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补市政协委员王斌:发挥科技小院力量 助力首都乡村振兴

新增补市政协委员王斌:发挥科技小院力量 助力首都乡村振兴

00:00
06:17

“5年前,我们在密云郊区,建立了第一家科技小院,院士扛旗、专家组团,来自农业高校的师生下地,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造了科技服务一线生产者、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来自特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斌说,“5年来,我们已经在京郊大地上建成了87个科技小院,辐射带动300多个村,累计解决5600余人就业,实现农民技术培训4万余人次。打造了一个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北京模式。”

科技小院,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8年,北京市委统战部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密云区等单位合作,在密云西邵渠村,建立了京郊第一所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当时刚刚出现的新模式,把农业科研人员、教育者、学生引入乡村,他们长期驻守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生活、劳动,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以生产需求为导向,进行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王斌介绍,“这所科技小院,在京郊大地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也建立了一个农民随时都可以找得到的科技帮扶点,为农业生产、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随着第一家科技小院的建立,更多的科技小院逐渐建成,王斌介绍,北京市委统战部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在2018年当年,先后建成了10家科技小院,这些科技小院不仅给乡村带去了科研人才的支援,也为乡村培育出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许多农民在他们的带动和帮助下,成为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者、实践者,也凭借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村庄的面貌。

五年发展,科技小院花开京郊大地

王斌是2024年新增补的市政协委员,多年参与科技小院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的他,把科技小院的故事带到了“两会”上。

“经过五年的探索,目前在京郊大地上,已经建成了87座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建设者,也从中国农业大学一家,扩展到了七家。”王斌说,“到目前,科技小院已经实现了京郊全覆盖,其中平谷、通州两个区实现了涉农乡镇全覆盖。”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科技小院也在各个乡村创造了科技帮扶振兴乡村的动人故事,王斌介绍,比如在通州区西槐庄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帮助村里发展水果萝卜种植,2023年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00万元。在延庆区的唐家堡科技小院,北京市农学院的科技小院,帮助村里发展猕猴桃等特色浆果种植,助农增收60余万元。在密云区黑山寺村科技小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创出“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服务”模式,成为中国首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在延庆区上水沟村科技小院,北京市农职院的师生们,开展“流苏茶科技示范项目”,不但助农增收,还荣获了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

未来展望,打造科技小院长效模式

五年来,众多科技小院的科研工作者、农学师生们驻守一线,把实验室搬进了田野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作为科技小院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协调者,北京市委统战部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更多元丰富的保障机制,让科技小院成为“建起来,立得住,叫得响”的品牌,更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王斌介绍,当前,北京市委统战部正在探索科技小院发展的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他说,“过去科技小院发展中,有乡镇的帮助,也有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支持等,总体来说,资金支持来源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市、区、镇三级支持的经费保障机制,让科技小院的发展后顾无忧,也让更多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学师生,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北京将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这也为科技小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王斌说, “科技是小院的底色,统战是小院的特色,小院虽小,能做出大品牌,小院虽小,能写出大文章,小院虽小,能育成大人才。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小院的力量,北京市委统战部制定了《北京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的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小院体质扩面。同时,围绕‘百村示范、千村振兴’这一工程,科技小院将打好组合拳,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电商直播等乡村新业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建成一个小院、带动一方产业、蓬勃一片乡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