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巡礼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下

07巡礼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下

00:00
09:10

第七集 巡礼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下)
现在让我们迈步到舍利殿后庭。殿后门上方悬挂着界源方丈书写的匾额“普利群生”。外壁两侧嵌有石刻,用玻璃罩保护着,这可是元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哦,刻着四大天王呢。每块高1米,宽0.6米,厚15至20公分,石质是东乡产的马岭石。专家称这石雕运用了高浮雕、镂雕、透雕等技法,是造像水平最高的作品之一呢。石刻四天王原来是护持西塔的神,是后来才移嵌到舍利殿后壁保护起来的,他们分别握着长剑、板斧、神伞和宝塔,神采奕奕,威风凛凛。不过奇怪的是,元代的四天王和今天的四天王手里拿的东西可不一样哦,我们在天王殿里看到的东方持国天王抱的是琵琶,这里持的是宝剑;南方增长天王持的是宝剑,这里却是板斧;西方广目天王手中擒龙,这里却握着把伞;北方多闻天王手擎宝幢,这里却托着宝塔。可能元代的四天王普遍都是这么拿的,传着传着就变成今天这样了吧,只能说不断变化着的那才是真实的历史嘛。有小伙伴马上把托塔天王的形象和封神榜里哪吒他爹托塔李天王给联系起来了。额,我只能说这完全是两个体系的神仙,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们不要搞混了哦。
后庭正中有一池泉水,用石护栏围着,石栏下有一龙头,该处有泉水汩汩而出。据称这泉水甘白如乳,清澈甜美,冬夏不绝,所以称其为“母乳泉”,这三个用篆书书写的字可不好认呢,据称是奉化江五民题写的,旁边有跋文说明泉名由来。泉后垒起一高台,名为涅槃台,上设石栏杆七档,中间一档镌刻着四个大字,有朋友又犯难了,一读,这四字是“华陀曼散”?呦,是不是跟华佗和麻沸散有关?我只能说你想岔了。这四个字可不是从左往右读的,和下边的“母乳泉”一样,都是从右往左读,应为“散曼陀华”。那这四个字又是啥意思呢?这是“散曼陀罗花”的意思,佛经典籍里常有提及,清代书法家高振霄题写时估计是碍于四字约束,故而略去了一字。
让我们再把目光移向涅槃台上,上面建有碑亭,中竖一块碑,远远可以看到御书二字,那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御书佛顶光明之塔碑,这块碑中的记叙便可解开为何高宗会亲自为舍利塔题写匾额这个谜题了。
原来,靖康之难后,朝廷内大量文籍舆图及宝器法物被金军洗劫一空,宋高宗痛感祖宗宸翰坠失殆尽,于是下诏四方征集先祖御墨。此时,阿育王寺住持大觉怀琏禅师向宋高宗献上寺内宸奎阁珍藏的先祖仁宗帝和英宗帝的御墨,高宗大喜,亲笔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并赐置田一千二百五十亩于广利寺(就是今天的阿育王寺)。这个御书碑就是这么来的。可惜的是,我们眼前看到的碑是仿刻的碑,原碑不知何时早已损毁,和宋孝宗为天童禅寺题词的“太白名山”石碑一样,又是多亏了当年入宋参学的日本僧人圆尔辨圆带去了此碑的拓片,我们才得以在今天还能看到碑文的原貌。
好了,终于把舍利殿前前后后访了个遍,现在要经东侧的爬山廊前去法堂和藏经楼。爬到一个平台,穿过一圆洞门,有一株百年古树挺立院中,眼前便是阿育王寺的法堂和藏经楼了,它是民国五年(1916年)时由住持宗亮组织重建的,因日常都大门紧闭,我们无法看到殿内的陈设。不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还是可以带着大家神游一番的。楼下法堂为五开间,中间设有法台,背景是一幅狮子图,图左上角书“善狮子吼”四字,栋梁上悬挂“千佛含笑”“匡扶正法”“登法王座”等匾额。值得一提的是,东西两侧墙壁上嵌有民国十一年(1922年)临摹的唐代贯休和尚的“十六尊者石刻”,我们在天童禅寺讲罗汉堂的时候也提及过这位贯休和尚哦。阿育王寺的十六罗汉石刻,据说是临摹的杭州圣因寺的《十六应真像》,共十六方,每方高105cm,宽50cm,刻得也是惟妙惟肖,可惜无缘一见。藏经楼在法堂的二楼,据资料称东西两边有十口龙藏大柜,内藏经书二万余卷,有清乾隆御赐的《龙藏》等珍贵典籍;中间是释迦牟尼像。正梁上悬挂着民国总统徐世昌所书“天龙拱护”匾额和当代书法名家沙孟海所书“正法眼藏”匾额。阿育王寺每年都会组织晒经者戴上口罩和手套,将经书放置到晒经台上,用竹签逐页轻挑翻页来透霉气,有关活动每年都有报道呢。
好了,我们已经巡礼了阿育王寺中轴线上的主要四进大殿,接下去我要带大家去一个容易被忽略,却是好奇宝宝们不得不去一探究竟的好地方——阿育王寺文物陈列室。那这个陈列室在哪儿呢?我们还是下集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