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手能力差怎么破?

孩子动手能力差怎么破?

00:00
18:47

做超能父母,从懂孩子开始。你好,欢迎来到写给父母的《儿童心理学——超级父母训练课》,我是番茄妈妈—金茜。


欢迎继续收听番茄育心的《人生第一步——独立力》课程。上节课我们提到了孩子过分依赖,没想到好多妈妈留言,问孩子某种情况是不是过分依赖,我发现有些妈妈混淆了依赖和依恋的关系。依恋的孩子,一般是需要家长的陪伴,让自己感到安全。


比如,躲在背后不敢和小朋友借玩具,要大人帮忙说,在他的世界里,大人就是他和小朋友之间一道屏障,有了这个屏障他就感到安全,这样的小朋友我们要做的是无条件的给他安全感,当安全感足够,他自然希望像个大孩子一样,跨过屏障,独立起来;而依赖的孩子一般会感觉他是“懒得做”。比如,只要有大人在身边,就什么事都需要大人做,小到吃饭穿衣服,大到个人选择,都依赖大人,这就属于依赖了,这种小朋友,我们就要反思,是不是曾经过度保护,代劳了很多本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的愿望。


独立性差的孩子,在生活中的最常见表现就是动手能力差。那么,今天,我要为大家详解“孩子动手能力差的背后原因”,会分别从孩子和父母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你将会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打下基础。




在妈妈群里,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妈妈的烦恼,诸如孩子不按时起床,父母急着上班,孩子就是不配合,吃饭穿衣都特别慢,每到上幼儿园的时间,感觉就像是打仗一样;有时候让孩子做些简单家务,结果每次都弄得一塌糊涂,还不如不干呢!


这样的日常现象,可以说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在发生着,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孩子的动手能力为什么这么差?具体原因我们今天就来个彻底的分析。



先从孩子角度来看:


第一,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发育是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


蒙特梭利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在还没有出生时,就具有天生的心理本质,也就是“精神胚胎”。精神胚胎简单来说就是内在的驱动力,是孩子拥有的一种特殊能力,能够主动认识和探索世界来完成自我的成长。


举个例子吧:一只幼蝶刚刚出生时必须吃到最嫩的叶子,否则活不下来,那么弱小的幼蝶怎样才能找到最嫩的叶子呢?非常简单,它出生后只要向着光线最亮的地方爬,也就是树梢枝头就必定能吃到最嫩的叶子了,而这种对光敏感的能力长大后就会消失。


孩子从出生起也有类似的生命本能,也就是带着“精神胚胎”。比如学走路,不用大人逼迫,也不论失败了多少次,孩子都会主动坚持反复练习,这就是生命的内在本能,有着强大的驱动力。但是每个孩子的精神胚胎并不一样,就好比有的孩子10个月就会走,而有的孩子要1岁半才会走。孩子各方面的发育是有差异的,我们要给予他充分的条件和耐心,不要一概而论。


在2岁左右时,很多孩子会表现出第一次叛逆,要自己开门,自己摁电梯,自己穿衣服,这是孩子在尝试走向独立,尽管他们的动作是那么笨拙而缓慢。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嫌孩子太慢了,就替孩子代劳,这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成长发育本来是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如果不给孩子机会,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


所以,无论什么事,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去命令、要求孩子一定要快。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在慢慢做着一些事情,其实也是在体验这些事物,在学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慢”是孩子的特征,“慢”不是坏的,“慢”是快的基础。


因此在处理孩子各种“慢”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孩子具体的发育情况,进行合理、谨慎的判断,然后来制定不同的规矩。最终让孩子在这些规矩中,从慢到快,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


还有一些“慢”是由于生理还没有发育成熟,比如孩子的手指力量和技巧还不够成熟,在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时就比较慢,对于这类的“慢”,我们要耐心等待,也不要立规矩。此时,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同时适当地帮助孩子提高。举例来说,为了提高孩子扣扣子、系鞋带等动作熟练的程度,可以用做精细类游戏或者手指操来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度。比如我们先训练孩子大的抓握,比如抓玩具之类,然后我们再训练他小的抓握,比如捡豆子之类。熟练后,我们就可以训练孩子把捡来的豆子放入瓶口较小的瓶子中。


