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畅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上:教育意味着不同视角而不是傲慢与僵化

经典畅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上:教育意味着不同视角而不是傲慢与僵化

00:00
09:34

——· 关于本书 ·——

这本书像题目说的一样,和自由有些关系。但它的主题却比自由更为深刻沉。“你当像鸟儿飞往你的山”,这句话来自《圣经》里的《诗篇》。它本身有着双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逃离”,意味着摆脱原来的环境;而第二种,则是“寻找新的信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自传小说,作者名叫塔拉•韦斯特弗。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从走出美国西部的大山里走出来,到进入考上大学,然后到剑桥大学深造读研、读博,最后成长为历史学家的故事真实经历。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名叫塔拉•韦斯特弗。同时也是本书描述的主人公本人。塔拉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下从废品回收站一路成长,不断克服困难,化解家庭的负面影响,最终终于在剑桥毕业,成了一名历史学家。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这本书上市第一周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余周,始终高居榜首,在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塔拉也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 本书金句 ·——

1.我只有七岁,但我懂得相比其他任何事,最令我家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事实:我们不去上学。

2.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3. 我母亲虽然不是社会变革者——甚至在最叛逆的时期她也谨遵摩门教信仰,忠于婚姻和母性——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剧变似乎至少对她产生了一个影响:她不再想要白色尖桩栅栏和华达呢礼服。

4. 我父亲吉恩是那种看上去既严肃又调皮的年轻人。他的外表很引人注目——乌黑的头发,棱角分明的脸,鼻子像一枚箭头一样指向凶巴巴的深邃的眼睛。他常常抿着嘴笑,像是在开玩笑,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笑料似的。

5. 即便是就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 音频文稿 ·——

你好,欢迎来到每日有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先让我问你一个问题: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你觉得这本书大概会是什么主题呢?你看这个题目,又是鸟儿,又是飞的,大概和自由有关吧。确实如此,这本书的确和自由有些关系,但它的主题却比自由更为深刻。实际上,“你当像鸟儿飞往你的山”,这句话来自《圣经》里的《诗篇》。它本身有着双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逃离”,意味着摆脱原来的环境;而第二种,则是“寻找新的信仰”。

那么作为书名,这句话到底是哪一种解释呢?其实,两者兼而有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自传小说,作者名叫塔拉·韦斯特弗。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从走出美国西部大山,到进入剑桥大学深造,最后成为历史学家的真实经历。

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一个“逆袭”的成长故事。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人被“摧毁”而又“再造”的故事。塔拉生在一个极度保守的宗教家庭,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信徒,有时甚至很极端。这使得塔拉在上大学前,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一直在家里的废品回收站干杂活儿。

更令人揪心的是,塔拉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躁郁症,同时她还有个哥哥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和人格障碍,这给塔拉的身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让她在成为一个“受害者”的同时,也变成了别人眼里的“怪胎”,前半生都生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塔拉从废品回收站一路成长,不断克服困难,化解家庭的负面影响,最终在剑桥毕业,成了一名历史学博士。正因为这样,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这本书上市第一周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余周,始终高居榜首,在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塔拉也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那么,塔拉到底是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实现真正自我成长的?

接下来,我将分为三个重点内容为你详细解答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重点内容是:宗教是如何影响塔拉的家庭生活的,塔拉又是如何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保持个性考上大学的。

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塔拉上大学后,是怎样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将自己“摧毁”然后“重建”的。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塔拉最后的选择,以及本书独特的主题。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介绍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宗教是如何影响塔拉的家庭生活的,塔拉又是如何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保持个性考上大学的。

塔拉家庭所信仰的宗教叫摩门教,估计你都没听说过。但这个宗教的影响力其实非常大,全世界大约有1500万信徒,是目前最大的新兴宗教。其中美国分布教徒最多,有600多万,是美国排在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之后的第四大宗教团体。曾经和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罗姆尼,美国前任驻华大使洪博培,都是摩门教徒。他们的教义和基督教类似,但相对保守,也更加严格。比如拒绝复杂的修饰、严禁婚前性行为、不穿暴露的衣服等。

主角塔拉的家庭,即便在摩门教中也十分特殊。她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父亲是一位偏激的原教旨主义者。什么叫“原教旨”呢?就是有一些教徒,他们只相信宗教最古老的经典,比如《圣经》和《摩门经》。他们按这些经典指导日常生活,非常极端,甚至不相信现代科学和政府这些宗教经典中没有的事物。

