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去世后享受两岸追悼

他是国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去世后享受两岸追悼

00:00
06:07

1991年,一位88岁的老人在临终前告诉家人:“我对国事和家事均无遗憾,只可惜没看到祖国统一,希望这一天早一点到来。。”同年1月27日,这位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一个月后,他的葬礼在八宝山公墓举行。几乎在同一时间,海峡对岸也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这位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仍然关心统一大业的人,就是著名的抗日将领,人称“福将”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在数百位黄埔系将领中,能享有被两岸共同追悼殊荣的将领,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个人。除了郑洞国之外,另一位则是先于他去世十年的杜聿明。黄埔军校是培养将军的摇篮,尤其是素有“天子门生”的黄埔一期,更是诞生了数十名享誉中外的著名将领,而郑洞国就是其中之一。身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十大名将”之一,郑洞国的参军历程还有一个小插曲。1924年6月,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郑洞国和同乡一起赶赴广州报考。结果,当郑洞国一行人抵达广州后,却错过了报名的时间。后来,他碰到了湖南老乡黄鳌,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没想到黄鳌帮他解决了燃眉之急。原来,黄鳌害怕自己考不上,先后报过两次名,结果他第一次就考中了,所以将第二次报名的名额给了郑洞国,也就是说郑洞国顶替黄鳌的名字,才考上了黄埔一期。入学之后,二人居然分到了同一个班,每次点名的时候,郑洞国都担惊受怕,生怕有一天会暴露。最终,郑洞国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向校方坦白了自己的错误行为。由于郑洞国平时的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校方本着不埋没人才的想法,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且还让他改回原名。此后,郑洞国的人生开始和时代命运紧密相连。当时的局势十分紧张,黄埔一期生不得不提前毕业,之后郑洞国便开始投身于行伍,先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郑洞国在战斗中不断成长,以高超的军事指挥技术攻城掠地,而他的职务也水涨船高。从东征初期的营长做到了团长,那时他才刚满24岁。其实,早在郑洞国报考黄埔军校之前,曾和同窗好友王尔琢走的非常近。王尔琢在黄埔一期读书时,就于同年秋加入我党,而郑洞国的思想也深受这位同窗好友的影响。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的郑洞国,深受蒋校长的赏识和器重。他曾不止一次声称,郑洞国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北伐胜利之后,郑洞国所部驻守在栖霞山。当时,英国兵舰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试图利用坚船利炮抢占栖霞山驻地,郑洞国命令所部炮兵坚决予以回击。此后,郑洞国被调至第9军担任教导团的团长。在军阀混战期间,郑洞国重回作战部队,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蒋桂、蒋唐等战斗,尤其是在中原大战中的表现十分抢眼。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郑洞国受蒋介石的指派,曾多次派兵围剿红军,这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在抗战中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郑洞国是最早加入抗战的将领之一,他率领第17军2师4旅,在条件极其恶劣的前提下,坚守南天门一线,同日军进行殊死搏斗。由于人数和武器装备上的差异巨大,郑洞国所部的损失极为惨重,即使他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奋勇杀敌,但最终长城抗战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作为在抗战中几乎打满全场的抗日将领,郑洞国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功劳簿中,最显眼的就是徐州会战,同时也间接促成了台儿庄大捷。郑洞国率军在缅甸作战期间,为协调盟军和中国官兵之间的关系,以及促进彼此之间的团结,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也为后来反攻缅北,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提供了重要保障。解放战争时期,郑洞国所部被我军困在长春数月之久,最终在弹尽粮绝之际率残部投诚。此后,郑洞国先后在水利、民革、政协等多个部门任职,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劳心劳力。郑洞国去世后,两岸之所以一起为他举办追悼会,实际上离不开他在抗战时期,所做出的无人能及的重大贡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