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鸿篇巨著《巨流河》作者齐邦媛从台湾来到大陆,首先前往了南京的航空烈士陵园,汽车经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一排排黑色的墓碑前。
75岁的齐邦媛谢绝了身边人的帮助和搀扶,她要亲自找到那个M号碑,找到她曾经爱慕之人的名字。
她在一个个墓碑间缓缓移动,经过一番寻找之后终于来到了M号墓碑前。
在几十个名字里认真扫视后,终于发现了让她熟悉而陌生的一个名字“张大飞”,她顿时流下眼泪,失声痛哭。
张大飞是抗战时期的飞行员军官,26岁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短短的光阴里和齐邦媛的生命产生了交织,虽然短暂,但是感情深远,让齐邦媛直到老年都难以忘怀。
他们的故事开始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结束于抗战胜利前夕,伴随着抗战的激情热血,伴随着乱世中亲情与爱情的情意绵绵……
安静而忧郁的青年
1936年,齐邦媛14岁,和家里人一起住在南京,当时南京有不少来自东北的流亡学生,因为齐邦媛的老家是在东北,所以他们一家人对东北的流亡子弟有着深深的同情。
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经常会带着七八个东北同学来家里做客,一起吃饭聊天,并在家里留宿。
在众多的同学中,有一个人常常独自安静地坐在角落,说话不多,眼神布满忧伤,脸上挂着和善的微笑。
齐妈妈热情招待大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个安静的青年,一次晚饭时,不禁问起了他的过往经历,青年缓缓开口,其惨痛的身世令齐邦媛吃惊而又心生敬重。
这名青年叫张大飞,本来一家人都生活在东北,父亲张凤岐是警察,在九一八事变前担任某县城的公安局长。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凤岐在黄显声的带领下组织警察队伍抵抗日军,一番激战后撤退到锦州,然后又回到沦陷区组织抗日队伍,因为叛徒告密而被日军逮捕和烧死。
父亲死后,张大飞和母亲流离失所,看到中山中学招收东北流亡学生,张大飞就报名跟随学校来到了南京读书。
张大飞忍受住心中的痛苦,向大家讲完了自己的经历,屋内一片寂静,国恨家仇的情绪在沉默中流动,14岁的齐邦媛对这位比自己大六岁的青年产生了同情和敬重。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齐邦媛和家人撤离南京来到武汉,齐母身患重病危在旦夕,身边只有齐邦媛一人,她急得直流眼泪,这时候张大飞突然赶了过来,跪在床前为齐母祈祷,鼓励齐邦媛要坚强起来,给了齐邦媛大哥般的温暖。
但是他们相处还不到一天,张大飞就要急匆匆离开,这时候齐邦媛才知道,张大飞已经报名了空军学校,决定弃笔从戎,保家卫国,他如今要急着赶去集合,只能匆匆告别,然后在齐邦媛目送下离开。
临走时给齐邦媛留下一个包裹,打开后是一本《圣经》,扉页上写着:
“邦媛妹妹: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使你永远活在快乐的园里。”
几个月之后,张大飞结束了紧张的新生训练,急忙给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写来信件,首先询问的就是齐妈妈是否安康。
幸运的是,齐妈妈在医生的抢救下,脱离了生命危险,她不忍心抛下孩子,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从鬼门关里闯了过来。
张大飞考上了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今国运艰难,我已然无心读书,我进入空军可以保家卫国,替父报仇,从此生命中没有眼泪,只有战斗。”
当时齐振一忙于学校事务,齐邦媛就代替哥哥写了回信,告诉张大飞齐家一切安好,并表达了齐家人对张大飞的挂念。
在乱世之中张大飞与家人联系十分不方便,就把齐家当成自己的家,时常写来信件。
从此以后齐家和张大飞通信的事情就落到了齐邦媛的身上,相差六岁的两人,就这样如兄妹般开始了积年累月的书信往来。
战火中的情愫
张大飞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空军,一次又一次和战友在空中与日本飞机激战,几乎每个月都要经历险象环生,战场从华中逐渐转移到西南重庆。
期间他还成为了一名赴美参加培训的飞行员,军衔晋升为中尉,回国后加入飞虎队,成为了一名分队长,当初和他一起加入航校的同班同学,已经没有几个人在世。
张大飞每次升空,都会把齐邦媛写给他的一封信揣在上衣口袋中,信中写道:“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
