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做超能父母,从懂孩子开始。你好,欢迎来到写给父母的《儿童心理学——超级父母训练课》,我是番茄妈妈—金茜。欢迎收听《儿童记忆力》课程。
记忆力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几乎无时无刻的都在使用记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和经验,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记忆力还是孩子智力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不管孩子的记忆力情况如何,我相信,我们都希望能针对孩子不同阶段的记忆特点,来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那么,今天就让我和你一起聊聊,记忆力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备受追捧的照相记忆有是怎么回事?
我们来看记忆这个词,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记在前面,这通常是个自动化的功能,比如你不用去记今天早餐吃的是什么,但是我问你,大部分情况你是可以回想起来的。如果这件事件的发生,是和情绪联系在一起,你可能会记的更加深刻,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你也会记得。
比如,你问孩子上次去迪士尼是和谁一起,都玩了些什么,因为当时孩子的情绪是开心快乐的,所以他的记忆会特别深刻,大多情况他会滔滔不绝告诉你很多你都不记得的小细节,当然,情绪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都会有这个效果。
记住的内容也是各种各样的,不是我们认为的词语、公式概念这么狭窄的内容,还有声音,图像,气味,或者是疼痛等感觉。我们的大脑会把它们分类。
但是对于一些概念性的记忆,我们就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记,也叫编码,才可以记住,如果强行机械的去记,效果肯定不好。比如,我在给小番茄讲科莫多巨蜥的时候,如果我按照书上说的:科莫多巨蜥的嗅觉非常灵敏,可以闻到4千米以外的味道。孩子会很难理解嗅觉,灵敏,4千米之类的概念,更不要说记住了。
那么我会把这些个概念更加精细化,并且在精细化的过程中和自己的一些具体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就会比较容易记忆。
我会这样说,如果宝宝在自己家里吃巧克力,那么一只科莫多巨蜥在姥姥家那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一个是我把嗅觉用巧克力具体化,一个是我把距离用她非常熟悉,经常去的地方的进行具体化。这样就非常方便孩子理解和记忆了。
那么,很多东西我们都见过,当时也记住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有的记住了,有的忘记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存储的概念了,他的功能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已经编码的信息保留下来的过程。
关于记忆的存储,比较复杂,我会在后面课程里详细讲述。
那么“忆”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对记住的信息提取的过程了,也就是说,用的时候可以想起来,这是对你之前努力编码和存储的回报,而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比如参加文史类考试的时候,没有太多逻辑推理,主要就是看谁能够记下书上的内容,当然大家都背书了,可是很多人会顺利的提取来,却有人会记错,记乱,或者根本记不住。
提取对了,那么我们就认为你把信息正确的编码,并且顺利地把信息提取出来,这就让大脑种记忆的内容上升到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层面,从而成功地写到卷子上了。
还有的时候,我们记过的信息甚至会影响我们无意识层面的行为,比如我先生和我讲过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当时他五岁左右,周围大人在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脱口而出“萧何月下追韩信”,得到了大人一片赞许,对他刮目相看。他也自信心爆棚,从此爱上了传统经典文化。他十分肯定,自己从未听到过或者背诵过这句话,但在当时的情境他真的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了,但根据心理学研究,我可以肯定的说,他在之前一定听到过这句话,也许仅仅是一次,但这句话存储在他的无意识里,在一个合适的情景里,突然冒出来。
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给孩子多读书,让孩子多看书,就是这个道理。当孩子读书足够多的时候,很多用词,很多语法修辞,都会藏入他的记忆中,当孩子表达或者写作的时候,就会冒出来。当然,这种效果是需要大量的基于理解的积累才会有作用的。
我们还很好奇,只要能顺利提取的记忆都是正确的吗?
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两个小孩在聊他们共同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但是两个小孩的描述有很大差异,并且各自信誓旦旦自己的记忆是最准确的。事情只有一个真相,为什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记忆呢?
根据我们上面讲的记忆的过程,你就会发现记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他和我们的情绪相关,我们当时的状态会影响到我们对记忆的加工。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扭曲和编造甚至创造记忆。
下面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1962)描述了自己儿时一段生动的记忆:
我最早的记忆是我两岁左右的时候。我到现在还能清楚地看到以下场景:我坐在自己的婴儿车里,保姆推着婴儿车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走,这时一名男子试图绑架我。我被带子固定在婴儿车上,与此同时,保姆勇敢地挡在我和绑匪之间。她被绑匪抓伤了多处,我甚至能够在她脸上看到模糊的疤痕印记……
这些记忆是如此的生动,历历在目,皮亚杰的保姆生动详细地描述了这场攻击,并且从他的父母那里得到了一块名贵的手表作为感谢。然而,多年以后,保姆给皮亚杰的家里写了一封信,承认自己编造了整个故事,并归还了手表。
由此,皮亚杰总结道:我一定是在小时候听过这个让我的父母坚信不疑的故事,并将其以视觉记忆的形式存储到了过去的记忆中( Piaget1962,p.188)。
那么我们是否都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而产生虚假的记忆呢,就像皮亚杰描述的那段记忆一样呢?
