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头美学》:不同的路口转角,代表不同的城市情感

《成都街头美学》:不同的路口转角,代表不同的城市情感

00:00
21:00

街头转角处往往是城市最精彩的地方。一处设计巧妙的转角,会吸引路人的目光,让人们的脚步慢下来,从而让商气、人气的聚集成为一种可能。转角处的建筑表现出丰富的个性,设计风格中暗含的建筑语言,如同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热情、恭候、冷漠、排斥,不同的路口转角,代表不同的城市情感。

东城拐街转角

拐,在成都话里是转弯、拐角的意思,也指身体的肘部。此外,“拐了”是形容出现了差错或发生了问题,是事情发生了拐弯。

成都街名里有含“拐”字的,比如三倒拐街,是拐得非常厉害的街道。东城拐街在成都老城区的东北角。我看了不少相关资料,发现对这条街道的介绍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疑点,或是没有说清楚的地方。东城拐街的“拐”,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搞清楚东城拐街历史的关键。

吴世先老师写的《成都城区街名通览》是研究成都街道的经典读物。按照吴老师的解释,东城拐街东起红星路一段,西止太升北路,北滨府河,南侧有巷道通狮马路,长644米。西段多街办小厂,东口多居民住宅。原为旧城墙外一片坟丘洼地,解放初,沿府河一带住宅逐渐增多,形成街道,因弯曲多拐,习称东城拐街。

《成都街巷志》是一部内容翔实的街道历史专著。民俗专家袁庭栋老师在这部书里说:

东城拐街位于府河南岸的红星路一段与太升北路之间,也就是老成都所称的下河坝一带。这里原来是北城墙外的一片荒地,还有一些坟园。民国时期在没有统一规划的情况下自发地修建了一些房屋,为了将就那里并不平整的地形,就逐渐形成了一条弯曲的街道。成都方言中把转弯称为倒拐,所以这里的街道就叫作了东城拐街。在府河两岸综合整治之后改建成了宽阔的大安东路。

东城拐街和狮马路相交。研究东城拐街会涉及狮马路。按照吴世先老师在书里的解释,狮马路南起小关庙街,北通东城拐街,弯曲,整体呈“T”形,有数条出口。清代无此街。1921年商人张少斋在此建房,欲将该地办成商业中心,逐步形成街道,因南口地处狮子巷与马镇街之间,故名狮马路。

我细读这些资料,觉得有一些疑问值得细细探讨。

首先,东城拐街没有消失,现在依旧存在着。它和大安东路相距一定的距离,两者并没有合并。

其次,东城拐街是在老城墙的外面吗?大安东路所在的位置是在城墙外,但是,东城拐街看起来像是在城墙内。

还有,东城拐街到底是咋个在拐的?如果是简单转一两个弯,不用起一个什么“拐”街,因为成都倒拐的街道太多了。成都人都爱说“抵拢倒拐”。再者,东城拐街是建在城外空坝坝上的吗?如果是这样,那就容易规划和建设了,有什么必要修得拐来拐去呢?拐起来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此外,东城拐街和狮马路究竟是怎样一种位置关系?究竟是谁在拐谁,如何拐在一起的,好像也不太清楚。狮马路原来“T”字形的两个耳朵,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

手绘地图上的东城拐街是东西走向,在中间倒了两个拐。南北走向的是狮马路,它是由两段构成的。为了便于描述,我将东城拐街比较复杂的区域,标注为东城拐北街、东城拐南街和东城拐西街,或者叫东城拐街北段、南段和西段。

我在实地仔细寻访比对后,发现东城拐街的走向并不是手机地图上的样子,而是类似刀叉的样式,也就是说东城拐街并没有被截断,而是较为复杂地连在一起,并且产生了4个转角。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东城拐街的“拐”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多样性。我在地图上将这些转角用数字逐一编号标注,在这四个转角包围的区域就是集火实验室。

集火实验室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家精细化工厂。化工厂的前身是什么呢?前文我提到了集火实验室外面的电杆上写着“喇嘛寺”。有一种可能,精细广场的位置原来就是喇嘛寺。对照老地图可知,喇嘛寺原来的位置就在这一带。而喇嘛寺在城墙的里面,靠近墙根。所以,可以推测,东城拐街是不会在城墙外面的。修建在城墙内的街道,由于原有建筑的阻挡,会产生弯曲和转折,这就是产生“拐”的历史原因。

成都有许多街名都特别有趣。街是老街道,街名是老名字,从中可以发现研究的线索,而通过实地寻访,又往往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或疑点。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也许就能在这些不起眼之处找到城市史研究的新角度。这些微观的细节,往往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城市历史和演变的真相。

十一街转角

抗战时期,沦陷区大量人口西迁大后方成都,为了缓解城区安置压力,在南河以南、华西坝以东这一带,修建了居民新村。新村的主路为致民路和龙江路,而垂直于主路修建了几条支路,从东到西依次用数字命名,十一街就是东端第一条支路。

