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复习《了凡四训》学讲第15讲对治脾气的八种方法

周六复习《了凡四训》学讲第15讲对治脾气的八种方法

00:00
01:02:59

《了凡四训》讲记第15讲

周一

助人也是顺着自己的性德。做的事情依照经典就是顺着自己的本善、性德去做事情,做得很自然,理得心安。这种快乐不是外面的刺激,是内在很自然的喜悦,不勉强,心甘情愿。

蠢动含灵皆有灵知。人为什么不能去理解其他生命?就是太自我,好像只有自己有感觉,对其他生命好像就不能够设身处地。

“三足鼎立”,它有三个脚。一个人要成就一件事情,他有三个很重要的要具备的基础。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智慧,第三个是他的力量、他的能力。我们常说智、仁、勇三达德。你有这些好的优点,你才能够去承担责任。而人有勇气承担,他就不断去提升自己,突破很多的考验。一犯错就有人提醒你,有福报。最没有福报的人,就是做坏事都没人看到,然后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就完了。

周二

“怒”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我们一生气就变坏脾气的奴隶,自己根本就作不了主,被这个习气牵着鼻子走,甚至暴怒伤肝,把自己的身体都搞坏了。还有“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把自己所积累的这些功德一把火就烧了。所以我现在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一小时之前动了怒、动了气,就没有功德了。

为什么会动气?首先,觉得自己对,容易动气。这事我对,人家跟我们意见不一样就容易不接受、容易上火气,所以这个傲慢也很容易发怒。

我们跟身边的人(同仁、下属)在探讨事情的时候,假如我们这个脾气很容易起来,就跟人家很难沟通,人家有非常好的想法就很不愿意跟我们讲,或者是他考虑的其他重要的角度,我们就没有办法考虑到,没有办法接纳。

越高位的人,他做决策的时候影响团体越大。他假如傲慢、脾气大、又接受不了这些好的建议,做错决定,他就要负很大的因果责任,就要背很大的罪业。

周三 唐太宗的心广体胖

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创“贞观盛世”?他很能接受别人的劝,他不只不会生气,人家讲错了他都不指正。结果旁边的人听了都觉得替他抱不平,“皇上,他讲得太过分了,都不是事实,你怎么没有制止他?”太宗说,我假如制止他,他一出去说我讲一半皇上就不让我讲了,那以后可能就很少人敢这样没有顾忌地把心里的话,这些直言告诉我了。大家有没有看过唐太宗的相?你们上网去看一下,太宗皇帝这个恢宏大度,很有福报的样子。那脸宽宽的,耳垂很长,有度量,心广体胖。

他能够广纳雅言,他的考虑就周详,他就不会做错决策。假如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我觉得我对,你不给我面子,一生气,人家就不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意见,到头来损失的就是自己团队的人、身边的人、服务的人。别人损失了,自己有没有得利益?也没有。随顺了自己的脾气跟傲慢,自己的德行下降、福报折损。

讲台是非常危险的地方。“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很能看别人的问题,讲别人的人,精力都在看别人的过,当然观照自己就更不足、更弱。自己在接受别人一些劝的时候还是动了气。所以讲别人很容易,真正要回过头来观照自己不容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孔夫子每天在观照、下功夫的地方,哪有闲功夫去看人家的过、去批评人家。

周四自我太强

自我太强,自己想怎样,人家不接受、不顺我的意思就发脾气。大家看看现在的小孩子,你不顺他的意思他就在地上打滚,脾气很大,从小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全家他最大,自我很强,脾气都特别大。

“要道,要情”。“道”是道理、道路。这个“要道”,就是要求别人要做好、做对。“孔子提醒“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先提升自己、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而不求于人。要放下控制的念头、放下要求别人的念头。

“要情”就是你对亲戚朋友好,对人家的好都放在心上。“我以前对他很好,他也应该对我很好。”这就是你的付出都是求回报,只要对方不回报,你的抱怨就来了,甚至还会怨之后生恨,由爱生恨,这个嗔恚心都会很重。要求别人或者要求别人回报,只要那个境界不如你意,脾气就上来了。

好计较的人、好面子的人也容易发脾气,会恼羞成怒。发脾气往往都是有要求、有贪求,求不到,脾气就控制不住。

周五对人有成见

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里的人,他会借题发挥,翻旧帐,也很会发脾气。借一件事情,十几年来的事全部一一排出来,纵使人家有反省的心,讲到最后也会跟你翻脸。而且我们的心就变成存放别人的垃圾的一个仓库。对人有成见,你就看那个人不好,他做哪个动作你都会把它看得很严重,这都是心里产生的作用。

“哎呀,那个人就是怎样的人,我绝对不会看错的。”其实大家想想,你听人家讲这段话心里舒不舒服?听起来就不舒服。因为这个话里就有成见、就有傲慢,而且也是愚痴,着相了。

看人要看后半段,不要很刻薄。人家现在表现的不错,“哎呀,你都不知道他以前干什么的,以前他家怎样怎样……”讲那些东西,听起来胃都痛。人要养厚道,口为祸福之门,要讲人家的好,记人家的好,多给别人改过的机会跟肯定。不要常常翻那些往事,然后这些成见到处给人家讲,让别人对他也都产生成见,这个就损自己的阴德。

