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泸县政务大厅“川渝通办”窗口办事。
元旦春节将至,川渝两地农民演艺市场进一步回暖复苏,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截至12月28日,四川泸县已审批元旦春节期间的演出600余场,同比增长116%,外地演艺团体到泸演出已超70场,县镇两级“川渝通办”窗口办理演出审批事项32件,双节期间,农民演艺收入预计将超过3000万元。农民演艺市场正在冲破市场低迷的雾霾,再次迎来春天。
泸县农民演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共有125支演艺团队,活跃在川渝两地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张德高、黄跃蓉、母丹等多名“草根”演员先后登上央视舞台。过去,农民演艺点多面广、搭台就唱、流动性大,而传统的审批模式需要到县区集中办理,审批时间长、办理事项多,许多团队不愿主动申报,加上演艺团队之间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低俗表演等情况时有发生,给监管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同时,川渝两地演艺市场间还存在“保护性壁垒”,两地的演艺文化交流也受到影响。特别是在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市场经济的持续低迷更是让农民演艺事业雪上加霜。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伟大部署,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和“放管服”改革工作,纵深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主动融入成渝“双圈”重大发展战略。泸渝两地携手,创新农民演艺审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振文化市场,助推经济复苏,农民演艺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已成为两地独特的“草根文化”标签。
“川渝通办” 为川渝农民演艺事业蓬勃发展“清障铺路”
“我们的演艺团远近闻名,办理跨省演出审批就像‘家常便饭’,在网上或者在便民中心‘川渝通办’窗口都能办理,方便得很。”四川红牡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母丹说。
泸县先后与重庆荣昌、永川和江津签署了政务一体化合作协议,以“川渝通办”为抓手,线上运用四川政务网“川渝通办专区”“天府通办”“渝快办”“文旅市场通”等网上办事平台,线下设置“川渝通办”专窗,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服务模式,办理跨省演出审批400余件。
为进一步实现“就近办”,泸县将“营业性演出审批”等3个演出事项通过委托受理的方式下沉至镇便民服务中心,纳入村级代办,责任明确到文化专干、社长等帮代办服务人员,构建起县镇村社“川渝通办”协同工作格局。
此外,泸县还推出特色“营业性演出审批一件事”,整合文广、公安、综合执法、自规部门关联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审批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减至6个工作日,审批材料由26个减少到20个。今年以来,共办理大型演出“一件事”33件。
今年9月,泸县还在“天府通办”泸县分站点上开设了“文艺演出”专区,汇聚政策公示、服务事项、信息公示和宣传视频等功能,拓展了服务范围。
2023年春节,重庆刘劲演艺团走上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
“政府扶持” 为川渝农民演艺事业创新发展“赋能增效”
演艺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政策“土壤”。
泸县大力开展政策纾困行动,积极推广运用“川渝通办”专区“惠企政策通”,实现两地政策一站汇聚、一键匹配。将省市县三级文旅企业纾困政策纳入“惠企政策服务专窗”,实现政策红利直达演艺团体。三年来,向符合条件的演艺团体兑现文艺创作和演艺补助共计35万元。
泸县财政年均投入300余万元,搭建“112工程”、“农民演艺大舞台”等公益性平台,围绕中国梦、家风家训、“最多跑一次”等时代主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文艺巡演300余场次,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农民演艺已成为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此外,为提升演艺质量,泸县还创新开展民间艺术职称评审、演艺技能考核认定,进一步提升演艺队伍素质,打造民间演艺品牌。近年来共有820名演员通过演艺技能认定,180人获评初级艺术职称。泸县农民演艺市场始终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已吸纳全国各地优秀演艺人才200多人扎根泸县。
泸县文化市场开展“四级联动”监管工作。
“互联网+监管” 为川渝农民演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庞大的演艺市场,为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小难题。除了加强行业协会自律,泸县还建立演出信息公示制度和累计记分“黑名单”制度,定期公示相关信息,将违规演出、扰乱市场的演艺团体、经纪机构和个体演员列入黑名单,向社会通报。
泸县将农村文艺演出活动纳入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监管内容,实行“同步管理、分级指导、四级联动”,确保农村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今年3月,泸县“四级联动”监管经验在“川渝滇黔浙执法协作工作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美美与共、共生共荣。下一步,泸县将持续拓展“川渝通办”范围,厚植发展沃土,强化市场管理,打造“泸县民间演艺”工匠品牌,推动西南农民演艺市场共建共享共赢,让川渝群众畅享优质普惠的公共文化盛宴。
推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