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正念的儒学视角,仁者爱人,正心修身 | 童慧琦正念冥想课

【讲解】正念的儒学视角,仁者爱人,正心修身 | 童慧琦正念冥想课

00:00
17:00

在上一节课中,我和你分享了正念减压课程中所呈现的道家智慧,这一节课中,我们撷取仁、修身、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等几个方面来看正念减压中蕴含着哪些与儒家相似的精神和智慧吧。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脱胎自周朝,由提倡“天人合一” 仁政理念的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所奠基,到公元前5 世纪由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创立。孔子比释迦摩尼小12岁,比道家创始人老子小20岁。他曾经有两次向老子问道。孔子、与老子、释迦摩尼、苏格拉底同属 Karl Jaspers所谓的“轴心时代”人。你可能还记得,在上一节课中,我也提到了“天人合一”,那是因为这个理念在儒释道三个传承中都有体现。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儒家精神最核心的理念: “仁”。杨伯峻指出在《论语》中,仁字一共出现109次。仁是儒家的一种最核心又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说文解字中,“仁,亲也,从人、二。”《礼记-中庸》:仁者为人也,亲亲为大。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言仁,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让勇等内容。孔子对仁没有明确的定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时间,甚至对同一对象在不同场合,说法也不尽相同。孔子说:仁者,人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心性、本性,是内心的善念。《论语·颜渊》中,在回答学生樊迟问仁时,孔子则说,仁为 “爱人。” 在回答颜渊问仁时,孔子又说,仁是“克己复礼”。还指明了克己复礼的方式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以回复和符合于“礼”的要求,孔子认为也是仁。


如果我们来整合这这几种说法,可以理解为仁一是作为人所具有的本性,如佛家中所说的人本具的神圣性和良善,众生皆可成佛。也是正念中以圆满目光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二,仁作为人与人之间爱的体验和流动。三,仁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也有着具体实践的方法,那就是符合“仁”的各种修为和德行,譬如克己复礼,譬如忠恕,譬如孝悌。四,最后从实践的对象上来说,仁者爱人,爱父母、爱兄长是基本;心怀天下,兼济众人,则是更高的要求了。所以仁是要求我们从爱身边人开始,推及到众人。能够心怀天下,兼济众人则不仅是仁者了,而且达到了圣人至善的境界在仁的体现上,杨立华教授把“仁”称为是“心灵的最高主动性的体现”。是真诚而自觉成为行为的主体,行善的力量由内而生。所以道家和佛家讲慈,儒家讲仁,一方面为人之本性,一方面都与友善和爱有关。


儒家的仁与正念减压课程中的慈心练习十分相似。慈来自巴利语的 “Metta” 是为广大无边的友善之情。在慈心的练习中,跟“仁”的推己及人相似,遵循着从极可爱之人(自身),到可爱之人(亲友),中性的人(没有特别情感的人),到敌人,到所有拥有情感的众生,如同心怀天下,慈爱众生。在佛家的慈经中,慈心如春天的雨水,广泽万物,无区别,无偏颇,这又与道家的“天地不仁”相似,天地的爱没有偏心或偏颇,是普惠,如阳光普照,如雨水普洒。一视同仁。是契合于规律,于道。


正念减压之父卡巴金说:正念是与生命的一场爱恋。杰克-康菲尔德则说:有时候我们称它为是正念,有时候我们称它为爱。正念修行的基础是本性的良善,自爱,以及爱人。而爱自己也就是爱人和爱世界。因为自己和他人并非对立。那么与“仁”相似,正念并非只是一个概念或理念,它同时有着培育正念的方法,那就是从身、受、心、法四个方面去培育正念。我会在后面的课程中,为你详细介绍正念减压课程中对身、受、心、法的正念的培育。


接着我们来看看儒家所注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部分,强调了对个体内心境界的关注,修身的一方面是正心,《大学》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可见“修身”的途径在于修正心态,使之不受情绪的干扰。而正念修行之一就是时时觉察自己的心态,学习对情绪的觉察、接纳和抱持,在敏锐的觉察和善意地回应中,忧忿恐惧好恶等强烈的情绪会自然地发生转化。这是经由心的调整达到修身的目的。也就是以心来养身。


第三,谈到儒家,自然会想到儒家的经典《大学》。在这本著述中,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外在世界的事物,来理解天地万物,并认识自己,看到本自具足的圆满自性。而正念练习也邀请我们细致、好奇去探究外在世界,并且反观自身,体悟到天地万物之间的休戚相关。


第四,在《大学》中,格物致知,也就是在探究事物并获得对事物和自身的认识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课,是要诚意正心。在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对这件事情有着怎样的憧憬和期待?面对可能的不确定和挑战,我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该如何回应?这些都跟诚意正心有关。


那么,什么是诚意,意如何诚呢?