所以,塔拉的家庭也是反科学、反政府的。尤其是她的父亲极度怀疑政府,他认为政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给民众“洗脑”,让他们变成乖乖的小绵羊,安心服从政府统治。他觉得政府通过教育给人洗脑,用医院绑架人的健康,为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统治世界。父亲还告诉家人,附近曾经有一家邻居,因为孩子不愿上学,全家都被政府给无情地杀害了。

正因为这样,塔拉从一出生就没上过学,也没去过医院。因为在父亲口中,这些都是邪恶势力的“代名词”。而作为纯洁的摩门教徒,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上帝的引导下,虔诚地活着。

至于塔拉的母亲,虽然没有父亲那么极端,但也非常信任父亲。她从不给孩子们买花哨的衣服,也不让他们离家太久。她靠着仅有的几本书,教会孩子识字和简单的算术。并且自学了草药知识,平常给从来不去医院的孩子们治病。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既不去学校,又不离家接触社会,以后怎么找工作呢?这个问题,父母也想好了。他们经营着一家废品回收站,从别人不要的废旧物品中,拆解一些有价值的零部件拿去卖。就连塔拉这样的小姑娘,也从小在废品站干活儿,和父亲兄弟一起捣鼓着废旧器械,一天到晚身上都脏兮兮的。父亲戏称,这是“诚实的污垢”。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家庭或许非常保守、偏执,让人看不到希望。但在幼小的塔拉看来,这里并没有那么糟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爱达荷州,到处都是摩门教信徒,他们家的生活方式虽有些极端,但与其他居民相比,也没有显得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原因,塔拉虽然认识到父母的极端保守,但也能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女儿,父母异常疼爱她,有什么好东西总是留给她。塔拉想要跳舞,父亲不允许她穿裙子,让她放弃。可后来,父亲又主动支持她唱歌,花了很多钱,为她找更好的音乐老师,经常驱车几十公里去看塔拉演出。

可以说,塔拉的父母虽然有着极端的信仰和原则,非常偏激。但幼小的塔拉能感觉到,他们在宗教允许的范围内,对塔拉倾注了所有的爱。

但是,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家庭里,再多的爱有时也是无力的。真正让塔拉发生改变的,是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叫作肖恩,另一个叫泰勒。肖恩呢,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他经常叫塔拉“妓女”,并且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随意打骂塔拉。更可怕的是,肖恩对此没有任何愧疚,他觉得,这是作为哥哥教育妹妹的“特殊方式”。

相比父亲的偏激,肖恩对塔拉的伤害更加深刻,这导致塔拉在成年后,仍不敢正面与肖恩对话。对肖恩产生了一种来自本能的恐惧。有一次,肖恩遭受车祸,有生命危险,塔拉甚至萌生出一丝庆幸,希望肖恩就此死去。然而,肖恩活了下来,并继续对塔拉实施暴力和侮辱。这使得塔拉渐渐产生了逃离家庭的想法。

塔拉虽然想逃离家庭,但她毕竟没受过教育,又能去哪呢?这时,另一个哥哥泰勒给她提供了方向,那就是上大学。泰勒从小沉默寡言,在兄弟姐妹中显得有些不同。别人在玩闹的时候,泰勒只喜欢静静地听音乐、看书。久而久之,泰勒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明,后来更是通过自学考试上了大学。但父亲把这看成一种“背叛”,家人也无法理解。毕竟在他们看来,学校是给人洗脑的地方。可泰勒却乐在其中,比起家里,他更愿意呆在学校。于是,当泰勒知道塔拉的遭遇,也建议她去考大学。

就这样,在家中受尽委屈的塔拉,在泰勒的引导下,小小年纪就萌生了考大学的想法。她开始听音乐,在废品站工作的闲暇中找时间看书,寻找一切机会学习。最终,塔拉连考两次自学考试,考上了大学。而这一年,塔拉只有17岁。

以上就是今天的第一个重点,塔拉生在一个极端保守的摩门教家庭。父亲非常偏激,不让孩子们去学校和医院。哥哥肖恩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和人格缺陷,让小小的塔拉备受欺凌。所以,尽管父母很爱她,塔拉还是决定,追随另一位哥哥——泰勒的脚步去读大学。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塔拉上大学后,是怎样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将自己“摧毁”然后“重建”的。

刚才我们说到,塔拉逃离了极端保守的父母,以及有暴力倾向哥哥,终于来到大学。可不幸的是,刚逃离了家庭的苦难,塔拉就遭遇了学校的挑战。在同学们眼里,塔拉十分古怪。她总是穿着宽大的T恤、衬衫和褪色长裤,没有一点女性特征,还特别排斥那些穿着性感时髦的同学。

