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了15年而中国养了20多年,为何还是贫穷落后

扶不起的阿斗?苏联养了15年而中国养了20多年,为何还是贫穷落后

00:00
12:54

历史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援助与合作很常见,大国强国帮助小国弱国,很多国家就是在这样的帮扶中发展起来的,像日本、韩国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比如阿尔巴尼亚。

二战后,阿尔巴尼亚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先是接受苏联15年的帮助,后来又接受中国20多年的帮助,但一直都没有摘掉贫穷帽子。

两任大国几十年都带不动,实属少见。

那么,阿尔巴尼亚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这个国家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苏联对阿的两种援助模式

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战争是在阿共领导下取得胜利的。战后,阿尔巴尼亚立即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当然是乐见其成。

不过起初,苏联的既定政策是表面上继续与西方国家保持伙伴关系,抓牢战后获得的利益。因此,对于西方密切关注的巴尔干地区,苏联采取间接控制策略,避免刺激西方。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对阿的援助主要是通过南斯拉夫,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既维护苏南之间的友谊,又能保证巴尔干半岛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而南斯拉夫因为想获得巴尔干半岛的领导地位,极尽所能拉拢阿尔巴尼亚,帮助阿尔巴尼亚进行战后建设。

因此,起初,三国之间的援助模式是苏联援助南斯拉夫,由南斯拉夫出面援助阿尔巴尼亚。

1946年,南阿两国签署了互助协议,之后南斯拉夫就开始对阿尔巴尼亚展开各种援助。

经济上,南斯拉夫主持制定了两国统一货币和关税政策,帮助阿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了保证政策执行效果,南斯拉夫特别牵头成立了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执行政策。

此外,南斯拉夫还带着阿尔巴尼亚成立联合公司,派大量专家赴阿进行技术指导,而南斯拉夫的专家是受苏联专家指导的。

军事上,南斯拉夫不仅提供顾问指导军队建设,甚至直接派兵驻扎。

不过没多久,南斯拉夫吞并阿尔巴尼亚的野心就刺激到斯大林,他开始亲自对阿尔巴尼亚进行援助。

阿尔巴尼亚也反感南斯拉夫对自己的控制,开始向苏联靠近。随着苏南两国关系恶化并最终决裂,阿尔巴尼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苏联直接援助。

南阿断交后,苏联接替南斯拉夫,派出大批专家对阿进行全面指导,又是巩固计划经济成果,又是大兴土木、建桥修路,阿尔巴尼亚经济迈上了更高一个台阶。

两国的蜜月期持续了将近15年的时间,直到赫鲁晓夫上台。

由于赫鲁晓夫单方面决定改善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这让阿尔巴尼亚很受伤,于是阿又找到了中国。

中国对阿援助

赫鲁晓夫执政后,又是访问南斯拉夫,又是全面批判斯大林,这些都让阿尔巴尼亚无法接受,它看向另一边与苏关系降温的中国,并开始主动示好。

先是公开表态支持中国坚持自主发展道路,而后更是公开批评赫鲁晓夫明显的“修正主义”倾向。

当时,苏联在盟友内搞霸权行径,对坚持自主发展的中国实行外交孤立,因此,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支持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压力。

而阿此举得罪了苏联,苏联开始大幅度缩减对阿援助,后面直接“断供”。空缺逐渐被中国及时填补。

从1954年开始,中阿两国陆续签订了合作和援助协议,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源源不断地提供援助。起初,中国对阿援助主要是提供物资和贷款。

物资主要是大米、小麦、糖等生活物资,贷款主要是长期和应急贷款。

到后来,苏联彻底停掉了持续15年的援助,阿尔巴尼亚开始向中国寻求更多的援助。中国也是有求必应,开始扩大对阿援助。

经济上,阿尔巴尼亚获得了中方30多亿元的无息贷款,近10亿元的投资项目,包括冶金、石化、石油开发等各类工业项目。

此外还有将近6亿的物资援助,包括粮食、器材、设备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帮助阿尔巴尼亚建设各类工厂,其中最亮眼的是冶金厂。

为帮助阿方利用自家的红土矿炼钢,中方专家特别创造了湿法冶金技术,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冶金技术。

军事上,中方提供了近15亿元的项目援助,此外还给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

这段时间是中阿蜜月期,阿尔巴尼亚不仅支持中方反对苏联霸权,还同其他受援国一道全力支持并成功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安理会。

