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北京市将“扎实推进耕地质量提升,推动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消息显示,到2025年,北京市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9万亩,到2030年,北京市预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9万亩。
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北京的高标准农田又有何特点?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张凤荣表示,“作为大都市周边的农田,北京的高标准农田需要以更高标准建设,为城市提供农业产品、人文景观、绿色空间。同时还要具有抵御城市对农田侵蚀的能力。”
多年建设,北京地力不断提升
北京曾经过多次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的历程。
张凤荣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还有不少低洼易涝的农田,甚至盐碱地,在“根治海河”工程建设中,北京修建水利设施,基本解决了洪涝渍水问题,盐碱地也逐渐消失。同期,北京还进行了大量提升农田基础地力的工作,如在平原区打机井,大幅度提高了旱季农田的补灌能力,将平原耕地基本建成了当时的高产稳产田;在山区,修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山区耕地的抗旱能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新的农田建设在北京开启,张凤荣介绍,“当时在大田作物种植区,北京建设喷灌设施,比如,顺义的喷灌区大面积成片,相当壮观,这些建设都是全国领先的。”
200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一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随后,我国开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历程。至2022年底,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在北京,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被纳入政府议事日程,2023年,北京市研究制定了多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制度,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市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9万亩,到2030年将累计建成139万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北京具有天然的优势。”张凤荣说,“一方面,作为首都,北京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列。另一方面,北京也具备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地理条件和强大的经济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是北京平原区。北京平原属于山前平原,土壤、地下水、气候等自然条件良好,具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天然禀赋。”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到2023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超过166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超过150万亩。“150万亩基本农田,几乎都有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的条件。”张凤荣说。
多样功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作为大都市里的农业,北京农业具有现代都市农业的典型特点,既是农业生产资料,也是生态景观的一部分,承担着生产、生活、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
“在北京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都市居民享受农业景观、体验农耕文化、满足生态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部分。”张凤荣认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对北京这样的特大都市农业来说格外重要,“要考虑将北京向外辐射的交通大动脉两侧建成宽幅农田绿色隔离带,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通风廊道,既承担国家赋予北京耕地保护的责任,又满足市民生活、生态的需求。”
走出家门,10分钟内就有一片绿地,是现代都市建设中的目标和追求,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普遍的追求。“农田就是非常好的绿地,让人们真正能够在城市中、城市周边看到田野、看到庄稼,本身就是生态宜居的一种表现。而且,建设高质量的农田,还可以减少城市绿化中的各种支出和费用。”
更高标准,警惕城市蚕食和污染农田
当前,城市化进程仍未结束,张凤荣认为,在都市里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警惕城市对农田进一步蚕食和污染。
“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都要建在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用法律手段防止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未来被城市所蚕食,造成‘过程性浪费’。另一方面,要把北京的农田建成美丽整洁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田,市民心中的‘宝贝农田’。”他说。
如何避免城市对农田的污染?张凤荣认为,首先,农田周围的排水沟是高标准水泥固化的,不能让其杂草丛生,应行使城市快速排洪功能。其二,农田周围的道路必须是水泥或者柏油硬化的,行道树是稀植的树冠大的乔木,以便市民可以驻足纳凉。其三,农田是平整、土壤清洁、喷灌设施配套的,不但高产稳产供应绿色农产品,而且起到城市降尘增湿的作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