塔拉甚至连基本的作业都很难完成。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撰写论文,但塔拉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论文。她平常只看宗教书籍,文字能力低得可怜。当别人很快写出小论文时,塔拉要花几个通宵才能憋出来。而且,她的作业一点也不像论文,更像宗教经典里的预言和祈祷。

因为没去过学校,塔拉的词汇量也很低。有一次,课文上出现了一个单词“大屠杀”。塔拉不认识,便当着全班同学向老师提问。实际上,这个单词并不生僻,老师以为她在借机扰乱课堂,马上就沉下脸来,对塔拉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词汇,不应该用来开玩笑。”经过这件事情,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她不仅难以相处,更是个喜欢拿很沉重事情开玩笑的怪胎。

塔拉虽然无知,但也感受得到来自众人的偏见。她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观念、知识乃至生活习惯,都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很多同学开始嫌弃她,避开她,就像她当初想逃离自己父母一样。与此同时,她的生活费也不够了。毕竟塔拉的家庭收入本就不高,加上父母不太支持她上大学,塔拉经常要靠打工来赚生活费。

学习困难、生活窘迫,加上老师和同学们的不理解,塔拉已经快没了退路。

塔拉也曾想过,是不是该回到老家,回到自己熟悉的废品站,虽然那里保守、闭塞,但有她熟悉的环境,和父母充盈的爱。

经过许多心理斗争,塔拉还是决定坚持下来。她开始彻夜地学习,补充落下的知识,并疯狂阅读,补充自己的词汇量,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塔拉开始调整观念,改掉家庭带给自己的行为习惯,主动与人交往,从自己原来那种保守的世界观中走了出来。

神奇的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塔拉解开了许多“历史误会”。比如父亲曾经说过邻居家的孩子因为不去上学,全家都被杀死。她却听老师说出了另一个“真实版本”。实际上,政府怀疑他的邻居窝藏间谍,想要上门搜查。邻居不愿让警察进门,导致后来发生冲突,引发枪战,最终出现意外。邻居不幸遇难,他的孩子却活了下来,并获得州政府的巨额赔偿。那孩子成年后更是写了一本书,专门揭露那次不幸的案件。

塔拉还在心理课上发现,父亲那种偏执、暴躁和被政府迫害的妄想,其实是一种病的典型症状,叫躁郁症。而哥哥肖恩的暴力倾向,其实是因为严重的人格障碍。而肖恩经常侮辱、打骂她,父母却并不重视,这种现象来自落后地区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她发现,折磨自己多年的问题原来不是上帝给予的,而是有一些科学原因的。

教育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塔拉极端保守的思想牢笼,宗教和家庭给她的思想牢笼在无形中被“摧毁”了。她渐渐和过去那个保守、内向的自己说再见。而新的塔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重建”起来了。这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相信科学,开明、自信的女孩儿。

在这个过程中,塔拉的学习成绩也开始突飞猛进,考取了学校的奖学金。老师和同学们也开始理解并接纳她,大家有的给塔拉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有的在生活上帮忙,为她争取更多资助。后来,塔拉成了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更是被推荐到剑桥大学攻读硕士。

大学教育让塔拉实现了蜕变,让她从一个保守的摩门教徒,变成了一名思想自由的学术精英。

然而,在塔拉追求自由和目标的道路上,始终有两重阴影。一重是塔拉偏执的父母。他们不能理解塔拉的转变。在他们看来,塔拉原本纯洁善良,上了大学后思想却变得堕落,不再严格遵守教义,总想待在学校,去医院看病,似乎已经被政府“驯化”了。塔拉的父母为此忧心忡忡,甚至千里迢迢跑到学校,专门来陪伴塔拉,为她举行摩门教仪式,想要帮助她重新信仰“上帝”。。

还有一重阴影,则是塔拉的混账哥哥肖恩。即使塔拉上了大学,他的侮辱和虐待也始终没有停过,他甚至把塔拉的头按进马桶里。无助的塔拉只能欺骗自己,假装肖恩是在开玩笑。可她的噩梦从来没有停止过,她不止一次梦到肖恩将自己杀死。她曾为此和肖恩在父母面前对质,可就连父母也站在肖恩那边,并不承认儿子对女儿有任何过激行为。

让人无奈的是,塔拉这才刚刚融入现代社会,却又成了家庭中的“异类”。在保守的父母、兄弟乃至亲戚面前,好像塔拉才是那个慢慢堕落的人。那些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家庭成员甚至“团结”在一起,对她进行批判,要求她“变回来”。