诚意,指的是一个人要明了自己想法、期待和追求,如果你在高科技企业工作,你对高科技的创新抱着怎样的理解和期待,对职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规划,如果你是大学生,你对大学生活抱着怎样的期待,有着怎样的人生规划,又如何时时检视内心的期待和欲望,来保持一份诚挚之意呢。


意诚了,知晓明白了自己的意图和期待,然后可以正心。


正,是端正调整至合适的角度的意思。而心是指态度。正心就是把态度调整好。


诚意正心是儒家所提倡的一个人内在的修为。而意图和态度在正念的培育中也极其重要。意图是正念练习的出发点,它如同一个内在的罗盘,指引和支持着你去练习,当遇见挑战和迷失,当你与意图保持链接的时候,你会重新回归轨道。比如,你怀着接下来要做5分钟正念呼吸练习这个意图,那么,在练习中,当你觉察到在想别的事情的时候,可以与这个意图重新保持链接,把别的事情先搁置一下,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呼吸上来。而态度,对正念练习也很重要,正念减压创始人卡巴金在他的经典著述《多舛的生命中》如此说:你所秉持的态度对任何联系都很重要,态度就像一片土壤,土壤贫瘠还是肥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练习的结果。所以诚意修心无论是在儒家的哲学中,还是在正念修习中都很重要,并且息息相通,那就是邀请我们去怀一颗诚挚之心,不断地调整和端正我们的态度。


就这样,我们用了三节课来看看正念减压的广大哲学和思想史背景,对正念的佛学渊源,以及道家儒家哲学在其中的体现作了一些浅释。儒释道三种智慧传承本身的浩瀚与丰富,它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十分值得我们作更加深入和开阔的探索和讨论。喜马拉雅上有很多哲学史,思想史的课程,譬如傅佩荣教授的《孔孟老庄》,王德峰教授的《中西思想必修课》, 杨立华教授的《论语》。如果你有时间,我强烈建议去听一听,这样对正念和正念减压中的儒家或道家的一些相通之处,会有更加既广博又深厚的理解。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在我们反复地学习儒释道三种哲学传承,并身体力行,我们会有着不断加深的体验,更加深入的领悟。


我们常说以道养身,以佛养心,以儒治世。而在过去四十年间,一方面随着身心医学的发展,愈发看到身心不二,养身必养心,养心必养身,以身养心,以心养身,身心整合,所以我们可以说“以道养身心,以佛养心身”。另一方面,随着正念在当代各种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在大型企业中和国家政府、司法机构,如美国的国会议员,英国的议会议员,都在提倡正念国度。在过去十年来,正念也在中国的司法系统、中国的党校中的开展,正念成为在高度变化和不稳定,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成为明辨、明断和智慧决策的助力。也十分符合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戴明敏_sq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自己内心要重视。

  • LightCrack

    理论结合实践的讲解,听懂了再练,效果更好

    春风吹落叶 回复 @LightCrack: 讲传统文化,那些谦谦老夫子,能讲出个什么名堂来,只是多看了几本书,这里抄一句,那里抄一句,说自己懂了,懂个球啊,儒家,道家佛家,以及西方宗教,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持到什么程度,真懂了,再出来说,那了不起!还有就是那些个老夫子,都没有在西方生活过,甚至有的都没去过,就在那里侃大山,嘿嘿。

  • 永慧_tc

    非常感谢自己已经在学习的路上非常感恩童老师的娓娓道来,每一次倾听和练习都无比获益,体验到心灵的抚慰和心灵的疗愈。以慈心对自己,以慈心对世间有情之物。

  • 心才是幸福的关键1

    正念修行之一,就是时时觉察自己的心态,学习对情绪的觉察,接纳和保持。 在敏锐的觉察和善意的回应中,忧愤,恐惧,好恶等情绪会自然地发生转化,这是经有新的调整,达到修身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以心养生。

  • 六月荷田伴你悦读

    记下了,养生是养心,养心既养生

  • 六月荷田伴你悦读

    需要经历人世间,只有体会过人生,才能真正做到通透。静下来,活在当下,回观内心,保持宁静致远。

  • 生命天使厚德载物

    讲的很好,值得认真听

  • 童慧琦正念冥想

    可以试试正念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