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四神柱础:古建筑的小心机

博物院丨四神柱础:古建筑的小心机

00:00
04:38

不知大家在逛中国古建筑时有没有留意过,无论是庙宇还是宫殿,那些大柱子底部都会有一个类似基台的部分,和柱子本体在材料和颜色上都有很大区别。有些基台的造型千奇百怪,有些上面还刻有花里胡哨的雕饰。没错,这便是大木柱子的根基——柱础。

柱础,即柱础石,俗称磉盘,是我国建筑构件的一种,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用以扩大支承面积、防止建筑塌陷,同时起着防潮的作用。随着历史发展,制作者们往往在形状和图案上,对柱础进行附带审美需求的加工,使之呈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之美。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四神柱础,是一件三国时期魏国的柱础石,1984年冬出土于许昌县张潘乡盆李村。其为青石质,平面近方形,边长62.5-63.5厘米,高15.5厘米,表面以“剔地起突”雕刻手法高浮雕古代四方定位之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兽神,这也正是“四神柱础”的名字由来。

四神之中,为一直径28厘米的柱櫍,去除周边出露部分尺寸,可以知道其上柱子的直径约为当时的1.2尺,根据汉代柱径与柱高、柱高与其上建筑构成部分的比例规律,推测该柱础所在区域的建筑应属于中等体量的殿堂建筑。

柱櫍表面还隐刻着一只汉代常见的捣药的长寿兔。因此,柱础表面的图案呈现出四神与星象的组合,其文化寓意应为祈求长寿与平安。结合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结果,该石柱础出土位置应位于汉献帝所居内城的宫殿区范围,似为汉献帝宫殿遗物,其图案内容组合也许折射了幽居于此的汉献帝的一种内心的渴求。

随着木材逐渐被砖头、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取代,柱础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着悠久历史的柱础,如今仅在一些仿古建筑中才会出现。虽然它们还能通过扩大支撑面积来加强柱基的承压能力,但其装饰作用明显大于实际功效,只不过是出于仿古的需求而已。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实——没有柱础的仿古是穿帮的,而无论是建筑设计师、有复古需求的甲方还是来参观的游客,都能以发现柱础为契机,深入了解古代建筑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国建筑艺术的魅力。

各时代柱础

专家解读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杜卓介绍,柱础在建筑艺术构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因机能上的需求而产生,由于柱础接近人们的视线,往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内涵的重要表现部位。

和巴特农神庙、卢克索神庙的柱子和墙上的雕梁画栋一样,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和雕刻家们在柱础上留下的装饰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时代文化。在汉代的诗赋和如汉献帝宫殿区中出土的四神柱础实物中,柱础装饰所起的就是托物言志、隐喻寄情的作用。宋、元以前比较讲究柱础的雕刻,有宝装莲花、蟠龙、卷草纹饰等。经明代发展至清代,多为素平的鼓镜式,但民间建筑中柱础形貌及其装饰却繁花似锦,雕刻出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的柱础。总而言之,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亮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发展水平的缩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