五孃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反正只晓得她是三孃的妹妹。三孃我很熟悉,但她的名字我也不知道。

五孃的铺子在转弯处,两面临街,一边是十一街,另外一边是致民路。铺子像是川西农村幺店子,卖些饮料和香烟,是老成都常见的街边小店。不过,现在这样的小店在市区里面已非常少见了。

过去常逛十一街。今年我又去了两趟。重点考察转角处五孃的小店,这是原来被忽略的重要点位。

十一街地面上多出了一条白线,从南头到北头。商家只能在白线东侧,也就是靠商铺一侧摆摊,这是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吧。我用脚步进行丈量,白线与小区围墙有5步的距离,与商铺之间的距离为7步。商家充分利用这7步的宽度,将店铺的营业空间尽量延展。

现在,三孃老了,已将自家麻将铺子出租了,租金每月6千元。自己亲自做当然能挣更多的钱,但是太辛苦了,60多岁的人了,精力和体力都不够了。租出去的铺子开了一家叫“拈一筷子”的馆子,三孃非常自豪地说这是目前整条街上生意最火的一家,好像她是“拈一筷子”的老板似的。

三孃有空爱来这里看看,也帮妹妹五孃搭把手,姐妹俩感情一直很好。五孃白天摆摊卖茶,最近价格涨到了15元一杯。晚上卖座位,一个座位10元,原来是5元一位。在这条街上任何一家馆子吃饭,如果人太多,没有座位,又不愿意排队久等,就可以在五孃的地盘上找位子坐。10元钱的座位生意,是从傍晚5点开始的。将两把白天用的遮阳伞先收起,让有限的空间显得稍微宽敞一些。

因为两把伞是紧靠在一起的,在收一把伞时,得有人要将另外一把伞搬开,才能从伞托里取出伞杆,抬到路上开阔一点的地方,将伞收起。

屋外,在十一街街边摆桌子的区域是一小块矩形地,长6步,宽5步,喝茶可以摆放5桌,吃饭拼桌的话,可以摆放6桌。地面画有白线,摆桌子不能超出白线范围。在有限空间里摆放的桌子越多,自然挣的钱也相应越多。喝茶的座位和吃饭的座位摆放方式是不一样的。喝茶一般不拼桌,但是吃饭的桌子常常是两张或三张拼在一起。如何组合排列颇费一些脑筋,这需要好用的数学脑壳和丰富的实战拼图经验。

十一街东侧是连排的两层老房子,一楼临街共有11间房子。五孃房子的跨度是4步,这和旁边铺面的开间是一样的。人字形悬山坡屋顶,是老成都常见的民居样式。两侧L形临街的门面是传统插槽式木板门,而不是现在的金属卷帘门。门板宽度在0.17到0.19米之间,一张一张依次插入门上下的木槽中。门面上有一小门,有0.75米宽。木板插满后,依旧可以从小门进出。里面有5步的进深,隔墙有四根不太粗的木柱,这是传统穿斗结构的老屋。木柱之间用竹编泥墙隔断。街头的墙上有十一街民居的文字介绍:

每间开间均为3.3米,深6.6米,高8.2米。

在这里喝茶的客人解手都要去公厕。最近的公厕在十二北街,成都市七医院的大门边。从十一街走过去大约有150米的距离。按照设计规范,一般来讲,公厕设置的间距大约是500米,也就是说,在250米的范围里至少有一座公厕。但是,吃饭喝茶的人上厕所的频率更高,到250米远的地方上厕所就太不方便了。如果在十一街吃饭喝茶,上厕所的距离太远,生意一定不会有现在这样好。

天色渐暗,小街照度按照餐馆的标准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各家都在屋檐下或门楣上增加了大功率的射灯。夕阳下,天空还有微光,加上射灯和白炽灯,构成了温暖而丰富的色温图谱。招牌也是各式各样,“虾脑汇”是发光字,有“全球唯一总店”的联系电话。“苍蝇馆子”是老套的黑体广告字,红底黄字。“巷巷面”用楷体,看上去底调柔和。“幺鸡面”是蓝底金字,字体妖娆,有两盏射灯把招牌照得闪闪发亮。旁边的“老街称盘麻辣烫”是手写体,字体稳重又不失变化,是康熙体的现代演变版。

最当道的是转角处的五孃小店,是杂货店和茶铺的结合体。按照三孃和五孃低成本扩张的思路,转角这家店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招牌,只是在柱头上有“冰粉凉糕”四个字。路口还有一家卖乐山甜皮鸭的摊位,与小店遥相呼应。这是一辆四层的手推车,除了甜皮鸭,还有香酥鸭和盐水鸭。甜皮鸭每斤28元,时不时有人来买。

这转角商铺是成都老城区域里面最具老成都味道的小卖部。在我的记忆里,儿时成都街头有许多这样的小卖部,不少就是在街道的转角处。

暑袜街老邮电局转角

如果要评选成都十大最美转角,这一处定会入选。暑袜街的历史比十一街要悠久许多。暑袜街是老成都的南北主干道,华兴街是当年成都繁华的商业街。邮电局大楼就在这两条重要街道交会的黄金口岸,是成都经典的转角公共建筑。

