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2023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于英杰出席并讲话,中宣部、教育部及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和26所在京高校师生代表近600人参加。
今年5月起,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启动,通过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6大机制、14个项目,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首都文化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
7个多月来,行动计划共举办活动1000余场,覆盖16所试点高校20余万人,开创了文化育人的崭新格局,打造了立德树人的“北京样板”,并结出一系列丰硕文化成果。媒体广泛关注,中央和市属媒体刊发原创稿件250余篇,相关活动线上传播量达4亿多次,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活动现场,行动计划广大参与者们通过情景演绎、对话访谈、项目汇演、成果汇编等形式,再现了2023年行动计划的一幕幕精彩历程及成果,并对2023年行动计划获奖者代表进行表彰。
当日,2024“‘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也开启全新篇章。10所新增高校代表上台签约,未来一年将与首批16所高校一起,合力将“京”彩力量传递与绽放。
将首都文化大餐送到青年身边,师生喜闻乐见、深度参与
邀请理论专家走上课堂、把文艺精品演出送进高校,用文化滋养培育学生心灵;让高校学子走出校园,打卡参观新时代首都发展地标;到香山等纪念馆开展特色深度讲解;走进田野间,参与考古勘探、考古发掘和研究;参与服贸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等志愿服务活动……
2023年行动计划中,主办方为大学生提供了分量足、口味全、营养丰的文化“京味大餐”,将首都厚重的历史沉淀和丰厚的文化资源,送到高校,送到青年学生当中。
信仰行,把理论送到学生身边,邀请理论大家走上课堂,为高校提供理论经典书目,开展447场“理”赞青春读书会,把榜样送进校园,开展宣讲报告和座谈交流。组织2000余名大学生走进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新首钢园区等首都新地标,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
文艺行,覆盖师生4万余人次,话剧《天之骄子》、京剧《盗仙草》、昆曲《西厢记》等大批精品演出走进高校,音乐剧《觉醒年代》开辟学生专场;让“大家”到学生身边,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带来 “艺术大师课”,昆曲艺术家杨凤一边演边讲《牡丹亭》,让学生真切感受艺术魅力。
强调互动实践、创意新颖的活动形式是2023年行动计划的一大亮点。行动计划聚焦学生兴趣、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载体平台,创设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项目,让师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活动参与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覆盖20余万人。
红色行,“纪念馆之星”培育了120名优秀大学生讲解员,在香山馆等成功上岗讲解。在“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中,千余名大学生参与红色旧址参观拍摄,创作提交353部短视频作品,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古都行,同学们“慧眼识文物”,走进首博库房观摩研究珍贵文物100余组,从西晋时期萨珊波斯风格玻璃钵等文物中发现了北京作为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的更多实证,创作出以铜坐龙为原型的鲁班锁等400余件文创。同学们“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600余人次师生深入琉璃河遗址、门头沟早期遗址等发掘现场,参与铲剖面、地层分析、文物修复等工作。
志愿行,首都高校3000余名大学生参与服贸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2000余人次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日常志愿服务;邀请高校志愿者走进名人故居义务讲解,加深对宋庆龄等名人的了解;组织高校参与公益广告设计40幅,校地合作共绘文化墙79处,扮靓社区公共空间2000余平米。
园区行,7所高校近千名师生组成“园区导师团”“园区小助教”“园区体验官”,在首都文化产业园区中开展活动、深入调研、参与实践。高校师生在20余次园区调研的基础上,形成30余份翔实的调研报告,就园区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清华团队对隆福寺园区提出进一步丰富文化、创意、科技类办公业态等建议;中国传媒大学团队建议798园区抓好“智慧云园区”建设;郎园Station等7家园区还为高校学子提供了134个展览策划、文创设计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长才干、增本领。
学生成果丰硕瞩目,带动产生良好文化效应
“雷声越来越近了,甚至可以看到闪电……”今年10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迎来首次学生演出——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的大学生演员登台演绎经典剧目《雷雨》。随着大幕缓缓降落,观众席间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行动计划不仅将文艺精品送到学生身边,还携手共创结出了令人瞩目的硕果。“青春版”话剧《雷雨》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像做梦一样,从来没想到能去这么专业的舞台上体验这样一次戏剧人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紫涵担任该作品的校内导演,她分享了此次参与行动计划的心路历程。为该作品全程护航的北京人艺导演唐烨也来到活动现场,她表示,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戏剧与更多的高校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教学相长。