人心要保持清净慈悲,不能放人家的垃圾,不能对人有成见。他真的有不好,那是习性。“苟不教,性乃迁。”他是污染上的,他本来没有,一定可以去掉。“性本善”,本来有,一定可以恢复。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能恢复本善。你见每个人的过错,你是心疼他,要帮助他恢复智慧、恢复本善,因为你相信每个人本有。习性不善是染上的,你要帮助他去掉,一定可以去得掉,那样对人就不会有成见。

周六 讲话快是因为脾气大

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能量、体力都消耗在妄念上,妄念太多。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容易发脾气。生病的时候就是练自己不发脾气的好机会。

人急躁的时候很容易发脾气,你一急,火气特别容易上来。《弟子规》当中教导我们一举一动都要稳重、和缓,就不容易急躁,进而不会发脾气。大家要练缓和,不要急。

讲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讲话快的人,脾气一定大。你们有没有见过哪个讲话很快的人脾气非常好?你的一言一行反应你的心理状况,所以讲话要慢一点。我以前讲话也很快,看我的身材就知道。后来听师长讲经,师长讲话很和缓,慢慢你每天听,你听个好几年,那个速度你就习惯了,不知不觉自己讲话也慢下来。所以说“能亲仁,无限好”,他的德行、他的气质在感染我们。所以讲话要慢,吃饭要慢,细嚼慢咽。

“千古一帝”的好皇帝,做了六十一年的康熙皇帝。“观德于忍,观福于量。”观一个人的德行、从他能忍住脾气、忍住习性来看。一个人有没有福气从他的爱心、他的度量看得出来?把晚辈都视如己出,这种心量福荫后代。

周日对治脾气的七个方法

第一“力忍”。这个“力忍”就是《了凡四训》讲的从事上改。要发脾气,赶紧压下来,就像石头压草,把它压下来。到最后压不住,真的忍不住了还是要离开。先离开,离开的时候要有风度,“我先上个厕所。”“忿思难”,脾气发出来以后都很难收拾。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你在不应该的地点、不应该的人乱发脾气,你就没有办法挽回、挽救,你就在那后悔、懊丧,甚至三年、五年、十年的好朋友,你脾气压不住,十年的交情就付诸东流水都有可能,这“忿思难”,很难补救。

第二“忘忍”。算了,不要计较,宰相肚里能撑船。“恩欲报,怨欲忘”,把怨统统清空。心地纯净、行为纯善就对了。

第三“反忍”。要跟人家起冲突的时候,首先想想我有没有错?人之所以越来越强势,脾气越来越控制不住,那个意念就是“都是对方错”,没有觉得自己有错,气势会越来越强。人只要想,这件事我有没有错?我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不够仔细的地方?你一反省,这脾气就下去了。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在提醒我们要么是修养不到位,要么是做事不够周详,才出现的问题。凡事都从自己做人、做事的不足去反省,你就提升上去了。

第四“观忍”。这个“观”主要就是用清净的心灵观察、体会对方让你生气的那个不好的行为,观察他人生的过程,他被习性牵着走、他成长过程中缺乏爱,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生的不足匮乏、他人生的不幸,你这种包容心、慈悲心就出来了。

第五“慈忍”。你能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慈悲,甚至把他视如自己一样。就像这个身体,哪个部位你不爱护它、不照顾它?你有这样的胸怀,你的意念时时都在想着怎么去帮助他上,你那个慈爱就随时都可以提得起来,而且你会用他能接受的方法去帮助他。你的意念都在这里,你就不会一直在那里想着他那个让你受不了的动作。从今天就开始练习,你看到每个人,他跟我是一体,就好像他是我的右手,现在这里流血了怎么办?你就赶紧去呵护它,让它不要再流血了,你用同体的慈爱之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你的灵性就能圆满。

第六“喜忍”,这些毁谤、侮辱来了都是来考验、提醒我的不足,欢喜这些人事境缘都是来让我突破自己,都是来提醒自己还有坏脾气,还有哪些习气,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的,都是我的贵人,都是我的老师。看哪个人都顺眼,看每个人都感恩他来成就我的人生,不只没有脾气,欢欢喜喜接受这些人、事、物的考验。一个人自以为是,他就傲慢,人常常起个念头:我高,人家低;我有智慧,人家没有智慧;我能,人家不能。这都是高下见,都是傲慢的态度。

第七宽恕。“人有不及,情所宜矜。”一个人能时时守住一个恕字,道德学问就能不断提升。这个“恕”是一切人、人做的一切行为,你都能包容,那你才是真正的宽恕。在情理当中都应该怜悯他、包容他,而不是指责他,“不要道,不要情”,长养这种宽恕的心,“恕字终生可行”,“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人不学,不知义。“观忍”,体恤他;“慈忍”,感化他,帮助他。

第八觉悟。学问是学觉悟,这个心是觉悟的状态,时时都能保持在善念、爱人、敬人的态度上,就是随时用你的正念而不是用习气在过日子。“学问深时意气平,亦无尤人之学问”,怨天尤人他的心就不在觉悟当中。看一个人学问到不到家,看他接触一切人、事、物能不能心平气和,所以没有尤人之学问,会埋怨别人就谈不上学问。范纯仁先生是范仲淹先生的第二个儿子,他做到正宰相,他父亲是副宰相。他说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他能讲出他的问题,讲得最清楚,其实他也常犯错,“责人则明”。人还是很苛刻的,所以要把指责别人的反过来要求自己。想想自己很多坏习惯,学了这么多年都还没改掉,怎么还严苛去要求别人,你指责的心淡了,包容、宽恕别人的心就容易提起来。“无自是之豪杰”,也没有“尤人之学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