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慢下来,来自二马由之。
除了个别还有增量的行业,大多数行业的资本开支应该是不被鼓励的。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是需要加息而不是降息。越早的产能出清,损害越小。房地产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1年到2015年的房地产调整,产能已经部分出清,再熬一熬,行业就很健康了。但是2016年开始的涨价去库存,导致了大量投资性需求,地产企业又进一步疯狂加杠杆。到了三道红线政策出台时,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即使三道红线政策在抑制房企加杠杆,不少房企还在悬崖上蒙眼狂奔。包括那个嘴上喊着狼来了,但是高价拿地毫不手软的万科。最终地产危机爆发,截至目前看不出结束迹象。
同时,在地产公司在悬崖上跑马的最后几年,地产公司的关联方,包括地方财政、金融系统、地产周边产业在相当程度上经历了寅吃卯粮的虚假繁荣及过度透支后的衰败。
高杠杆叠加产能过剩,无论对企业、行业、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非常有害的。
未来,我设想的健康的企业发展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一个行业已经饱和,并且没有明显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市场份额及产品售价的机会。那么企业就应该不再追加投资。把赚到的钱分给股东,让股东去其他更有利可图的行业去投资。哪怕没有投资机会,单纯把分红消费了,也是极好的。
如果行业还有品类升级的空间,那么可以投一部分钱进行研发,通过新品赚更多的钱。
总之在中国产能已经覆盖、甚至超过全球需求的大背景下,就企业健康发展来说,规模导向这个KPI 应该退居二线,更多的企业应该注重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回报。
这么做是有坏处的,就是规模数据不是那么好看了。投资也下降了。但是我从来不认为投资增加就是一个好事情。不高效的投资在很多时候属于浪费钱财。把这个钱用作增加员工福利不好吗?
很多时候说没钱,其实不是真没钱。而是把钱浪费了。
回想200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做产品是真赚钱。需求旺盛,产能不足。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是暴利。这20年,增加了太多的产能。企业的利润是越来越低。在供给平衡或者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应该何去何从?这里看一个美国华人司机的例子。
10多年前,我在美国出差的时候,遇到一个华人出租车司机,我坐他的车从洛杉矶去圣地亚哥,去美国高通总部。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路上这位兄弟和我聊起他的经历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是一位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辗转到了美国。从事两份工作,一个是开出租,主要是联系一些华人公司,替他们接送员工、客户。有需求的话,提前预约。还有就是修电脑。
他说他修电脑是按照评估的工作量来报价,他不会高报,也不接受讲价。一小时工作量约80美金。即使某个月生意非常清淡,也不会为了抢生意而降价。宁可没有生意,单位时间的收入必须保证。如果为了拿到订单而降价,例如从80美金降为60美金,那么这个60美金可能慢慢会被固化。这可能意味着未来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赚到同样多的钱。这就是卷。
我说不鼓励很多行业的企业去扩大规模,不去卷。可能有人说了,你不卷,别人卷,那怎么办。这里面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从大的经济政策角度来说,利率不能太低,低利率容易导致企业过度加杠杆。前面我们说了,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实施低利率危害很大。应该通过利率政策引导行业不过度加杠杆、上产能。
第二个办法是别人卷、我不卷。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增加产能是需要资本开支的。别人增加资本开支,而我不增加资本开支,我的赢面就更大。这涉及到资产折旧的概念。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例如,某工厂A,投资10亿建厂房、设备,可以用20年,每年的原料、人工等成本2亿,收入3亿。对于这个企业来说,固定资产的折旧为5000万每年。企业盈利为3-2-0.5 = 0.5亿。
在A 企业经营了10年后,有B企业也投资10亿,生产同样的产品。行业竞争加剧。这个时候,如果每个企业每年的年收入降为2.5亿(成本不变)。对于B企业来说,利润为0。对于A企业来说,虽然当期利润也是0,但是A企业还有之前的5亿盈利保底。B企业则完全是裸奔。如果年收入进一步下降到2.3亿呢。
在产能接近过剩的行业中追加投资就是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甚至直接退出都是更优的选择,知止则不殆。
房地产行业的情况和这个例子类似。很多龙头企业实质性破产,而一些小企业活得有滋有味。原因就是因为在行业末期拼命上杠杆。
大企业通过杠杆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一些企业屯了可以卖5-10年的地。在地价上涨时,房企屯地的增值收益并不比单纯的土地开发的收益低。而一些小房企,资质一般,没人给它们贷款,依靠自有资金进行缓慢的土地开发。拿地、开发、卖房,卖房后再拿地,周转很慢。主要赚的是土地开发的钱。这是慢钱。
但是当危机来临时,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地产商的债务是固定的,但是作为土储的资产在贬值。这些龙头房企开始资不抵债。而那些小房企,无负债,过程中赚了很多钱。了不起在地产下行周期时选择退出就行。
在需求旺盛,供给明显小于需求时,企业可以追求大和快。但是在有产能过剩苗头时,压缩投资、降杠杆就是保命的选择。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过剩时代,减少投资,减少杠杆,提升盈利质量,放缓GDP增长目标才是应该选择的道路。中国需要慢下来,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什么都说了又感觉什么也没说
呵呵呵,一个会计师而已
这不就是休克疗法嘛
这篇 有点胡说的意思
唉,算自己的思考倒也罢了,当篇定位专业频道文章有点太毛小伙感觉了~
讲的太对了
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扯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整个行业出问题了,你分析某个企业做错了?呵呵,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