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两会丨门头沟区将打造永定河及海河洪涝灾害防治示范区

区两会丨门头沟区将打造永定河及海河洪涝灾害防治示范区

00:00
13:59

2024年1月10日,北京市门头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门头沟区区长吕晨飞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门头沟区将打造永定河流域乃至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防治示范区。抓紧修复水毁设施,确保汛前各类防洪工程基本恢复现状防洪标准。同时还将建立区应急救灾指挥体系,推动京西哨兵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平台项目落地,打造应急指挥监测预警调度平台。

灾后恢复,十六个项目已开工

2024年1月7日,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村民们聚在一起,集体抓阄,选择自己的新居。

在2023年7月发生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门头沟区全域受灾,灾情之重、损失之大前所未有。

沿河口村是受灾较重的村庄之一,也是灾后异地安置的村庄之一。

据悉,在汛情到来前,门头沟区开启灾前防范应对,持续扩大转移范围,累计转移群众5.5万余人次。

灾后,成立7个工作组奔赴受灾镇街,选派“百人驻村工作队”支援29个受灾严重村。派出医务人员1230人次,为山区救援、安置点保障等提供医疗服务16443人次。针对滞留的三辆列车,完成全部2800余名乘客脱险转运任务。同时协调各方抢险力量,多头推进应急抢险、道路修复,仅用3天时间抢通G108、G109等生命通道。对接协调7家央属国企,完成永定河、中小河道及支沟毛渠应急清淤清障728公里。通过陆路、空投累计运送生活物资和应急物资366.2吨、3万余件,累计投放1.8万盒急救药包、1.37万盒个性化用药,配送消毒药剂163.74吨,专业消杀2234.68万平方米,至8月9日全部受灾村居实现灾后“五通一保”。

面对灾难,门头沟区制定《门头沟区特大暴雨灾害受灾人员救助安置指导意见》,安置人员2.3万余人,并通过生活救助、就业扶助、开学保障、保险兜底、灾后安置等多种措施,推动受灾区域生活恢复正常。

截至目前,门头沟区4个整村异地安置、14个局部异地安置村选址方案通过市级联审,沿河口整村异地安置先行试点项目力争春节实现入住。积极开展项目谋划,形成区级灾后重建项目储备1108项,市级支持三个批次16个打捆项目已开工。

门头沟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门头沟区将着力打造永定河流域乃至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防治示范区。抓紧修复水毁设施,确保汛前各类防洪工程基本恢复现状防洪标准。同时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加快推进应急预警、指挥、预案、避险、救援、保障、储备、宣教等建设。建立区应急救灾指挥体系,推动京西哨兵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平台项目落地,打造应急指挥监测预警调度平台等。

转型发展,生态造就京西屏障

门头沟区处于京西生态涵养区,也是京西屏障。多年以来,曾经以矿业为主的山区,关停矿山、修复生态、转型发展,走上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的下清水村,过去村民多以煤矿为生,多在矿山打工,村后的山谷中,也有自己的煤矿,转型之后,下清水村关闭煤矿,修复生态,将原本黑水横流的山谷,建设成了花谷,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

2022年,门头沟区获得“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两个国家级称号,2023年,又联合房山区以第一名成绩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山水工程,这也是北京市首次入选该工程。

据悉,2023年,门头沟区还完成了“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分区规划修改,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净增101平方公里,在平原生态林建设了6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在生物多样性普查中,门头沟区还发现了3个大型真菌新物种、6个北京市新记录种以及我国最大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丁香叶忍冬实生种群,同时人工培育了25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百花山葡萄。

百花山葡萄最早发现于1984年,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孤单的葡萄,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一直是“孤苗”,直到2016年才于百花山的一条沟中发现了第二株。此次培育成功,同样也是京西地区生态治理成效的体现。

门头沟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门头沟仍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其中包括推进废弃矿山及裸露岩壁修复治理,实施山区困难地造林3200亩、平原生态林1万亩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同时启动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申报,推动百花山智慧栖息地项目落地。持续推进“百泉复涌”“六水联通”工程等。

