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巡礼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中)
朋友们,让我们继续在舍利殿探秘吧。
话说,在舍利石塔前放置着一张制作于清光绪年间的嵌黄杨人物图红木龙凤纹供桌,供桌两侧各有一尊佛像。左前是大权菩萨,右前是利宾菩萨,两像高度均为1.6米。右边这位利宾菩萨就不用我再多说了,他就是寻到佛陀舍利塔的阿育王寺开山祖师慧达。而这位大权菩萨是谁呢?
资料记载,大权修利菩萨原是大唐育王山的镇守,他的形象右手加额作远望之势,是因为育王山临近东海,渡海者希望得到山中寺院庇bi佑守护船只平安,所以人们也称其为招宝七郎大权修利菩萨(历史上育王山曾被称为招宝山)。这位菩萨在其他寺庙中是不常见到的,不过据说在当今日本的一些禅寺还保留着源于育王山特有的佛像和信仰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阿育王寺在日本禅宗中的特别意义和特殊地位。且不说日本临济宗的创立者荣西、曹洞宗的创立者道元不仅参访过天童禅寺和阿育王寺,仅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赴日传法高僧鉴真东渡的故事与阿育王寺就颇有渊源。在阿育王寺里还有鉴真纪念亭呢,我们稍后再详细介绍吧。
舍利石塔后面供奉着释迦牟尼的涅槃像,长3.7米,在卧佛像的左右,舍利殿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站着韦陀菩萨和秽迹金刚,韦陀菩萨作为护持正法的代表,伙伴们已经不陌生了,而秽迹金刚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候的化身呢。
伙伴们,先随我移步至舍利殿的前庭吧。殿前平台视野开阔,一左一右有两棵金桂,枝叶扶疏,绿荫蔽地,中秋时节,满树金色,全寺溢香,令人心旷神怡。平台的东西墙上,各嵌着两块上了年代的石碑,用玻璃罩着,包括《大唐越州都督府鄮县阿育王寺常住田碑》《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宸奎阁碑铭》《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碑记》和《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记》四方石碑。我们先来细看下东墙上的石碑,第一块《常住田碑》上面记载了唐代时阿育王寺拥有常住田产的情况,是区内留存的历史最早又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块碑碣,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因此被誉为“鄞州第一碑”,2023年还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呢。而《宸奎阁碑铭》则是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撰写的,宸奎阁是阿育王寺的建筑之一,在舍利殿的西北角方向,是珍藏历代帝王御赐宸宝的地方,应当时阿育王寺的住持大觉怀琏禅师的邀请,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便创作了此碑铭。这块石碑在历史上可是经历过两毁三刻的曲折命运,今天我们能见到它真是太不容易了。因这块碑是苏轼的楷书碑刻,在他流传于世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呢。再来看看西墙,这里有两块重修舍利殿记的碑碣,先后于民国六年(1917年)舍利殿大修竣工后一两年间刻立的,一块由慈溪陈邦瑞撰文,另一块由号称“民国第一狂人”的章炳麟(章太炎)撰文,从舍利传说讲到舍利殿修缮,文章末端几句感慨道出了撰文刻碑的原委:今梵土转为他人役属,大乘经典摧烧无遗,而舍利赫然留于震旦,寄以无泯,王之功德,不可得而忘者也,于是本迹事义,至殿壁焉。
有好奇宝宝突然注意到,在舍利殿前的东外墙前竖着一个造型非常奇特的石质雕刻物,看着年代久远,就是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它叫出食台,也叫施食台、孤魂台,我们眼前的这个出食台据说可是明代古物,造型很是奇特,柱身上雕刻着双龙戏珠,柱基上雕有立体波浪纹,看着精美又神秘,无奈我手头找不到详细介绍它的资料。其实啊,细心的伙伴们会发现,大小殿堂的东侧外墙边一般都有类似的一个石刻立柱台。网上搜了一下,这里有两种说法和出食台有关。一则源于佛教的出食典故,相传罗刹鬼(鬼子母神)育有五百个孩子,她对自己的孩子厚爱有加,却生性残忍,好吃孩童,作害生灵,后来经过佛陀摄伏教化,授予戒律,不得杀生,佛又嘱咐弟子要给她布施饮食,令其远离饥苦,所以出食台后来成了大小寺院的标配。二则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等经典的说法,阿难尊者欲救名为“焰口”,或称“面然”的饿鬼,经佛陀传授超拔之道,可向无量饿鬼及诸仙等散施种种饮食,令诸饿鬼解脱苦身、得生天上;且受持者,福德寿命皆可增长,这一说法通行于佛道两教。江南民间许多地方还有“放焰口”的风俗,如我们当地有“七月街焰口”的习俗,扯“蜈蚣旗”,升九莲灯,街中心设焰口台基外,所有商店都要做“焰口羹饭”助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寺院设立出食台都有着乐善好施、利乐众生之意。
好了,这一集就讲到这里。在下一集,波导要带着大家去舍利殿的后庭瞧一瞧那里还藏着什么宝贝。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