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享——太极拳的动静之道

极享——太极拳的动静之道

00:00
12:37

太极拳的动静之道
--在[黄山论剑]武术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2019年12月6-9日,“科星太极杯”黄山论剑暨第五届武道文化教育艺术节在黄山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流派的优秀武术家、武术传承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术推广人、武术机构负责人代表200多人云集一堂,共同研讨交流中国传统武术的功法、技法和发展,并进行演武活动。其中包括韩建中、张茂清、刘玉强、杨维、王岗、李金龙、武世俊,田秋信、冯秀芳、庄海、钱兴勇、熊志柱、马向东、陈建韧、王建勋、徐文龙、张国祥、仇学琴、田益维、关贵林、彭超华、穆松、黄创君等。各位武术家举行了“黄山论剑”及传统武术文化教育研讨活动。就中国传统武术的结构、功能、传统武术技击、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传统武术与养生等进行了阐述交流。


在传统武术交流比赛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个武术拳种流派的传人、选手展现了个人和集体精彩的拳、械功夫。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举行了“游黄山、练武术”浩动。


(2019年12月8日黄山轩辕国际大酒店) 


今天我们在黄山脚下举行这场武术文化论坛,很有韵味。黄山秀美、多姿,变幻莫测,云海峰石著称天下,虚实相生,映合了中国武术、太极拳的典范理想境界。
刚才韩建中先生、李金龙先生、王岗先生、刘玉强先生、杨维先生,还有几位老师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做了精彩的发言。大家在2019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一起来讨论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武术教育问题,很有意义。
武术包括武技、武功、武学、武道这几方面,真正修炼好,这几方面缺一不可,贯穿其中有很多要素,“动静”是重要的一方面。今天我重点讲一下太极拳的“动静之道”。中国武术从运动形态上来说,每种武术都有动有静,太极拳更加显著。
前些天我在日本访问交流,日本武术界就有人提了一个问题,说中国武术是不是分为内家、外家,有动的比较剧烈的和静的比较明显的,他们认为太极拳就是一种静的、一种柔的功夫,少林武术等是一种动的功夫。我跟他们讲,从一定层次上来看,好像是这样的,大家分了一下“内家”“外家”,但这是粗分,从更高层次上来说,中国武术不分内外家的。真正优秀的武术家,他必须是要练内功的,否则就是不合格的武术家。在座的冯秀芳老师的父亲冯志强先生,还有张茂清老师的师傅孙剑云先生,过去都曾经作为优秀武术家的代表在世界医学气功交流会上讲学。不管是哪个流派的中国武术,都必须讲“内”。少林拳有没有内功?当然有了,易筋经等那些行气法、打坐法都是内功。从另一方面来讲,大家认为太极拳是静的、是柔的,它讲不讲“动”?当然讲。所以我要强调一个观点,不要简单理解太极拳是“柔”的拳,它具有很强的“刚”的属性。
练太极拳不懂“动”、不懂“刚”,你就没有练好太极拳。“动静结合” “刚柔并济”是太极拳非常重要的特性。如果太极拳练到最后练成了缩头缩脑、晃晃悠悠、唯唯诺诺,没有那种昂扬之气、阳刚之气,那是太极拳没有练好。
柔是它的过程和方法,一定得是“刚柔相济”的。大家觉得陈式太极拳窜蹦跳跃,有很多发劲动作,但陈式太极拳的核心叫“蓄发相变”,有发有蓄,刚柔相济。太极拳看着练时很柔,所以大家认为是静的,但必须练成“刚”的。“刚”是什么?刚是你旺盛的生命力,蓬勃的能量,对生活热爱的激情,很昂扬。所以太极拳练到最后,出拳的时候可以柔,真正发出去的时候、用的时候、打的时候必须得是刚的。柔是为了协调整体,要把人练得完整,刚是柔的效果。动静与刚柔是相通的,有动静才有真正的刚柔。所以中国武术的动静之道从大的方面来分拳种,可以在初级形态、在入门的时候分,到高级阶段是不分的,也没法分,任何拳种都应该是刚柔相济的。
太极拳是一个“动静相生”的修炼方法,这点很要紧。不真正理解太极拳的动静相生,就不会深刻了解太极拳的生命之道。
太极拳讲究“以静致动”,也有人说是“以静制动”,制约的“制”。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应用。动静是阴阳的运动属性体现,“动静”就是“阴阳”。拳以静而精纯,这是“质”;以动而浑厚,这是“势”。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明义就讲: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句话可作为练拳的法要,反复、深入琢磨。
太极拳是具有代表性的动静结合的练习方法,这是它的一大特征,也是他的精妙之处。理解太极拳“动静之道”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点,太极拳是一个主静的拳术。“静”在中国传统养生修持术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在太极拳中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和贯彻。《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练拳不“静”就不“正”。静为“沉着”,拳论强调“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做不到“静”就无法“以心行气”,就沉着不了,拳就有燥气、火气。第二点,太极拳根本上归结于动。静的作用是什么?不是限制动,更不是不让动,是不让“妄动”,避免“盲动”。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又莫贵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化莫测,神化无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成“静”为体,“动”为用。
太极拳与一般的体育运动不一样。通常的体育运动,比如跑跳投,基本上是按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动的,以动为主。没有太极拳的这种静,特别是太极拳在精神层面的静。动更多是指形体、肢体的,静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的、心性的,所以太极拳特别强调心性的锻炼。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但是技击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太极拳等优秀武术拳种使人更加强大,第一个是身体素质的强大;第二个是锻炼心性的强大。你有强大的心性,就能勇敢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第三个是培养你智慧的强大。
太极拳最高级的境界是培养人生命力的强大。生命力强大既包括了技击的能力,也包括养生的能力,包括应对社会与自然相融合的能力。当然也包括你这流派跟其他武术、跟其他文化相融合的能力。所以我常说真正优秀的武术家,他一定是国学大家。太极拳是真正的智慧文化,文化不是说读几天书、上若干年学就真正有了的,文化是需要身心双修的。
太极拳的动静之道包括很多方面,拳法、拳功我们可以理解为“动”,拳的文化、思想、它的信息可以理解为“静”。练太极拳一定要理解它动的方面和静的方面,包括哪些内容,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从而依照“动静相生”的原则去练。
“动静相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核心要素,是“绝招”。古人说:“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不仅是理论上,从实践上看也是这样。历史上很多著名的长寿者都是“动静结合”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我接触的当代很多90岁以上的拳家中,他们给我的最突出印象就是动静相生、动静结合。过去我们曾经组织过练气功纠偏的,发现出偏者中很多就是没有做到“动静结合”。有的人单纯追求“静”,意念过深、过重,就钻进去,有静无动。有的人则是只有动没有静,形同体操。
不了解“动静相生”,就不会把握太极拳“练养结合”的核心。所以我说“动静之道”是中国太极拳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