产业培育,三大产业初具规模

2023年11月29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中关村人工智能科技园一期16-1#楼等9项主体结构提前顺利封顶。

转型发展中,门头沟区以科技驱动区域发展,建立科技强区战略,以人工智能、超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带动区域发展。其中,中关村人工智能科技园是门头沟区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打造的两区重点项目,此次建设的一期项目位于中关村门头沟园,占地面积8.54公顷,总投资额39亿元,总建筑面积30.9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本次实现提前封顶的标段建筑面积8.69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

据悉,至2023年底,门头沟区三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建成并运营100P“京西智谷”智算中心,获科技部全国首发、华北地区唯一“国智牌照”,及北京市首家“北京算力互联互通平台首通调度成功企业”称号。成立北京算法交易服务中心,已接入45家企业。在超清数字视听产业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示范园“央视界”正式命名发布,项目正式开工,还首次参加了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举办2023京津冀视听产业走廊建设论坛,吸引33家数字视听企业落户。在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方面,累计引进创新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类企业51家,全国首个经自然通道机器人公司科鹏医疗成功入驻,储备解放军总医院医疗大数据平台等重大项目,产业链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吕晨飞介绍,2024年,门头沟区将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公共算力紧张、GPU芯片严重依赖进口等“卡脖子”环节,依托国产自主可控算力基座,持续强化人工智能产业优势特色。形成“大算力+大模型+产学研创新孵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持续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计划2024年建设运营1000P,2026年建设运营3000P,力争建设北方智能算力枢纽中心。依托央视“三开放一落地”独特优势,聚力打造首都西部数字视听产业集群。同时加快设立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班,研究制定专项产业政策。加快设立健康产业科创孵化基金,赋能科研成果转化,放大产业集群效应。

民生保障,山区群众温暖过冬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之中,门头沟区大量基础设施受损,如何让40万群众安居并度过寒冷的冬季,是灾后恢复和保障的重要任务。

据悉,在洪水之后,门头沟区成立灾后房屋安全评估紧急响应指挥中心,协调21家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组建1100余人专业评估队伍,“拉网式”开展房屋安全评估工作,其中评估为安全和局部隐患的住宅,已按照应清尽清、应修尽修原则如期完成清理修缮任务;评估为倒塌、危房的住宅重建已开工超过80%。

门头沟区实施了“温暖过冬攻坚月行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60天专项整治,累计清理村庄淤泥近220万立方米,组织4场“建材入户 技术下乡”建材展销会,村内应急除险涉及风险点位全部修复完成。同时,按时完成1.69万吨优质燃煤配送、90个村煤改电外线恢复和2个村煤改气设施恢复、10749户煤改清洁能源设备维修恢复。完成16个村、3811户煤改清洁能源改造。在入冬前,全区冬季供暖问题得到解决,“温暖过冬”得以保障。

吕晨飞介绍,2024年,门头沟区将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包括编制全区乡村公路规划方案,进一步完善乡村公路网规划建设,力争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6月底前顺利通车。推进公路灾后恢复重建三年全面提升项目,实现108国道三期、吕北路等新建工程开工。以城乡供排水系统重建为基础,全力推动门城水厂建设投运,实现城区供水双保障。

门头沟还将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结合整村异地安置村庄建设、景村融合、农房质量提升试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重点工作,启动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以上“诗画乡村”建设。完成“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1.79万户煤改清洁能源”总目标。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组优化受灾村集体主导产业,全力预防“返薄”,促进共同富裕。

此外,聚焦“一老一小”,门头沟区将实施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养老方面,将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刻钟基本养老服务圈”,建设11家养老服务驿站、300个居家养老床位试点、15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为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供给,新建18家老年餐桌,按照一村一策、一居一品原则,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的养老助餐服务网络。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将加强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实现13个镇街全覆盖。落实普惠托育政策,新增托位600个。同时还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14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完工,重点攻坚落坡岭危旧楼改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