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表扬建立理想,惩戒建立道德

第26章表扬建立理想,惩戒建立道德

00:00
07:35

弗洛伊德:「表扬建立理想,惩戒建立道德。」


有一种同学任性、恶作剧,偶尔还有攻击性;有另一种同学内向、不懂交往,偶尔让人担心,前一种同学老是欺负后一种同学,这样校园「霸凌」现象就出现了。在培正中学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中,总有那么几个「熊孩子」让人爱恨交加。对待「熊孩子」不能光靠容忍和妥协,更不能光靠威势和武力,需要的是找到其「熊」的成因。


在父母暴力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既有可恨的一面,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去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自己首先得有正确的三观,因为父母的心态和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熊孩子」的出现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问题和不足,管教「熊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但解放天性的前提应该是不打扰他人。很多未成年人成为「校霸」,就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人对其危害公德的行为进行制止,孩子既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家长从小就需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给他们引导和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


我亲身经历过「校霸」的伤害,我觉得,父母的暴力教育,往往导致孩子的暴力倾向。


我进入中学之后,学校新转过来很多高材生,培正中学会吸纳很多高材生进来,也会淘汰很多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因为始终处于这种变化之中,我的社交圈子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从小到大都是比较寡言的人,没有什么朋友,所以,这种变化也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我一方面很喜欢这些挑战,另一方面对这种变化又心存畏惧。


初中一年级时,我大病初愈,正处于一个适应期,导致我的性格更加内向。同时,由于身体原因,不允许参加体育活动,又不能跟大家融入在一起,所以,我的成绩明显差了很多。


那个时期,我成了学校里的弱势群体,还引来了「校霸」的欺负,这个「校霸」是钢琴老师的儿子,仗着他爸爸是学校的老师,也仗着他自己长得「人高马大」,常常欺负同学,我也成了他欺负的对象。他平时会练武术,就把我做出气筒,把我当作沙包,动手动脚,欺负我,而我身体弱小,没有反抗的能力,每次见到他,他都要用我的肩膀来练习他的「一阳指」,所以,我现在那片肌肉基本是很为受力的,就是因为那个时期,他欺负我的「后遗症」。


我忍了两年,终于有一次发飙了,就是大爆发,忍了那么久,终于忍无可忍。那一次,「校霸」把我的书包拿走了,我实在太生气了。我就找到我爸,我爸就跟我去他家,把书包拿回来。结果,这个「校霸」就被他的家长暴揍,得到了应有的教训。


其实,这个「校霸」跟我走的还是比较近的,他也跟我说很多他的事情,因为他父母是教钢琴的,他也想学钢琴,所以,父母对他特别严厉,学钢琴的时候,他经常被打。父母的暴力教育,让他很压抑,所以,他就会发泄在同学身上,让他成为他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成了令人讨厌的「校霸」。


我听了他的遭遇,就想到贝多芬,贝多芬也是从小被打出来的,也是在暴力教育下长大的。后来,这个「校霸」毕业的时候就去读音乐。我知道他为什么读音乐,他读音乐,就是想证明给他老爸看,他一定要做得比他父母出色。


我觉得他一生的性格也好,走的路也好,他一生的为人也好,都是被父母逼出来的。他没有透气的机会,全在父母暴力教育的高压之下,他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加害者,成了「校霸」,这并不是他的本来面目,也不是他的本心。


惩戒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是要掌握一个「度」。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表扬建立理想,惩戒建立道德。」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中把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超我」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自我理想则是少年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


因此,一味地强调赏识教育,对孩子没有边界地进行「你真好」的表扬和赞赏,而弱化了惩戒教育,则让儿童失去了完整的道德经验。相反,一味惩戒孩子,则会让孩子有暴力倾向,由「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有可能成为「校霸」。

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不能没有理性和德性,要「善」、「正」合一。哲学家康德强调培养理性的人,柏拉图强调德性。我们应该本着「红蓝精神」,培养自己的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健康人格、边界观念与规则意识,在学问上培养质疑的勇气,养成对真、善、美的人生追求,最终才有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些「熊孩子」,不打不成器,需要打时,就要打,否则就建立不起道德和规则,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施惩戒教育,特别对「熊孩子」实施惩戒,必须基于事实、情景和适当的方式,绝对不可以滥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与反应」,即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当成人的苦口婆心无效时,只有采用「刺激」的方法,表扬是正刺激,而惩戒是不得已的负刺激,如此,才能强化或弱化他们的行为,最后才能改善他们的行为。


一些孩子之所以「熊」,可能是因为他们平时难以获得他人的注意,一方面可能没有一项突出的优势,无法自然而然获得关注,另一方面可能是没人教他们可以用好的行为获得想要的欣赏和鼓励,或者当他表现「正常」的时候,没人在意他,而当他表现「异常」的时候,反而有人关注他。久而久之,他就习得了用「出格的行为」来获得关注。从这一点上来说,「熊孩子」或者说「校霸」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没有教育目的地进行打骂与暴力,可能会把「熊孩子」打向另一个方向,即越打越皮,甚至模仿暴力行为,从而出现攻击性。


教之以理,育之以德,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