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作为民国才子,是一个褒贬参半的人物,许多人佩服他周身洋溢的才情,而有的人认为,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18岁那年,徐志摩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娶了门当户对的张幼仪,可作为丈夫的他却对妻子百般嫌弃,新婚夜保持沉默,以后的相处中更是把她当空气。
这场婚姻维系了6年之后宣告结束,徐志摩早在离婚之前就开始追求林徽因,爱而不得之后又与陆小曼在一起,但后来生活却过得愈发潦倒,十分不如意。
而当初徐志摩所嫌弃的张幼仪,却在遭到抛弃之后反而获得了新生,不仅从传统女子变成了拥有国际范的银行家,而且徐志摩的父母甚至徐志摩自己,都开始不得不由她来接济。
张幼仪身上所发生的这种巨大转变无疑是惊人的,之前她被徐志摩称为“裹小脚般的女人”,讽刺她没有见识,性格木讷,而后来她却成为了银行家,徐志摩也对她笑脸相迎。
这种转变的发生过程中,张幼仪遭受的痛苦一般人难以想象,而她去世后墓碑上所写的四个大字“苏张幼仪”,更是对徐志摩的一种讽刺……
深入骨髓的冷漠
徐志摩从小就是个崇尚婚姻自由,向往新时代的少年,但是生活在一个传统家庭之中,因此叛逆的火药味注定要充斥着这个家庭。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成功的富商,拥有自己的钱庄、酱园、工厂,在徐志摩18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其张罗婚事,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张家女儿张幼仪。
张家祖上世代为官,在政界颇有地位,两家联姻,财、政互补,双方父母都非常高兴,唯独作为新郎的徐志摩对这桩婚事充满了抵触。
新婚当晚,徐志摩就对眼前这个不认识的女子冷漠到了极点,一夜之间一字未说,这是张幼仪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冷漠。
婚后的时光里,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冷漠并未停止,徐志摩坐在院子里看书的时候,张幼仪就在旁边陪她,可是徐志摩就当她不存在,甚至有事情的时候就只喊仆人,眼神一次次掠过张幼仪,仿佛张幼仪所在的地方只有空气。
这样的生活让张幼仪感到压抑,当她向母亲诉说时,母亲教导她无论如何都要孝敬公婆,尊敬丈夫,这让张幼仪感到更加无所适从,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虽然徐志摩平时不搭理她,却愿意与她有肌肤之亲,婚后不久两人就有了一个孩子,起名徐积锴,乳名阿欢。
或许是孩子的出现让徐志摩感到这样的传统家庭让他更加压抑,不久后他就前往美国留学,张幼仪留在徐家照顾孩子,孝敬公婆,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唯独不认可的她的人,就是徐志摩。
徐志摩每次从国外往家里写信都很少提及张幼仪,这让张幼仪倍感失落,心中的苦楚无人诉说,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角落黯然神伤。
徐志摩一走就是一年多,和家里人联系得并不多,后来还从美国前往了欧洲求学,看样子生活过得十分惬意。
而对于张幼仪来说,无论是娘家和婆家都担心她和丈夫分别太久会变得生分,于是就劝她去国外和丈夫生活在一起。
张幼仪心中苦闷,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就算是丈夫在家里,夫妻二人的关系也几乎形同陌路,每天说的话不会超过十句,本来就生分,又何来变得生分?
但是为了不让公婆和娘家担心,张幼仪最终还是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在大家的安排下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去寻找那个对她极度冷漠的丈夫。
在路上张幼仪想象了许多种和丈夫久别重逢时的情景,她希望经过一年多的分别之后,丈夫能够对她的态度有所改观,或许他们能够笑脸相见,可是结果令她大失所望。
异国他乡的凄苦
当她在码头看见徐志摩的那一刻,看到的依然是一张面无表情且写满厌恶的脸。
徐志摩在法国巴黎接到的张幼仪,然后带着她去买一些西方流行的衣服,带着她前往自己所在的地方——英国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镇。
一路上他们说过的话几乎能够掰着指头数过来,在徐志摩的话语中,十句有八句都充满了鄙夷和不屑。
张幼仪第一次坐飞机出现了呕吐,徐志摩用鄙夷的语气说道:“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
此时的张幼仪委屈到想哭,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却遭到如此的嫌弃,在大洋彼岸的欧洲,虽然有丈夫在身边,可是她的内心却孤寂到了极点。
她知道丈夫之所以如此嫌弃自己,是因为自己缺少学识,虽然上过几年新式中学,但是与丈夫的才情比起来,还是差了很远,她无数次想对丈夫说:“如果你觉得我学识不够,我可以学,我可以努力做到和你一样。”
但是每当看到丈夫投来的鄙夷的目光,她好不容易挤到嘴边的话就又忍不住咽了回去。
徐志摩对她的态度不仅冷淡,而且越来越多地发脾气,丈夫的这种情况让张幼仪不禁怀疑,丈夫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女人。
让张幼仪惊讶的是,有一天晚上徐志摩竟然领着一个女同学回家一起吃饭,在饭后还问张幼仪这个女人如何,让张幼仪的心如坠冰窟。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徐志摩突然不见了,再也没有回到住处,后来张幼仪才知道他在早前邂逅林徽因之后求爱而不得,又有了新欢陆小曼,此时张幼仪已经再次怀孕,她在痛苦之中意识到,她的这段婚姻已经名存实亡。