不过阿尔巴尼亚习惯了中方输血式的援助,不仅没有培养抓住机遇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反而滋生了铺张浪费的坏毛病。

后来,阿方向中方寻求援助时,越来越理直气壮,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然后还不珍惜。

要知道,对阿援助的时候,咱们国家也不富裕,等于说省吃俭用帮助它,结果它还不领情,更没有好好利用。

中方开始反思对外援助模式,后来做出调整,逐渐减少了对阿援助,坚持力所能及原则。

此举令阿尔巴尼亚非常不满,再加上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两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

中国20多年的输血式援助停止之后,阿尔巴尼亚又陷入经济困境。

阿尔巴尼亚依然贫穷

为什么先后有两个大国援助,阿尔巴尼亚依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总结起来,主要有3方面原因。

一是对援助有依赖心理。

无论是苏联通过南斯拉夫援助,还是自己直接慷慨解囊,还是中国有求必应,阿尔巴尼亚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援助来之不易,相反,它觉得援助来的太容易了。

尤其是苏联和中国的直接援助,让它产生了“兄长理应照顾小弟”的逻辑,却没有形成珍惜援助的逻辑,滋生了奢侈浪费的腐化问题,而没有激发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结果就是,有外援的时候吃香喝辣,没有外援的时候吃饭都成问题。

二是把斯大林的高度集权模式发挥到极致。

斯大林搞建设的魄力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没学到多少,但斯大林的高度集权他学到了精髓。

政治上个人崇拜风行;经济上实行僵化低效的计划经济;外交上封闭,除了援助国,没啥外交可言。

这些问题积重难返,导致阿尔巴尼亚搞建设效率非常低,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援,阿尔巴尼亚很难实现什么五年计划,因为什么蓝图也得不到高效的执行,最后基本是虎头蛇尾。

三是腐败问题非常严重。

从阿方对待外援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它的腐败问题。霍斯直接对中方说,中国有的,他们也要有,老哥帮助小弟,这不是应该的么?

结果阿方国内铺张浪费很严重,官员中饱私囊,假公济私,政坛乌烟瘴气。

就拿中方援助来说,当时阿方人口也不过200万,接受几十亿元的援助,竟然还没有把经济搞起来,外援一撤,立即陷入困境,官员不作为是最大问题。

苏联解体之后,阿尔巴尼亚转向西方,实行西化改革,政治实行民主制多党制,经济实行自由化、私有化。

结果造成国家混乱,经济一度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倒退,与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

受斯大林模式影响,再加上阿尔巴尼亚一直没有西式民主的土壤,西化改革后政治不稳和腐败严重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阻碍。这也成为它加入欧盟的制约因素。

阿尔巴尼亚加入了北约,也成了欧盟候选国,但一直止步于此,每次欧盟审查,都对他给予谨慎肯定,而后是委婉拒绝。

很显然,阿尔巴尼亚离欧盟接受标准差得不是一般远,单就经济落后一项,就足以让欧盟说“不”,更何况其他问题也是一堆。

只能说,阿尔巴尼亚如果不想等太久的话,还是要先解决自己的贫穷问题。毕竟,哪一个组织都不想接受一个负担。

结语

自西化改革之后,阿尔巴尼亚就一直向欧美靠拢,尽管欧盟把它晾在候选国位置上近10年之久,但并没有影响阿尔巴尼亚入盟的积极性。

俄乌战争之后,阿紧跟欧美步伐,极力发挥,又是对俄造成,又是给乌送武器的,还跟伊朗断了交,这节奏走得又快又急。

欧美也对阿的积极表现也给予了回应,欧盟终于重启了阿入盟谈判。虽然谈判结果没有什么变化,但对阿来说这是一个鼓励。

未来它会继续坚定不移的向西看,因为除了加入欧盟,它还想获得美国和北约在地缘安全上的更多支持。

所以,阿尔巴尼亚寻求大国帮助的习惯一直没变,国家建设没啥建树的习惯也没变。这么多年了,它应该吸取教训:必须要自己争口气,把社会经济搞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本草纲目

编辑:夜雨声烦

参考文献:

凡行.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动机、影响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8.

张盛楠.论20世纪中期阿尔巴尼亚两次反对南斯拉夫之差异[J].济宁学院学报,2016,37:58-65.

郝承敦.论20世纪40年代末期南阿交恶的缘由[J].齐鲁学刊,2008,:55-59.

鞠维伟.阿尔巴尼亚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显示身姿[J].世界知识,2022,:46-47.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