准确讲,大楼是在暑袜北一街和兴隆街交会的地方,不过兴隆街东接华兴街,华兴街名气比兴隆街大多了,所以在介绍邮电局大楼时,往往就用华兴街替代了兴隆街。而华兴街从西向东其实是分成三段的,分别是华兴上街、华兴正街和华兴东街。靠近邮电局大楼的是华兴上街。

暑袜北一街两侧建筑立面相距25步,兴隆街的宽度大约是19步。转角处是一个45度的切角,让邮电局大楼正立面入口正对路口。立面造型像一座塔楼,大门带半圆弧顶,红砂石门套和窗套都选用本地石材。小青砖外立面上有“邮电局”三个微凸红色大字。仔细看三字中并无繁体字,其历史应比大楼晚一些。书者为李半黎,1913年出生的他,曾任四川日报社党委书记、四川省书法协会主席。

建筑沿两条街面展开,如同飞翔中鸟的双翅。沿兴隆街展开的翅膀长度66步,沿暑袜街的展翅还要长一些,达到88步。

入口旁有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白色大理石基座上是一块黑色花岗石碑,上面写着:

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

这石碑背后还刻有文字,可惜紧贴建筑,无法探头细看。

旁边一个放大版仿制邮筒是由成都市文化局设立的成都市文化地标。邮筒上所介绍的大楼名字不是西川邮政管理局旧址,而是邮电局大楼。在这里曾经设立成都最早的近代企业,叫大清邮政成都分局。看来,无论是四川省还是成都市所立的牌子,都没有说清楚“邮电局”这个名字的由来。而且,大清邮政成都分局也不应属企业的范畴吧。公共空间里官方文字一词一句应仔细斟酌,给公众传递尽量准确的信息。

纯阳观街转角

从老邮电局大楼沿华兴上街东行,过锦江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就是纯阳观街路口了。街名的由来是因明代这里有一座纯阳观。道教奉吕洞宾为祖师——吕洞宾道号“纯阳子”。

纯阳观街有两处转角都非常漂亮,一处是和华兴上街、华兴正街交会的路口,KIIWII咖啡馆是转角处的明星。另外一处是和永兴巷交会的转角,主角是一家叫“三缺一”的馆子。

KIIWII咖啡馆是华兴街上最美的转角风景。沿街面展开的长度大约45步,门口台阶离路缘石的宽度为8步,足够长的沿街展示面和足够宽的转弯处驻足空间,让这家小店优雅柔和地融入街头空间。

从咖啡馆出来往北,走到纯阳观街的尽头就是三缺一了。三缺一是成都一家连锁餐饮品牌。

长23步的临街开敞区域,外加11步长的转角弧形区,宽度大约是5步,这就是三缺一店可利用的临街外部转角区域。从人行道上测量栏杆的高度为1.42米,再加上0.4米的植物布置,能够较好地阻挡路人往里看的视线。而里面的客人,由于地坪抬高,吃饭喝茶时可以轻松看见街头的景象。

转角布局是依托入口大门和路边两棵大树展开设计的。

从扇面状展开的入口拾级而上,右边有石狮蹲守在锈板上,似苏州园林小品般精巧别致,不像本地常见的风格。左边摆了两桌。我把这里叫作前段,一段矮隔断将这里和树下的区域分隔开。树下分为两部分,我称之为中段和末段。中段在两棵大树之间,四方合围,只有一处开口绕行进出,让我想到了在青白江弥牟镇看到的古代三国时期的八阵图。

我和老婆坐在室外空间安静的最末段,虽然不是大树的正下方,但头顶至少有一小半的区域被枝叶呵护。坐在这里可以欣赏街对面的希尔顿欢朋酒店和纯阳SHOW。一直不知道这纯阳SHOW究竟是做什么的,只是感觉建筑的外观有些民国味道,开家怀旧老相馆再合适不过了。入口的梯步为何修得这样高,记得改造前不是这样的。往南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华兴正街和华兴上街。民国时期著名的青楼没有了踪影,和雨田饭店的老店子一起消失在华兴街的改造过程中。

这末尾段的位置其实非常方便。在我坐的地方,两步之外就是一道玻璃门,打开玻璃门可进入餐厅。如果要上厕所,就从这道门进去上二楼。我身后的栏杆有一个缺口,可以直接下到人行道上去。沿外墙留有狭长通道,将屋外的几处空间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细观这空间的设计。由于面积比较小,顺栏杆和隔断位置是长条凳带靠背设计,有点像是火车座椅,这样尽量减少空间占用。隔断第一眼看上去像是清水混凝土风格,仔细看使用的应该是仿混凝土的外墙涂料。

一片树叶旋转着飘落到餐桌上,在碗边转体90度停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