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湖北地主出狱,写信给王震副主席: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湖北地主出狱,写信给王震副主席: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00:00
13:51

1991年,正在伏案写作的王震将军收到了一封老部下寄来的信件。

写信之人他很熟悉,就是曾经被称为“军中秀才”的马兴,现在改名叫作马希良。

王震将军收到信之后很疑惑,自从解放战争结束之后,两人一个中央一个地方,一个搞政治一个搞文学,几十年未曾相见,为何今日老部下会送来一封信呢。

然而,等到王震将军打开信件之后他才明白,原来马希良并非为自己所求,而是为了一个坐过牢的地主。

这个地主是谁,他与马希良和王震有过何种过往?王震收到信之后,又作何反应呢?

“359旅断炊了”

时间还要回溯到1945年的冬天。

彼时,蒋介石撕下了“假和平真备战”的伪装,大举挺近中原解放区。中原解放区副司令员王震下令359旅进行反攻,相继攻克枣阳、双沟、唐河等地。

这一年12月底,屡战屡胜的359旅行军到随县洛阳店附近,准备在此进行休整,之后相机前往环潭镇,等待中央的下一步命令。

然而,还没等人困马乏的战士们休整好,天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

情况更加严重的是,359旅的辎重都在队伍的后方。如今随县附近大雪封路,后方的辎重队伍与主力失联,一时间,前方主力军队陷入断炊的窘况。

天寒地冻战士们还可以忍受,但没有粮食吃可不行。

这时,有人提出要去邻近集市购买粮食。然而,随县四周都属于国统区,如果大批量买粮,无异于将解放军的窘境告诉给国民党。

这时候,359旅的旅长郭鹏和政委王恩茂商量,既然“买粮”不行,是否可以在地方上“借粮”?为此,他们找到了当地的行署专员李实,请求他的帮助。

李实听说了359旅的情况之后,并没有推脱阻挠,而是平静的说了一句“大军受困,地方有责。”不过话虽然这么说,郭鹏和王恩茂心里还是没底。

而他们两人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当他们赶到地方行署时,发现李实等人连个办公桌和办公柜都没有,就连这位行署长官,平日里也是以“双腿”为桌,以“石头”为凳。政府机构都这么穷,这个粮食到底要从哪里借呢?

不过,李实长期活跃在豫鄂之间,了解当地的民生情况,他知道在环潭镇有一户富农,或许能够帮助359旅解燃眉之急。

这户富农,家主姓廖,祖上以制作“膏盐”发家,当时已经传到了第二代廖友湘。

如果从政治立场上来说,廖家算是一贯保持中立。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廖家既帮助过共产党,也曾经资助过国民党。

廖家不仅拥有田产矿产,还有被武装起来的5000佃户,算是当地的“豪强地主”。

如果要是放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实知道廖家一定会慷慨解囊帮助解放军。然而,现在是国共内战,自己人打自己人,廖家这次能不能出手确实是个未知情况。

不过,此时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李实也只能硬着头皮叩响廖家的大门,然而,此时廖友湘父子均在应城矿上,家中能够管事的只有年逾九旬的廖家老太。

自己虽然能等,但是359旅的战士们还在挨饿,想到这里,李实只能求助廖家老太,将359旅的情况和盘托出。

然而令他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廖家老太并非他想象中的深宅大院中的女性,事实上,廖家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家业,一定程度上也要仰赖廖老太的嫁妆,因此她在廖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更让李实高兴的是,廖家老太很大方的同意了李实的借粮请求,他告诉李实:“打日本鬼子我不反对,打蒋介石嘛,我老婆子也不反对,他比日本人好不到哪去。”

听到廖老太如此说,李实知道借粮这件事一定能办成功,于是拿出纸纸和笔准备为廖家写下借条。然而等他将借条拿给廖老太时,却被廖老太三下五除二的撕成碎片。老太太没有说别的,只是吩咐管家:

“把家里所有的牛车都拖出来,装多少就是多少,再宰50多条肥猪,洗净之后一同拉给他们。”

就这样,359旅在廖老太的慷慨帮助下成功解决了一次生存危机。

除此之外,在解放战争后期,廖家家主的儿子、廖老太的孙子廖复初还曾经从国民党手中救出了三位地下党员。

新中国成立时,廖家父子由于帮助过解放军,成为了应城地界的开明人士,还参加了多次共产党举办的代表会议。

然而,两年之后,一场牢狱之灾,却彻底改变了廖家第三代家主、廖复初的生活。

爱国地主的40年牢狱之灾

前文已述,廖家曾经拥有5000名被武装起来的佃农。在之后的日子里,廖复初又对这些佃农优中选优,组成了一支专门在矿井巡逻的卫队。

然而,国民党统治这片地区时,霸占了这支队伍。在国民党官员的指挥之下,这支队伍与红军部队起过一些冲突,因此在1951年被定义为了犯罪集团。

而这支队伍最初的组建者廖复初,也难以避免的成为了最大的“幕后黑手”被逮捕归案。

当地法院审理之后,判处廖复初无期徒刑,并没收廖家的所有“非法”财产。

富甲一方的廖家,就这样在阴差阳错之下轰然倒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廖家其他人深怕遭到该事件的连累,无奈之下只能隐姓埋名,举家搬往汉口生活。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40年。

