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季氏篇 16.8-10》敬畏天命最重要

150《季氏篇 16.8-10》敬畏天命最重要

00:00
10:3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敬畏天命最重要。

我们要介绍《论语季氏篇》第8章到第10章。


先看〈季氏篇〉第8章,原文是: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意思是:

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赋使命,敬畏政治领袖,敬畏圣人的言论。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赋使命而无所敬畏,奉承讨好政治领袖,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


如果在《论语》这本书选出最重要的10章,本章必在其中。我们一路念《论语》,谈了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里自然会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立志成为君子,而更多的人好像安于做个小人,这是看每个人的自由选择,还是生而为人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呢?


如果是自由选择,那么孔子何必那么在乎?何必要求学生要努力修养成为君子呢?如果是生而为人就应该努力做个君子,那么理由何在?


本章提供了答案,说明了理由,也为孔子的人生哲学奠下了基石。

君子与小人之分,在于君子知天命”(〈为政篇2.4),而小人不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生而为人,有一个天赋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要修养自己成为君子;知天命之后才会敬畏天命,要敬畏这个天赋使命,而努力去实践此一使命的要求。说得具体一些,要成为君子的人,知道自己有天赋使命,这个使命正是天所赋予的人性向善,而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别人,包括天下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所有的人。此所以孔子的志向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5.25),这正是尽一己之力照顾天下所有的人。在追求及实现这个志向的过程中,孔子做的正是同步进行的四件事:

一、知天命,

二、畏天命,

三、努力成为君子,

四、实现人性向善的要求,进而择善固执,止于至善成为一位仁者。


再回到本章内容,君子有三个敬畏的对象。

第一,敬畏天命。这一点前面已经略作说明了。


第二,敬畏大人。大人是指手握大权的统治阶级,如天子、诸侯、执政的卿。他们是《尚书泰誓篇》所说的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篇下》),是代替上天或上帝来领导百姓善度一生的,地位重要、职务高贵,值得敬畏。除非这些大人倒行逆施伤害百姓,不然君子必然敬畏他们。


第三,敬畏圣人之言。圣人正是《尚书泰誓篇》所说的作之师”(《孟子梁惠王篇下》),圣人虽已不在,但其言论及教诲,仍在指导我们走上人生正途。


这三个敬畏的对象,皆与引导君子走上人生正途直接有关。

其次,小人就完全不同了。


第一,小人不知天命。不知道人性之内就有天赋使命,因而不敬畏天命。小人是顺着人的血气之本能、冲动与欲望去生活,也谈不上上一章”(〈季氏篇16.7)所谓的三戒。


第二,小人不但不敬畏大人,反而奉承讨好大人。以世俗的利益去蛊惑他们,使他们向下沉沦。


第三,小人对于圣人的言论,不但不敬畏反而轻慢侮辱,视之为唱高调,不切实际的迂阔之言。


像小人这样,只看现实生活的利害,只求个人欲望的满足,无所戒也无所敬畏,孔子也只能觉得遗憾而无可奈何了。


其次,看〈季氏篇〉第9章,原文是: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意思是:

孔子说︰生来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学习之后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难才去学习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肯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本章所说的知之学之,所知与所学的,都是指人生正途而言,而不是一般所谓的知识。因为像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如何可能生而知之呢?孔子既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就表示他认为有些人是在未受教育之前,生来从小对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友爱同伴这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就有所领悟。


世间确实有这样的人,但为数极少,譬如孔子在〈述而篇7.20〉也承认他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也是学而知之的,由学习而明白人生正途。


孔子的特色是:在学习明白之后,进而一以贯之”(〈里仁篇4.15〉;〈卫灵公篇15.3)形成系统,用来教导子弟,成为万世师表。


然后,世间更多的人是再次一等的困而学之,也就是在做人处事上,遇到困难有了迷惑,然后认真去学习,以求明白人生的道理。然后,麻烦的是还有最下一等的人,就是困而不学,他们遇到困难还不肯学习,那就只能靠三个字幸而免过日子。


正如孔子在〈雍也篇6.19〉所说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也就是:人原本应该真诚而正直,努力学习以明白人生正途;如果遇到困难还不肯学习,那就只能靠侥幸来免于灾祸了。


最后,看〈季氏篇〉第10章,原文是: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nàn),见得思义。


意思是:

孔子说︰要成为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是否明白;听的时候,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表情,考虑是否温和;容貌与态度,考虑是否庄重;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真诚;做事的时候,考虑是否敬业;遇到有疑问,考虑向人请教;发怒的时候,考虑麻烦的后患;见到想要据为己有的东西,考虑该不该得。


本章所说的,是指主动去觉察,要用心在当下的自己与相关的人与事上。

九思,可以分为三组。


首先,第一组包括前面四点,都是觉察自己的状态。看的时候要想:看明白了吗?听的时候要想:听清楚了吗?脸上的表情要想:有没有温和?容貌与态度要想:是不是庄重?


其次,第二组包括接着所说的四点,这四点都是与人互动时,必须觉察的情况。就是说话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我说的是真诚的心意吗?做事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我做事有没有敬业?有疑问时,要提醒自己:向懂的人请教;发怒时,要提醒自己:如何收拾善后?

这四点若是稍有疏忽,要如何与别人进一步互动呢?


然后,第三组只有最后一思,就是见得思义,这个时候未必在与人互动,也未必有人知道。在《论语》中有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宪问篇14.12)两种说法,意思是相近的。


由于一般人是见利忘义的居多,所以见得思义成为修养成败的检验。本章君子有九思也以见得思义最为关键,有这九思的习惯,人生又怎么会陷入困境呢?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人生必学诗与礼。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呆呆up

    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畏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张文泉zwq

    学了这课,想到除了圣人言还有大人、天命这两样内容,而且排序到了圣人前,自己感觉天命对应哲,大人对应史,圣人言对应文,文史哲一步一步往上修养。这课再次感受到学习经典尤其圣人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理解,现代对古词汇的理解相较古文模糊了许多。过去对畏的理解就是害怕,而忘了敬佩的一面,应该还不止这些。这课的见得思义比见利思义多了好多内容,困而学之但学不好的自己继续努力。

  • J之大盗

    天命分四境界,即管、领、助、成。 人各有天命,孔子的天命是讲课教化众生,曾皙的天命是培养人才,女人有女人的天命,男人有男人的天命。 “天命之谓性”,性中有天,命就是人的本分,人要照本分行事,就合天道,本着天道所做的就是天德,也就不思而得。人与天合可成大德,你合天,天自来助你。顺天天就应,逆天天降灾。(善人) 天命是有增有减的,故必时时谨慎。谢谢老师

  • 听友240997361

    9章这样解释让学习痛苦的人怎么想?孔子这么直白也只有颜渊能懂。要不人家听见会对孔子有批判性。用道家解释会让人好受点,没有生而知之者,只有生而好学者或闻一知十者,颜渊早死,颜渊之后无颜渊。困而不学者,天命未启者,如果幸而免就有机会朝闻道,夕死可矣。学而知之者,凡品者。困而学之者,苦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