心理学家们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他们先是联系了一群大学生的父母,并收集了这些大学生在童年时期经历过的事件列表,然后询问他们是否记得这些事件。然而,研究者在列表中插入了一些看似真实,但却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比如在大型购物中心走失、在迪土尼乐园见到兔八哥(这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因为兔八哥并不是迪士尼的卡通人物)、还有在生日聚会上有小丑登门拜访( Loftus,2003a)。在几天的时间内让大学生反复尝试回忆这些事件之后,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声称自己记得这些伪造的事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个人的记忆也未必可靠,有时会扭曲甚至无中生有,这其实也是记忆的特点之一。
好了,刚刚我们了解了记忆的最基础问题,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记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学家提出的三阶段记忆模型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下面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们到底是如何把信息牢牢记住的。
第一个阶段就是感觉记忆,这个阶段容量庞大,但是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也叫瞬时记忆,通常记一些视觉,声音,气味,材质等等,最多保持几秒钟的时间,虽然这些记忆通常都是在无意识层面工作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实际上是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 (G.Sperling)在1960年首次用实验证实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因为这个实验是图片形式,没有办法给大家展示,但是生活中有类似的形式,比如我们看电影,虽然每个底片都是静止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连续的动作,或者我们听音乐旋律的时候,会感觉一个音符融入到下一个音符里,这些就是感觉记忆在工作的结果。一般来讲,几秒钟的感觉记忆,仅仅够我们将感受到的信息保持到下一个记忆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工作记忆了,是我们大脑短时的储存硬盘,它能够保持大概20-30秒。虽然这种记忆容量有限,但是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保证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能感受到的关键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信息到达我们的(第一阶段)感觉记忆,我们的大脑会把重要的信息从第一阶段记忆中提取出来,并和以前存储的长时记忆联系,举个例子,我们有时候听到一首曲子,我们会觉得,哇,这听起来好熟悉!就是这种感觉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记忆会为信息赋予某些意义,并且和以往的记忆建立联系,这就是第二阶段记忆了。
当我们的第二段记忆要记的事情很多时,为了接纳新的信息,早期存储进来的信息就会被剪掉。所以,如果第二段记忆全都是我们需要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会没有办法输入新的信息了。
比如,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打电话特别不安全,即便免提电话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大脑只能加工输入信息的50%,当我们用心听电话时,我们对路况的观察和接收就会下降,反应速度也会慢,所以,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开车不可打电话哦。
由于第二阶段记忆的存储量远远小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相当于记忆的瓶颈,成为了为大量记忆的阻碍。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长时记忆了。这个阶段在工作记忆后,会接收来自于工作记忆的信息,并长期存储。
长时记忆几乎拥有无限的容量,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把长期记忆的容量用尽,所以你的大脑不需要通过减少你以往的记忆来记新的东西,而且长期记忆保存的时间也非常的长。一旦信息进入到这个区域,你几乎不会忘记了,有的时候这种存储能够持续一生。
比如,你会不会骑自行车?你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储存在你的长期记忆中,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当有人问你的名字时,你根本不需要费力搜索,就可以脱口而出。但是我们大脑中有非常庞大的长期记忆数据,就算我们用电脑查某些文件,还需要点时间。所以人类这种能脱口而出的记忆,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长时记忆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了:每个概念词语都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意义编码存储的,大脑会将一些类似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会像导航一样在这个网络里把记忆迅速提取出来,所以我们建立的网络越大,那么存储的信息就会越多。
了解了记忆的基本原理后,我们来讨论一下“照相式”记忆。
相信很多妈妈都遇到过这样的早教机构,他们号称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右脑开发或者全脑开发等等,训练后的孩子可以达到立刻,马上,记住一些根本理解不了的信息,堪称过目不忘,或者可以快速计算。那么这种记忆力到底是什么呢?
这种记忆被称为“照相式”记忆,科学家们更喜欢称为“遗觉象”,因为这种记忆方式和照相不同,照相会把图像每个微小的细节都拍摄下来,是非常客观的;而“照相记忆”是可以精确的描述出场景里你最感兴趣和最有意义的那部分,他会和“正常”记忆一样出现扭曲记忆的情况。
尽管我们会觉得看一眼就全记得住,非常惊人,但是这种记忆持续保存在大脑里也可能会是场灾难:因为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会觉得大脑里有太多信息在晃来晃去,非常混乱,甚至会干扰他们正常思考问题。
记得“最强大脑”里有个选手,他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过目不忘”,他最痛苦的就是每天晚上该睡觉的时候,白天经历的街道,人流,甚至每个人的相貌,路边的标志牌,都会在他大脑里反复走来走去,这些信息在大脑里杂乱无章,像垃圾一样。
这种记忆,常见于儿童,只有极少数成人会拥有,一项研究表明,5%的儿童会表现出“照相记忆”的能力,但是到成年期大多数都会消失。
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一是遵循某种发展规律,就像孩子的乳牙要脱落一样;二是“照相记忆”的消失,和孩子慢慢产生的逻辑思维有关系;三是”照相记忆“的消失”和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育有关系。
尼日利亚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观点。
在研究中发现,西非的伊博族儿童,和那些居住在农村部落不识字的成年人,很多拥有“照相记忆”的能力,但是一但他们搬到城里,并且学会阅读的人,就失去了这个能力。
所以你也知道为什么早教的老师会和你强调“照相记忆”是动物的本能了吧,其实这种本能会随着我们由动物进化成有逻辑有语言的人类而消失的。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干货可真不少,我们了解了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而且,我们会主观加工和扭曲,所以记忆未必可靠;记忆的形成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的工作记忆容量最少,成为了记忆的瓶颈,而当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就几乎终生不会遗忘了;最后,我们了解了一下现在比较火热的“照相记忆”,它是一种原始的记忆,很多儿童和不识字的人会拥有,随着逻辑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会逐渐消失。
现在我们了解了记忆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下节课我会和你继续分享0-6岁儿童记忆的特点,不见不散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