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

00:00
35:02

冯友兰带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脉络。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名人推荐 


吴晓波:每一个文明,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背后则是独特的文化与哲学体系。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不足够了解,这本当是中国人的一门必修之课。


专业解读人 


谢飞。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


你将获得 


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国哲学的演绎逻辑是什么?

阅读中国哲学史,我们自身有何受益?


书中金句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不是唯一的夫子。

新道家是崇尚理性的玄学。

禅宗是潜默的哲学。

程朱之学是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陆王心学则是宇宙发生论基础上的心学。


精华笔记 


冯友兰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间,冯友兰就写出了《中国哲学史》,分上下两卷。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邀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将上下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缩写成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哲学江湖中的三大派, 一般来说,这三大派,包含在我们通常说的儒释道三教之内:

第一大派是“儒家”;第二大派是“道家”;第三大派是“佛教”。

 

一、第一大派——儒家

主要经历了三段历史时期的发展:


1、先秦时期,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这一时期内,天下各路诸侯都抢着要做霸主,这就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局面。当时的中国哲学江湖,也涌现出了众多门派,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儒家历史上最牛的三位大咖——孔子、孟子、荀子——就先后出现在这一时期。

 

孔子:作为老师,广收门徒。儒家基础的“仁”和“义”就是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仁义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忠恕之道”。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忠恕”的话,就能够练就“仁义”这样的品质。而想做到“忠恕之道”,就得有“知命”的人生态度,这是“君子”应该有的;同时,“忠恕之道”需要用“礼仪”来进行规范和引导,因此孔子重视周礼,强调名正言顺。

 

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内部开始分化,孟子代表了理想派。他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提出“人性”起初都是“善良”的,即“性善论”。孟子有心做帝王师,主张王道政治,可梁惠王并不买账,于是,他转而钻研“天地浩然正气”。

 

荀子:是孟子的对立面,是儒家中最务实的代表,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直接推翻了孟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即 “性恶论”。正因如此,人类社会才需要礼乐文化来制约和平衡。在这点上,他继承了孔子重视“礼仪”的观点。

 

2、汉唐时期,集中在两汉以及隋唐这两个时期内。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以及唐代的韩愈和李翱;

 

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主张,正式宣布儒学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也由此取得了中国哲学江湖的霸主地位。

 

韩愈和李翱:接管儒家的掌门人,在发展自家理论学说的时候,先后都引入了道家和佛教的理论内容。特别突出的就是,这二者借鉴了佛教禅宗的传承谱系说,用此来构建儒家的“道统”理论,即给儒家自家的祖宗修族谱,排座次。冯友兰主张用“新儒家”这个名词,来概括这个时代的儒家,表明这一“儒家”不仅继承了孔孟旧说,还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内容。

 

3、宋明时期,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后有程颐、程颢、朱熹以及陆九渊,再有明代的王阳明。这是“新儒家”理论发展最精彩的时期。


初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三人,他们都对“宇宙发生论”进行过讨论,即讨论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周敦颐:主要吸收了《周易》的理论内容,用“太极生阴阳两仪”的观点来探讨宇宙的起源。在精神修养层面,周敦颐又根据“太极”的特点,主张静态的修行,并认为这是达到圣人境界的有效方式。

 

邵雍:也采用了《周易》的内容来讨论“宇宙发生论”。不同的是,邵雍根据《周易》的“八卦”内容,演绎了更为细致的宇宙起源说,并用来解释他的“历史倒退观”。

 

张载:直接将“气”这一颇具物质特性的名词代替“太极”,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在他看来,“气”有两种,一是“清澈”的,另一个则是“混浊”的。天地之间的万物,就是因“气”聚而生成,因“气”散而消亡的。这就是张载的“气本体”说。实际上,这“气”中的一清一浊,就相当于是“太极”中的一阴一阳。

 

在周敦颐、邵雍和张载三人之后,“新儒家”又发展出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这两个派别,实际是由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开创的。


程朱学派:就是“理学”,是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以“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陆王学派:就是“心学”,是哥哥程颢开创的学派,由陆九渊继承发展,再由明代的王阳明完成,以“心”来观照世间。