她接受了丈夫离去的事实,在亲友的帮助下来到了弟弟所在的德国柏林,在这里她生下了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她给这个男孩起名为彼得,此后她下定决心与过去的自己说再见。
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在德国求学,在师范学校学习幼儿教育的同时,还兼修商业管理,几年的时间里掌握了英语、德语和众多管理知识,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头脑简单的传统家庭女子。
在求学的这几年里,她在学识不断长进的同时,还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光。
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还在坐月子的时候,孩子的父亲徐志摩和另一个女人陆小曼相处得正欢,直接向张幼仪寄来了离婚协议书。
身体虚弱的张幼仪坐在床上看着协议书苦笑,放佛自己这些年来的婚姻经历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她毅然决然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字,给了徐志摩最大的自由,也给了自己彻底的解脱。
在异国他乡之中,身边的孩子彼得成为了她最大的心灵寄托,可是麻绳专挑细处断,仅仅是这身边最亲的亲人,上天也要从她身边夺走。
彼得非常可爱,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人见人爱,而不幸偏偏降临在这个可爱的孩子身上。
彼得三岁时突然得了重病,肚子不断肿胀,身体不断消瘦,直到有一天彼得半夜因肚子肿胀而被疼醒,张幼仪连忙带孩子赶往医院,可是还是没有抢救过来,张幼仪此后几个月陷入悲痛之中,久久没有恢复过来。
经历了离婚、丧子的张幼仪,在痛苦中得到了而蜕变,迎来了崭新的人生。
徐志摩笑脸相迎
她于1926年学成回国,先在东吴大学做德语教授,然后在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帮助下,进入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做了总裁,将一个濒临倒闭的银行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了中国有名的“首位女银行家”。
这时候徐志摩和几个朋友一起在上海开了一家名为“云裳”的服装店,聘请张幼仪为总经理。
此时的徐志摩早已经对前妻张幼仪刮目相看,经常到店里来找她聊天,从前对张幼仪看都不想多看一眼,此时却常常对她笑脸相迎。
这是一种讽刺,而经历过苦痛的张幼仪,心中并没有什么发泄之感,早已经能够平静地看待这一切。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后过得并不幸福,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徐志摩在北平教书有着不少的薪资,再加上父亲的资助,都不够陆小曼挥霍。
另外陆小曼还执意要住在纸醉金迷的上海,徐志摩不得不频繁往来于上海和北平之间,为了省钱他还经常搭乘免费的飞机,这样增加了出事的风险,张幼仪和朋友们都劝徐志摩不要坐飞机,徐志摩也只是苦笑,把难言之隐放在心里。
徐志摩一次又一次的冒险,直到有一天不幸突然从天而降,一次他在上海让张幼仪给他做完衣服,照旧坐飞机前往北平,路上飞机意外坠毁,徐志摩就这样殒命,终年34岁。
这次出发之前,他刚刚在上海和陆小曼吵完架,而他赶飞机去北平,是为了给曾经爱慕之人林徽因的讲座捧场,没想到却殒命航空。
陆小曼不知所措,甚至不敢去收尸,张幼仪让弟弟带着儿子去料理了徐志摩的后事。
张幼仪心中悲痛,但是她知道,她和徐志摩的关系注定要像这样消失在风中,她只求问心无愧,对徐志摩是这样,对徐志摩的父母也是这样。
自从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后,徐家二老就对这个儿媳妇十分反感,干脆搬出来住,投奔到了前儿媳妇张幼仪这里,二老依然把她当作亲人。
张幼仪并没有排斥二老,而是像往日一样孝敬他们,给他们养老送终。
后来张幼仪养大了儿子徐积锴,徐积锴找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做媳妇,张幼仪为了避免儿媳妇因为学识不够而像当年的她一样遭到嫌弃,资助儿媳妇读了诸多外语和新式学科的课程,结果儿子和儿媳生活得十分幸福。
她前半生尽到了对所有人的责任,但就是没有考虑自己,而到了后半生,她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53岁的她在香港邂逅了温文尔雅的苏医生,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倾心,结为夫妇。
20年之后苏医生去世,儿子徐积锴把她接到美国居住,后来她有了四个孙子,还有了曾孙,在美国享受着中国式的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1988年于安详中走完了自己88年的人生。
结语
张幼仪的墓碑上写着四个大字:“苏张幼仪”,香港向来有妇冠夫姓的传统,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然后对于徐志摩来说,这是无疑是一种讽刺。
曾经他看都不想多看一眼的女人,后来变得独立自主,甚至还接济了他全家,但是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再也没有走回头路,最后张幼仪感情的终点定格在了“苏”,如果徐志摩能够活到老的话,也许会常年活在一种强烈的后悔之中。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