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二次参加市政协会议,一直在不断学习、积极递交提案,今年关注水环境相关问题。”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青联常委、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震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带来了一份关于构建城乡一体系统布局,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提案。
“提升山区农村供水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
从2014年南水入京以来,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93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为此,市政府印发了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在当前灾后重建和市委市政府在2023年10月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的背景下,农村供水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
“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既是践行为民服务,以高质量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厚植乡村高质量发展基础的需要。”吴震表示。
吴震调研发现,北京中心城区依托完善的供水设施和服务体系,绝大多数居民的饮用水是安全可靠的,集约化水平和供水服务均居全国领先水平。而农村地区的供水设施集中建设于2005年开始的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此后没有再开展过大规模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北京市地势复杂多样,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2%,大量村庄散落山区。吴震发现,受自然条件制约,山区建设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山区水源水量季节变化大,村内供水站管养不力,“特别是‘23·7’强降雨导致山区供水设施遭到进一步的冲击和破坏,提升山区农村供水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吴震分析称。
建议构建城乡一体的大供水系统格局、市政供水向农村地区延伸
水利部出台了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强化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等要求。吴震表示:“当前北京的供水结构已发生深刻转变,已经具备构建城乡一体的大供水格局的基础条件。建议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科学谋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城乡供水分化的格局,统筹城镇、乡村协调发展。”
他建议,构建“多源共济”的水源保障体系,通过管网建设,实现不同水源、水厂、区域间的互联互济,全面提升供排水设施韧性。同时,建设“管网互通”的大供水系统, 通过管网延伸工程,扩大集中供水范围至广大城郊、农村地区。此外,融入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智慧供水与管理系统,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全面提高供水质量与管理水平,实现城乡供水跨越式发展。
“还要着眼山区农村,推进山区供水设施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实现安全供水全覆盖。”吴震认为,山区村庄与平原村庄在居住环境、人口密度、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的短板,大多村庄供水站由村集体管理,运行管理水平十分有限。
因此,他建议山区村庄要因地制宜地通过水源置换、供水站标准化建设、增容调蓄等方式满足山区村庄的供水需求;强化农村供水设施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平台,推进农村供水设施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维护。“好的工程建设更需要好的运行管理,才能保证供水服务的长期稳定可靠。”吴震举例说:“比如,海淀区探索的农村标准化管护机制,以‘区级统筹、镇村主体,城乡一体、专业管理,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为原则,将供水设施与排水等16项设施交由专业单位推行准物业化管理,并制定季度考核、日常监管、设置镇级奖励资金等措施,压实工作责任,调动镇村积极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