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黄绿釉狩猎纹陶壶:难以忘却的本能

博物院丨黄绿釉狩猎纹陶壶:难以忘却的本能

00:00
04:31

汉代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手工业发展迅速。作为当时最普遍的手工业制品之一,陶器无论在质量还是艺术性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陶制用具也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各种饮食器、贮藏器等生活用具,也包括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汉代陶器大体上可分为灰陶、硬陶、釉陶三大类。釉陶中,铅釉陶最为突出,其因釉药中含氧化铅而得名,虽然质地不够致密坚硬,但艺术效果更佳。

黄绿釉狩猎纹陶壶,汉代陶器,泥质红陶,属于低温铅釉陶器。高32.5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24.2厘米,底径12.2厘米,现藏新乡市博物馆。

外形上,陶壶侈口,粗颈,圆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假圈足。器身施釉,颜色棕黄,光泽匀亮。在壶肩腹之间有一周饰浅浮雕狩猎纹,中有对称的铺首衔环分布在两侧。云气纹将整体画面分隔成六个主题单元,分别为骑马回首持弓引箭的射猎者、奔走跳跃的猴子、张口翘尾的猛兽、头上生角昂首嘶啸的怪兽、四爪腾空的白虎和类似应龙的怪兽,上有一人驭之。中间穿插分布着飞禽走兽,可辨有豹、犬、鹰、鹿等。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狩猎作为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而长期存在。“天生万物以养人”,在原始社会,先民“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狩猎的重心逐渐从主流的谋生手段转向政治、军事和娱乐活动,但狩猎过程中的紧张、刺激,以及猎杀瞬间带来的极致快感,已然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心智和社会。

即使不再作为谋生之道,狩猎的作用依然是无可替代的。这种“不忘本”的行为,深深植入人类内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狩猎这一题材,也成了陶器装饰内容的热门选择。

专家解读

据新乡市博物馆社教部成员王元黎、段佳薇介绍,秦汉以来,用陶质器皿殉葬的风气日盛。釉陶作为殉葬明器,满足人们厚葬的要求,比一般陶器和瓷器更加理想,表现社会形态方面的内容更为广阔,因此专门为殉葬而生产的陶质明器兴盛发展。汉墓随葬陶器的数量之多和品种之广,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墓内随葬的陶器,其中除一部分实用器,绝大多数均属仿商周青铜器和漆器烧制的陶明器。

不过在汉墓中发现的铅釉陶则纯系丧葬用的明器,至今还没有发现实用器物。这可能与它的低温烧成不宜使用有关。此黄绿釉狩猎纹陶壶即为仿青铜壶而烧制的陶明器,在器形设计、线条使用和装饰内容的安排上庄重雄伟,有青铜礼器的气魄,是汉代低温釉陶壶中的典型样式。相比之下,青铜壶通常通体纹饰,装饰手法有铸造、嵌错等工艺,而仿青铜礼器的釉陶壶纹饰则过于简略,通常只在肩颈一圈,多采用凸雕、贴塑的方法装饰。在器形设计上,东周青铜壶造型庄重浑厚,有古拙之气,而汉代陶壶则更注重曲线美,弧度均衡流畅,形体比例协调,富于规律性和韵律感,整体更具挺拔气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