第二,我们要了解,孩子有各自的成长节律。


甜甜一岁多的时候,家里来了亲戚,奶奶每天都做好多香喷喷的饭菜,甜甜爬上椅子用手抓着吃,结果被奶奶看到了,打了甜甜的小手,说太没有教养了。而且,连续几次都被奶奶这样教育,甜甜只会嚎啕大哭,奶奶还告诉妈妈,说孩子就要这样管,要不以后得上天。甜甜不知道教养时什么,也不懂上天怎么回事。为了避免被打,她只能缩手缩脚,现在甜甜5岁多了,妈妈发现甜甜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动手能力特别差。


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出去买东西,孩子总是捅捅这个摸摸那个,很多妈妈怕孩子调皮,把东西弄坏了,经常会制止孩子,不要乱摸乱动。可是,你知道吗?


1岁后的宝宝,主要是手的敏感期。在孩子们手的敏感期,他们会用手探索着周围的世界,甚至控制世界,气球是有弹性的,但是用力打了会爆;橡皮泥是软的,但是放久了会硬;开关是硬硬的,但是一按灯就亮;玩具不但可以玩,还可以敲出声音……等等等等,他们把手当作触觉去感知世界。当然,大多数家庭会第一时间阻止,认为孩子是在搞破坏,不能让他们这么干。


手的动作为什么对孩子如此重要呢?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所以,手的动作推动大脑的成长和发育,如果人为地阻止了孩子手的探索行为,比如前面所说的奶奶拍打孩子抓菜的手,表面看似乎保护了食物免遭,但却残忍地切断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触角。


所以,孩子有相应的成长节律,需要我们了解并尊重,才能弄清楚孩子动手能力差,到底是因为孩子练习得少,还是因为孩子没发展到掌握某项能力的年龄阶段。,而不是一味的催促或者打压,我们给孩子更耐心更安全的爱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我们要了解,孩子天生具有迎合父母的心理。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父母给他的爱就是他的全世界。如果失去这份爱,也等于失去全世界,所以,孩子会因为怕失去,而产生迎合的心理。


在孩子一岁前,他感觉自己和世界融为一体,当然也分不清父母和自己的界限,这样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孩子认同父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使长大一点了,受内在驱动力的指引,孩子想自己做事,这时,如果我们怕他做不好而阻止孩子,以及延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孩子包办,长此以往,孩子没有了自我界限,甚至会认为爸爸妈妈喜欢的是什么都不用做的自己,那自己就不做,让父母喜欢,来迎合父母。


以上三点是关于孩子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在孩子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原因还在于父母方面的原因。




因为受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指引,孩子走向独立是一种本能愿望,但是如果父母有以下情况出现,就会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差:


第一种情况:妈妈缺乏自我意识。


我遇到过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河北的男孩,考上北京的大学,因打游戏挂科,被劝退。回去继续复习,再参加高考,再考入北京,反反复复三次之多,最后一次,妈妈赶到北京,可是孩子避而不见,妈妈担心孩子会想不开,非常着急。


我了解到,这孩子从小是单亲家庭,跟着妈妈和姥姥长大。妈妈对孩子得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什么都不用孩子做,学习好就行,但也因为是单亲的缘故,她对孩子会特别严格,要求也特别高。久而久之,孩子成了一个性格孤僻,内向的人。表面上看似乖顺,但和谁都不说心里话。


在心理学上,有的家庭里会形成“结盟”现象,所谓的结盟,就是说本来家庭是三个人或更多个人,但有两个人紧紧地纠缠在一起,所有的东西都要保持一致。[7]比如妈妈的想法,孩子必须要接受,而妈妈太过热衷于母亲的角色,不惜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换取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这种现象常见于缺乏自我意识的妈妈身上,他们将自我价值完全附着于孩子身上,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日常,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导致孩子根本没有自己做事的愿望和动力。在这个例子里,孩子长期依附妈妈,除了高考以外没有任何目标,又从小动手能力差,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只能无所事事的打游戏了。