塔拉觉得自己要崩溃了,她的学业受到巨大影响。有很长一段时间,塔拉根本看不进书,也写不了论文,只是把自己锁在屋里。幸好,她的男友和之前引导他的哥哥泰勒始终支持她,这使她一路撑了下来,读完了硕士,又继续完成了博士学业。为此,她也几乎和家里断绝了来往。

到了这时,塔拉终于明白,虽然自己完成了学业,但长时间的“拉锯战”说明,她必须对家庭和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抉择。要么回归家庭,回到摩门教的信仰,重回父母的怀抱,不再追究混账哥哥的暴力行为;要么,彻底与原生家庭决裂,保持自己在现代社会的观念和生活。

一面是信仰宗教、温情的保守家庭,一面是开明、积极的现代社会,两者只能选择一个。选了以后,便再也不能回头。

以上是我们说的第二个重点。17岁的塔拉来到大学,却发现自己非常保守古怪,和现代社会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于是她想办法努力融入,“摧毁”保守的自己,“再造”一个开明的自己,以融入现代生活。后来塔拉通过学习不断实现目标,但与家庭的矛盾也越来越大,直到不可调和。塔拉知道,抉择的时候到了,究竟是回归原生家庭,还是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进,选择自己的生活?

好了,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三个重点内容,塔拉最后的选择,以及本书独特的主题。

塔拉最终选择了与家庭决裂。她选择了现代社会,再没有回到那个养育她的地方。她始终记得,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父亲给了她一个僵硬的拥抱,认真说道:“你知道吗,我很爱你。”塔拉回答说:“我当然知道,但这从来不是问题所在。”

但这已经是很久之前的记忆了。她已经多年不和家里联系。后来的她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继续通过教育和研究探索人生。对她来说,和原生家庭彻底决裂,意味着她可以自由地追寻梦想。当然,这并不影响她回顾过去的一点一滴,也不影响她对父母的爱。

不得不说,塔拉的选择有些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其实,从她萌生上大学的想法时,就可以看出,这个女孩儿虽然从小受宗教影响,却生出了一些自我意识。这意识来自于她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也来自哥哥的引导,甚至来自另一位哥哥的暴力虐待。

但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教育的作用。大学教育对塔拉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尽管塔拉在一开始遭受众人的白眼,但她知道,这是自身的问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自己应该努力克服,认真学习。后来,塔拉进取的态度让她获得更多知识,也渐渐找到了自身问题,并从原来的思想观念中走了出来。学得越多,塔拉就越是开明,越是自由。可见大学教育给塔拉带来了良性循环,使她在窥见真理的同时完善自身。

这样看来,塔拉与父母分开,与原生家庭家庭决裂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尽管父母那么爱她,尽管分离让人痛苦,但当亲情延伸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并试图控制孩子的时候,这种爱其实已经变味了。很多父母总是为孩子做主,希望他们能按自己想的路径发展。但作为孩子,尤其是在受过很多教育的情况下,其实不会轻易在父母给出的框架下生活。

塔拉是这样,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每个孩子都曾经把父母当作“上帝”,将他们说的话当作“真理”,对父母言听计从。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每个人都会产生自我意识,有时也会和父母产生矛盾,甚至觉得他们思维陈旧,不理解年轻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告别父母,独自成家,追求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只不过,塔拉的家庭更加保守,她的思想变化更加剧烈,她与家庭的矛盾更难以缓解。

我们尽管和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但两者的思想观念大多是渐行渐远了。

回到书名来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只“鸟”,一步步长大,通过教育和学习扩展自己的认知,遭遇许多困难,流过不少眼泪,但最终,都会离开家园,找到那座“山”,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是塔拉不断蜕变的意义,也是每个人的归宿。

好了,这本书的解读就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书的重点内容。

第一,出生在摩门教家庭的塔拉,从小就要面对保守偏执的父亲和虐待打骂她的哥哥,为了摆脱这种生活,塔拉在另一个哥哥的引导下,成功考上了大学。从很大程度来说,这是一个从落后山区“逆袭”的故事,塔拉的精神催人奋进,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上了大学之后的塔拉依旧没能摆脱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影响,塔拉将自己“摧毁”之后“重建”,终于遇见了全新的自己。塔拉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发现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是在重新塑造自己。

第三,塔拉迎来了关乎人生的抉择,是继续留在她所追求的现代社会,还是听从父母的劝说回归原生家庭。塔拉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人生目标,留在现代社会。并最终成为了一位历史学家,继续奋战在教育与研究的事业当中。她抛弃了以前那个保守、内向的自己,成为了一个敢于离开家庭,追求自我解放的人。

说到这,你有没有感觉到自己也在经历“摧毁”与“再造”呢?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