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新年音乐会“货不对板”,别让草台班子搞坏市场

评论丨新年音乐会“货不对板”,别让草台班子搞坏市场

00:00
05:09

如果我们的剧场时不时冒出这样一些杂七杂八的“水团”“李鬼团”,影响所及,绝非仅仅是社交媒体上的笑谈,其所损害的,是本该严肃、认真、专业的演出市场

“没有指挥,没有主持人,台上只有10个人”,这也敢号称交响乐演出?据报道,进入新的一年,不少城市的演出市场一片火爆,“新年音乐会”还在持续。市场红火的背后,也有一些乐团的水平甚至是诚信遭到了观众的质疑。

如在南方某市举办的“蓝色多瑙河新年音乐会”,被观众认为现场演出和宣传严重不符;在此之前,在一个北方城市演出的“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因为表演不佳,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高喊“退票”,后又被网友发现“查无此团”。

此类“货不对板”的遭遇,难免让人哭笑不得。想想也是,本以为能触摸到高雅艺术的熏陶,不料却被“水团”给耍弄了。事实上,这一点都不好笑。如果我们的剧场时不时冒出这样一些杂七杂八的“水团”“李鬼团”,影响所及,绝非仅仅是社交媒体上的笑谈,其所损害的,是本该严肃、认真、专业的演出市场。

伴随着音符流淌出来的,应该是能点亮人的眼眸的光,是超然于尘垢之外的美的享受。当音乐会与新年祝福建立连接,当艺术走进城市剧场,普罗大众所感受到的,是艺术对人心的安慰,是人文对精神的引领。也因此,一旦“货不对板”,其所降低的也不仅仅是艺术水准、专业要求,而是“艺术”的有无与存废。

很多人可能也会追问,按理说,到一个城市举办新年音乐会,乐团应该会有起码的专业水准吧?当地剧院也应该有基本的专业判断吧?遗憾的是,至少在上述的两次演出中,没能看到所谓的“专业门槛”。

面对热情的观众,交响乐团的名目看上去十分“高大上”,不是“多瑙河”就是“皇家爱乐”,而其实质,不过是不入流的攒起来的草台班子,背后可能是一些急于赚钱的经纪公司动起的“歪脑筋”。

“1架钢琴、2把大提琴、2把中提琴、5把小提琴,没有铜管、没有木管、更没有打击乐,也没有指挥”,这是在表演传统的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口技吗?如此糊弄艺术、愚弄观众,还谈什么艺术操守?这样的草台班子能够登堂入室,甚至大行其道,恰恰表明,当下国内交响乐市场仍有待规范。一般人固然缺乏相应的评判能力,而剧院、管理方等怎么也失去了基本的审核机制?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2023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6.89万场,较2022年同比增长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0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110.99%。

在许多城市,“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地方文化市场的标配,尽管很多城市有自己的交响乐团,但出于某种微妙的心理,像“多瑙河”“皇家爱乐”之类的字眼,还是有着相当的市场吸引力。于是,一边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一边是相对紧张的演出资源,无疑为草台班子的上蹿下跳提供了操弄空间。

其实,治理演出市场的“李鬼”,除了观众现场高呼“退票”维权外,根本之道还在于增加有效供给,比如大力培养本土的交响乐团,常态化展开各类演出等。

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于高雅艺术的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只有当此类演出多了,民众的艺术素养、欣赏口味也相应提升了,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好骗”了。

当然,剧场也应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不要泥沙俱下,什么“水团”都拉过来演出。特别是对于那些伪造信息、虚假宣传的乐团和经纪公司,不妨采取“黑名单”制度,不让他们再有亵渎观众耳目的机会。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