廖复初在监狱中表现出色,因此获得了减刑释放。然而,40年的关押不仅让廖复初与社会脱了节,就连他的身份也出现了问题。

廖复初老家是应城县,但他出狱后想去投奔身在武汉汉口的妻子和儿子,于是他向武汉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然而,由于他坐牢时间高达40年,错过了更新身份信息的机会,因此搬迁户口的事情一直难以办成。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正当廖复初为自己“黑户”的身份困扰时,一篇杂志上的文章,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这份杂志是武汉当地的一家权威期刊,名叫《春秋》,在全国史学界享有盛名,当时甚至有“北《纵横》南《春秋》”的说法。

1988年第5期,《春秋》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而文章内容的口述人,正是当初前往廖家借粮的行署官员李实。而那篇文章,刚好讲述了廖家人出借粮食的义举。

廖复初心想,如果能够联系上文章的口述人李实,或许他的生活困境将会迎刃而解。为此,廖复初去信编辑部,希望编辑部能够帮助自己与李实取得联系。

然而,编辑部回信告知廖复初,李实已经去世,这篇文章其实出自一位名叫马希良的作家。在编辑部的指引下,廖复初转而向马希良求助。

而这位马希良不是别人,正是王震曾经的老部下,359旅教导连的小战士马兴。

虽然他没有参与到借粮事件中,但是廖家人的义举几乎传遍了整个359旅,作为军队中的笔杆子,马希良还曾经写过相关的报道。

得知廖家后人还活着的消息,这位曾经蒙恩的小战士高兴万分。在编辑部的牵线之下,马希良与廖复初见面了。

而廖复初也将自己如今面临的户口问题和生活问题和盘托出。马希良对廖复初承诺道,一定会将他的要求反映给老领导王震,也就是当时的国家副主席。

之后,马希良又以“民政补贴款”为理由,将自己积攒的工资分给了廖复初。

廖复初刚开始坚持不受,他说:“我家即使再困难,也绝对不接受你的个人馈赠,我于心不忍……”在听到马希良说这是“民政补贴款”之后,廖复初才放心收下。

另一边,马希良替廖复初写的信也寄到了王震手中,那么,王震将军收到这封信之后,又将作何反应呢?

求助副主席王震

事实上,王震将军和马希原一样,对359旅借粮之事印象深刻。当他收到马希原感人至深的信件之后,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三五九旅不知今日廖家情形的人可以不管,但我老马既知情又知人,如何能够视而不见?”

“开明人士的雪中送炭,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远非数字可以衡量,如今恩人有难,共产党不能坐视不管,天理、国法和人情,都说不过去。”

这些文字,都出自马希原去信王震将军的原文。而王震将军收到这封信之后,直接将电话打到了湖北,电询相关部门。

在第42个国庆节,正坐在家中晒太阳的廖复初老汉,收到了一封应城市的判决书。判决书全文很长,然而廖老汉一眼就看到了最后的一句话:“撤销原应城县矿区人民法庭特刑第11号判决,申诉人廖复初无罪。”

无罪判决出具之后,廖老汉的户口问题很快也得到了解决。廖复初的故事在当地发酵之后,民政部门将廖家当初借给359旅的1000多担粮食进行了换算,全部交还给了廖复初,还为其安排了生活补助。

而全力促成这件事的马希原听说之后,高兴不已,他还去电廖复初,一定要去武汉汉口亲自看他。见面当天,马希原和妻子换上新衣,坐船跨过长江,在汉口见到了廖复初一家。

见到自己的恩人后,廖家众人除了牙牙学语的孩子,全部放声大哭。马希原知道,这些泪水中,既有廖家人40年来流离失所的委屈,也有沉冤得雪后的激动。

结语

两家人聚会之后,马希原兴之所至想要挥毫写下一些纪念文字。很快,共计14个字的对联就贴在了廖家大门。

“半世沉冤化甘露,一生喜泪颂党恩。”这14个大字不仅概括了廖复初老人的一生,也是军民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1]汪烈九.老兵找王震——《中原突围》中为王震送粮的原型及其幕后故事[J].文史春秋,2003,:4-6+1.

[2]王九.半世沉冤化甘露──三五九旅老作家马希良与廖复初“反革命”案[J].文史春秋,1995,:52-56.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