对于张大飞来说,齐邦媛的信件是一种亲情般的慰藉,这种感情中又夹杂着一个少女对英雄的崇拜,齐邦媛对张大飞渐生爱慕,张大飞也把齐邦媛看作自己的感情归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感情慢慢从兄妹般的亲情变成爱情。
但是他们心照不宣,谁都没有把这种情感说出口,对于齐邦媛来说,张大飞是她心目中保家卫国的英雄,是她仰慕的对象,他的形象如此高大,以至于齐邦媛觉得作为小女生的自己,没有什么资格轻易亵渎。
对于张大飞来说,他知道自己经常驾驶战斗机穿梭于战场,九死一生,随时都会牺牲在疆场,他纵使心中有万般对齐邦媛的挂怀,也不能轻易说出口,因为他不想连累齐邦媛跟着担惊受怕,更不希望齐邦媛因为他而在将来成为了寡妇。
因此在往来的书信中,张大飞一直把他们的关系写作朋友,他在信中说:
“在朝不保夕的人眼中,我不肯一起去及时行乐,实在古怪。在我心中,能在地上平安地看看书,给慧解人意的小友写家书,比‘行乐’快乐多了。”
读到这里,齐邦媛嘴角上扬,她知道,慧解人意的小友指的就是她。
齐邦媛倾听张大飞在血战长空中的心声,同时也为张大飞担心,担心他像他的战友一样血洒长空,突然有一天失去生命。
然而在战乱的年代,没有几个人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参与战争的军人们更是如此。
难以释怀的感情
1945年5月,张大飞在河南信阳执行作战任务时,为了掩护战友而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消息传到齐家,齐邦媛陷入了沉痛的沉默,虽然这种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但当真正来临时,她还是难以接受,她宁愿相信这不是真的,她把传来噩耗的信件反反复复地读,信上滴着她的泪珠。
在张大飞牺牲前几个月,他就忍不住在书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么爱你,多么想你!”
但是寄出去这封信之后他就后悔了,他不想辜负齐邦媛的等待,不想让齐邦媛有一天以恋人的身份收到他牺牲的消息,于是后来他又恢复了往日的分寸,没有再表达有关爱情的心迹。
在他们将近七年的通信中,仅仅见过几面,而且也都是时间匆匆,每一次见面的情形齐邦媛都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张大飞专门抽时间到学校来找她,一见面就夸她长高了并且变漂亮了,说了没有几句话就匆匆赶回机场集合。
还有一次是在大雨中,也是张大飞到学校来看他,穿着雨衣,拉着她到路边躲雨,并让她站在敞开的雨衣里,两人也是没有说上几句话,张大飞就坐着战友的汽车离去。
这所有的情景对于齐邦媛来说都历历在目,每当想起来都让她忍不住哭泣。
将近七年的时间里,齐邦媛一共给张大飞写了一百多封信,张大飞提前把这些信都放在一起,让部队在自己牺牲后寄回给齐家,在提前写好的遗书中,他让齐邦媛忘掉自己。
齐邦媛收到包裹后心如刀绞,眼中不断洒下泪滴。
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没有开始,就这样消散在风中,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唯有这一百多封信,见证了他们曾经对彼此的心意。
就在张大飞牺牲后4个月,抗战迎来了胜利,重庆军民欢呼雀跃,锣鼓喧天,庆祝这场伟大的胜利,但是齐邦媛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她总是想起张大飞,这让她心中倍感失意。
抗战胜利两年后,齐邦媛前往台湾教书,在家人的介绍下认识了武汉大学校友罗裕昌,并进入婚姻组建家庭,有了三个孩子。
婚姻生活和教学工作几乎把她的生活填满,但是每当想起张大飞时,她还是怅然若失,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
“从此以后,我的人生再也没有了幻想。”
她由于学术出色,成为了知名的教授和学者,在2009年出版了鸿篇巨著《巨流河》,以宏大又不失细腻的视角展现了抗战中的悲欢离合,其中故事的主线就是她和张大飞之间的感情,她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那场感情的怀念。
她为了给这段无果而终的感情一个交代,在1999年专门来到了南京的航空烈士陵园,亲自找到了M号墓碑上张大飞的名字,看到这个名字的一瞬间,她失声痛哭。
抚摸着墓碑上的文字,当年的点点滴滴重新浮现在脑海,让她心中满是哀悼和眷恋。
结语
在当年的抗日战争中,有千千万万像张大飞和齐邦媛一样的人,他们在纷飞的战火中表达着对彼此的牵挂和眷恋,但又由于国难当头而难以相聚团圆,无情的战火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让本来应该美好幸福的感情无疾而终,正如齐邦媛所写到的那样:
“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一起侃大山 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