戴传蕙接回老家养病,让儿子女儿陪在身边。而他自己依然在各地奔波,一方面研究设计桥梁,一方面培养人才,没有喘气的机会。

原本两人这样发展,最终还是会好好在一起,等茅以升退休了,儿女膝下,一家人过上恩爱温馨的生活。

但是就在1946年,茅以升的一次冲动毁掉了这个等待团聚的家庭。

在一次聚会时,已经50岁的茅以升无意间结识了一个年仅21岁的女孩,她叫权桂云,是一个来自苏州的温婉女子。权桂云听说过茅以升的大名,对他十分仰慕。

久而久之,茅以升悄悄与权桂云交往。但是他不敢将这件事情挑出来,毕竟戴传蕙还在家里养病,所以让权桂云在外低调生活,两人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茅玉麟。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再怎么掩盖也终有败露的一天,1950年,茅以升在外与权桂云相爱、育有一个女儿的事情还是被发现了。

得知这个消息,戴传蕙没有愤怒,反而主动去理解丈夫:他孤身在外不容易,我没办法陪在他身边,有个人照顾自然是好的。

但是她真的可以毫无芥蒂地接纳权桂云吗?她曾经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跟着茅以升的一个好处就是他专注工作,自己无需担心他出轨。现实却给她狠狠地上了一课。

事情败露之后,茅以升匆忙回到老家向戴传蕙请求原谅,戴传蕙也没有过多跟她计较,只是暗自伤心,无人与说。

为了让戴传蕙舒服点,茅以升保证不再与权桂云、茅玉麟往来。不过为了保证她们的生活,茅以升还是会定期寄过去一笔生活费。

戴传蕙主动让茅以升多给孩子寄点钱,不要让孩子受苦。

她就是这样一个温和的人,原谅了丈夫的出轨、接受了权桂云和茅玉麟,将所有的苦楚独自承担。

自从得知父亲出轨以后,几个儿女对他的态度也变化了不少,尤其是长子茅于越,这个他曾经最为看重的儿子,关系十分冷淡,至死不肯与他往来。

戴传蕙在抑郁、苦闷中生活了十几年后,于1967年因病逝世。她为茅以升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没能等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

02 怎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戴传蕙去世后,茅以升也十分伤心,但是在伤心之后,他做了一个导致儿女最终与他决裂的选择。

他将权桂云和茅玉麟接到了老家,与自己一同生活。权桂云此时已经四十出头,早已不是当年的少女,十几年在外飘零,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她也不容易。

戴传蕙的儿女们对此反抗十分激烈,坚决不同意权桂云他们搬过来。但是茅以升坚持如此,他们也无法改变。

但是在权桂云和茅玉麟来了之后,他们纷纷换了工作,远离老家。茅于越为了表示自己与父亲一定要划清界限,他直接在国外找份工作定居下来。

每到春节过年的时候,其他几个子女才回来看望一下茅以升,但是他们不会给权桂云什么好脸色。自知理亏的权桂云也只好在那段时间里避开他们的视线,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茅于越对亡母万分怀念,他自小由戴传蕙独自抚养长大,没能享受什么父亲带来的保护,反而屡屡见到母亲为了父亲的事情伤心欲绝。

自从在国外工作之后,茅于越便再也没有回过家看望茅以升,他终生都不想再原谅这个父亲。即便有时候他回到国内,也不会在家里居住,而是在宾馆待着。

不少亲戚劝茅于越,茅以升年事已高,没有多少天了,此时如果父子不再相见,恐怕以后会留下遗憾。但是执拗的茅于越坚持,如果茅以升想见他,就自己来宾馆。

1975年,五十岁的权桂云同样在长久的压抑中去世。这些年来,她承受的压力也不少,为了茅以升一家和女儿穷尽心血,终究没能熬到被接纳的那一天。

孑然一身的茅以升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渐渐把过去都遗忘了。但是他唯独记得“蕙君”,这是他对戴传蕙的爱称,如今斯人已去,独留他在悔恨中度日。

1989年11月,茅以升病危,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只是他已经时日无多,临终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得到儿女的谅解。

只是,自始至终茅于越都没有出现,茅以升和戴传蕙的其他几个子女也没有来。只有他和权桂云的女儿,茅玉麟陪在身边,她模仿这个对自己冷淡至极的大哥的笔迹和语气,伪造了一封谅解父亲的书信。

听着茅玉麟念这封信,茅以升才如释重负地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建筑事业,名垂青史,功名不朽,唯独没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留下莫大的遗憾。

人既已去,谁对谁错,早已经无法断言。人生只有一趟,都会遇见数不清的人,也有不少值得动心的。

但是不管曾经多少次动心,回过神来,都应该珍惜眼前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控制好欲望,才能收获无悔的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迷离的睡眼

    搬来我的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