除了戏剧领域外,行动计划各个领域也同样开花结果。一批红色文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文物研究与活化利用初有建树,一批学生原创文艺精品崭露头角,一批促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金点子”不断涌现。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不觉醒。”成果展示舞台上,一场当代青年学生与李大钊先生的“跨时空对话”缓缓铺开。这几位高校学生参与了行动计划的红色文化研学项目。
在“觉醒年代”研学行中,北大红楼专门成立守常研究院,指导7所高校等承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相关史料研究》等16个课题,编写《新青年觉醒年代研学行专号》等6部书籍,推出学术论文21篇、约20万字,大大丰富深化了相关史料文献研究。
“这是考古发掘中最为重要的工具——手铲,我们就是用它,在此次行动计划中,一点点揭开新宫地下的千年遗存。”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章洁分享道,在长达半年的田野考古实践中,考古队在新宫遗址发掘清理37座墓葬、243座灰坑等遗迹,出土一批重要文物,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夏商时期遗存,填补了早期北京历史的空缺。“相信在未来我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考古工作者,为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章洁说道。
“你能在1分钟内把铜坐龙产品拼装出来吗?”活动现场,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陈晓丽走到观众中间,展示了团队今年以首都博物馆文物铜坐龙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并把带来的文创小礼物随机送给现场的观众。
首都博物馆代表张杰介绍,该团队的作品是在文物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文物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不仅在北京服贸会亮相了,还荣获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20强。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巫建表示:“这一次大家真真切切实践了从文物到文创设计方案再到文创商品市场销售的完整过程,坚定了文化自信,增长了本领才干,也增强了行业使命。”
由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创作、16所高校学生代表共同演绎的《青春的样子》;中国人民大学携手北京交响乐团带来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获奖作品集锦……活动现场,2023年“‘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成果一一展现。这些成果成为高校助力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线,也在社会层面产生了良好的文化效应。
上好鲜活“大思政课”,文化育人成效显著
“小人物从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我们作为当代青年,站在青春的交叉路口,理应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在读书实践中深切体察到伟大信仰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让我在社会大课堂中收获了别样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我们!”在参加信仰行活动之后,北京工业大学的同学们写下这样的感悟。
首都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历史遗存、人文精神和红色故事,成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行动计划也成为高校上好“大思政课”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在此次行动计划中,也形成了人才培养、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机制。在开展过程中,行动计划全面深入把握学生特点和成长成才需求,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学生党建团建和德育美育培养计划,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应。
“依托信仰行生动丰富的活动,我们创新育人机制,让京华大地成为大思政课的最佳课堂。”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沈自友分享道:“从这些文字所散发出的热情和温度,也让我深深地体察到信仰行活动对同学们的深刻影响,更加坚定同学们奉献国家发展、服务首都建设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夏喜尔·西尔扎提依托园区行活动,进入798艺术区实习。“在展览中我担任过检票员、讲解员与管理员,岗位虽小,但对深入园区、读懂园区都意义非凡。”这次经历,除了让他深入认识当代艺术展览行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中国式发展道路有了深刻理解。“我真实感受着生发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我本是想在毕业后出国看看,但越钻研、越热爱,一颗‘回到家乡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自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带动了广大青年学生热情点赞、踊跃参与,在亲身实践中涵养文化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行动计划把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入各环节,春风化雨、润泽心灵。
在2023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现场,2024“‘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也将开启全新篇章,伴随着倒计时,10所高校代表上台,启动2024年新增高校共建合作签约。10所高校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舞蹈学院。
未来,新增的10所高校将与首批16所高校一起,组成2024年度的“京”彩矩阵,让“行动计划”的文化滋养惠及更多首都学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