换句话说,“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二、第二大派——道家


冯友兰主要介绍了道家的两个发展时期:

 

1、 第一个是先秦时期,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杨朱:“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主张“趋利避害”,将“避害”最大化,突出表现了早期道家哲学这一基本特点。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道德经》既包括了对宇宙本源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还是一本处世指南和一本充满政治智慧的著作。


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贴近自然的怡然自得,使道家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主张顺其自然的庄子,对一切具有人为性质的,如法律、道德、制度等,都是抱以批判态度的。相比于儒家诉求的内圣外王境界,庄子更在意对“内圣”境界的追求。因此,他主张以“心斋”、“坐忘”作为自己修行的基本方法,进而达到他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

 

2、第二个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道家之学渐渐地走向了玄学化。冯友兰将南北时期的道学,称呼为“新道家”,其内部,也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主理派”和“主情派”的不同。


竹林七贤:他们一般都不屑于儒家君臣父子纲常这些礼教。他们中,向秀和郭象是“主理派”的代表,而阮籍、嵇康则是“主情派”的代表。


三、第三大派——佛教

 

1、传播。

一般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时候。这个时期,正是道家逐渐转向玄学化发展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开始就是借着这一股“玄学之风”发展的。换句话说,佛教起初就注重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进行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佛教,冯友兰着重介绍了僧肇和道生这两个中国僧人。僧肇,比较关心如何解释“般若”这个问题。道生,则更在意修行成佛的可能,也就是佛性这个问题。

 

2、发展。

关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集中来说,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对此,冯友兰在书中较多地叙述了禅宗。毕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最好的代表,就数禅宗了。


达摩祖师”这个特别传奇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达摩之后的第六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他之口,凭借这句诗文,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祖师。


慧能之后,禅宗又相继发展出了各门各派,进而遍布天下,流传至今。用禅宗自家的话说,叫“一花开五叶”。这“一花”是指慧能,“五叶”便是曹洞、临济、云门等五个禅宗分支。


策划编辑 | 纪余夫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播音 | 邱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马背郡主

    太好了!精華筆記重點突出,100個贊!!!

    你的晚 回复 @马背郡主: 好个屁,冯友兰的哲学也不怎么样

  • 最爱西柚

    书很好,讲解的也很好,整个脉络清晰,让听者可以对中国哲学的脉络有基本了解。

  • love凤凰于飞

    中华文脉缺的就是像冯友兰这样的学者传承。

  • 覌照

    有个微信公众号名称叫做喜马拉雅大庆分站,每天都会有天天读好书和精华笔记,请问有这样的微信公众号,申请巅峰会员有什么意义呢?

    覌照 回复 @倾华_22: 不是我我我,是我发现的,提出来就是为了打击盗版,打击盗版就是为了保护撰稿者和讲解人呢,这个逻辑你不懂吗?

  • 苍穹漫点

    语速太快 理解跟不上

    龙卷风89757 回复 @苍穹漫点: 我两倍速都能听懂,你是不是思维反应太慢??

  • 冯青阳

    秦始皇的梵书坑儒对真正的如家没有任何破坏。坑杀的不过是术士。这里有些不严谨。还有很多地方说的牵强。

    冯青阳 回复 @冯青阳: 还有游士,这些人不过是拿求长生的理念坑蒙拐骗罢了!该杀!

  • CQYD

    虽然生在中国,感受中国文化,但对中国哲学了解还谈不上触及皮毛。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天不生仲尼,万物长如夜”,他的目标是克己复礼,他的哲学思想是知天命、应天命、听天命,途径是仁爱、忠恕。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他讲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向水学习、无为而治。佛教的始祖在印度,汉朝传入中国,就形成了儒、道、佛的三足鼎立。三家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取长补短,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影响。《易经》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应该有人挖掘一下。今天,我们的主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哲学,确实应该好好了解一下。

    东方如水 回复 @CQYD: 研究研究毛泽东思想

  • 智能积木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已!

  • 晴天佰事达

    这边书非常好,谢谢

  • 糊涂理论

    几乎没有正确的解读,第一说明根本没有读过哲学史,第二没有认真的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