第二种情况:控制欲作祟,不肯对孩子放手。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我们看着孩子成长的背影会有欣喜和想拥抱的冲动,但是我们更应该做看着孩子越长大越独立而“不敢声张的人”。


为了孩子能独立生活,大多数父母还是会忍痛割爱,背过脸流着泪,送孩子踏上属于自己的路。但是有些父母控制欲过强,怎么都不肯对孩子放手。


本来,孩子在尝试独立,在与爸爸妈妈分离时,会因胆怯而踟蹰不前,如果我们在这时一阻拦,孩子就会顺势缩回了向外伸出的触角。比如孩子想帮妈妈倒垃圾、拖地,或者想自己上学,如果我们怕孩子干不好,或者担心孩子的安全,就劝孩子别做了,孩子果然没去做,那从此以后,就会留下心结,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做什么都不行,放弃动手的机会,动手能力自然就无法得以提升。


第三种情况:功利心太重。


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园长杨丽欣老师就提到一个例子:幼儿园的一个学生在入学时,学生妈妈自豪地说:“我们家孩子可以读报纸。”


后来幼儿园老师们发现,孩子确实能磕磕绊绊读下来,但并不知道读的文字是什么意思,而且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小孩子应该具有的热情,什么都懒得去做。不知道小朋友如何学会了那么多字,但背后,大概可以想象到小朋友学的和读的并不快乐,甚至牺牲了孩子成长中更为重要的东西。


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被看见,被关注,是孩子内心的需求。我们的功利心会蒙蔽双眼。父母的急功近利,导致孩子缺乏内心力量,做事情很难坚持下去。比如说让孩子去参加比赛,如果孩子比赛输了我们就埋怨他得不到冠军,那就会忽略他在比赛过程的努力。看不见孩子的努力,孩子得不到肯定和认可,自然没有足够的心力去探索外部世界。


第四种情况:心理投射。


投射是心理学用语,翻译过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就是指爸爸妈妈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想法,和思维模式等,推测孩子也这么想的,从而对孩子指手画脚。很多时候,大人不愿意让孩子做事情,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各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特别容易激发大人把内在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们前面一再讲过,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耐心地尊重他的发展,不要用其他小朋友的情况或者平均水平要求孩子。毕竟孩子没有拿其他父母来和你比较不是?


武志红老师认为,任何关系的本质都是心理投射的游戏,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之间是指责与被指责的关系模式,那么他就会把内在的小孩投射在弱小的对方身上。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父母当孩子动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开始提各种建议,甚至忍不住挑刺,指责这里不对哪里不好,长此以往,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能让父母满意,为了避免被指责,就干脆不动手做事。



第五种情况:补偿心理。


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一个在幼年时缺什么,成年后他就越在乎什么,要么在自己身上补偿,要么找个替身,满足自己的补偿心理。


相信大家都发现过,每天上下学时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替孩子拿书包的父母或者祖辈,幼儿园的书包其实并不重,孩子完全有能力承担这类自己的事情。可是抚养者就认为,一点累也不想让孩子受。表面上看是家长在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受苦受累,但根本原因在于父母补偿自己的心理,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照顾,就不由自主地想在孩子身上实现,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缺憾。


其实,不管孩子动手能力差的原因是来源自身还是父母,我们都要客观地看待,正视问题的源头,从根本上去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成为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


总结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在答问时说道:对孩子来说,他的成长过程必然要走一些弯路,犯一些错误的,如果孩子有一些该犯的错误没有犯过,也没有过挫败,那么他实际上就没有动手的能力。


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克服自身的局限,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鼓励孩子在实际中不断地提升动手能力。


好了,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的重点:


从孩子方面来说,孩子动手能力差是和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引导孩子提升动手能力;从父母方面来说,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是父母过于包办或者禁止孩子自己做事,以致于阻断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愿望。


各位爸爸妈妈,了解孩子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后,是不是对孩子独立力的培养又多了几分底气呢。在下一讲的内容里,我会和你分享:


有哪些习惯有利于孩子独立力的培养?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