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加餐】儒家思想的新巅峰,朱熹的理学是如何形成的?

【10.21】【加餐】儒家思想的新巅峰,朱熹的理学是如何形成的?

00:00
19:01

大家好,我是吴晓波,又到了每周和大家分享商业经典的时刻。今天邀请傅小凡老师来和大家解读《四书章句集注》。

大家好,我是厦门大学的老师,我叫傅小凡,今天我讲述的主题是解读《四书章句集注》。

先说说这本书,《四书章句集注》也叫《四书集注》,它是四本书构成,《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

那么这是宋代理学的名著,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的经典著作,对整个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以及民众的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本书放在一起称四书,这是朱熹首先使用,过去没有。那朱熹他是南宋人,所以理学形成作为一种标志就是四书的汇集。他为它作注、作解读,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活着的时候,理学是民间学术,朱熹死了之后,这个理学渐渐走上朝堂。随着科举制度的对统一教材的认定,和理学走上官方意识形态,这就使得《四书章句集注》这部著作就更加重要。

朱熹这个人名声很大的,但是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思想并不被官方所认可,甚至把他打为伪学,他的所有的弟子被编为伪党,他是伪党头目。造册之后,所有的朱熹的学生,有了功名的剥夺功名,有了官职的免除官职,没有考取功名的严格禁止,不许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一次比汉代的党锢之祸更严重的一次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当朱熹去世的时候,朝廷禁止对他举行葬礼,结果全国各地听到消息,纷纷从各地,有的人骑马来,有的坐轿来,绝大部分走着来,参加他的葬礼的人数超过千人,盛况空前。所以说明就是朱熹去世的时候,这名声已经非常大了。民间的这些推崇信奉朱熹学说的人,打破了官方的控制和迫害来悼念他。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声?得从头说起。

那朱熹14岁在刘氏家族读塾学,很争气,科举考试18岁就考中进士了。23岁被任命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走上仕途,官居九品,开始了辗转的仕途生涯。

但是担任这个官职,他面对一个尖锐的矛盾,什么矛盾?就是当时封建王朝这些官员们,他们就有两件事情,一个就是完税,一个就是维护社会治安。那么社会治安,如果地方不发生民变,没有闹土匪的话,不是没事了,但是这个税收任务就凸显了。

当然在收税的时候就面对一个困难,比如老百姓生活困难,然后又遭了自然灾害,可是朝廷要照章收税,所以你这个官员,就面对一个爱民的好官,和忠于朝廷、恪尽职守的好官,就没有办法统一。所以任期满之后坚决不干,辞官了,辞官之后就回到家乡开始办学、教书、悟学问。到了淳熙八年,他的名声很大了,那么皇帝就任命他去救灾。他救灾的方式也很简单,要求政府减免税负,想尽办法赈济灾民。

我说这个,无非就是告诉大家,程朱理学除了要求所有的学者走上仕途之后,要洁身自好,要廉政,同时要爱民,减轻降低百姓的负担,缓解民困。这是儒家一向的理念,他是实践者,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实践。

绍熙元年,他不是又辞官了,因为他赈灾的措施,得罪了地方豪贾,所以受到弹劾,最后辞官回来。之后过了很长时间了,他已经完全厌倦官场了,这会有一任宰相叫留正,留正是福建泉州人,对朱熹当然仰慕他的名声,就希望他出来,因为他进了政府,希望朱熹给他站台,所以就任命他到漳州担任知府,说你这知府四年满了之后,我引荐你到朝廷见皇上。

因为朱熹这会儿他在教学时候提出了一个观念,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然后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那《大学》不是已经成为一个必读书了嘛,他就发现给学生讲用处不大,根子出在朝廷,朝廷的根子出在皇帝,所以我应该让皇帝正心诚意,应该让皇帝存天理去人欲。所以他就有了一个非常强烈的要求,或者强烈的愿望,想上朝廷,为帝王师。

所以宰相留正就抓住了朱熹这种意愿,所以就说你要想上朝廷,答应我出来做知府。好,答应出来。他这时候已经60, 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在70,所以60还没到退休年龄。上任之后就发现大地主土地兼并非常严重,那么这就是中国古代王朝一个非常重要的毒瘤般的东西。

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变化的周期,有王朝更迭,一般二三百年,不会太长。比如说汉朝,虽然它四百年,那中间有一个东汉和西汉;宋朝加起来也三百多年,它中间也有一个南宋、北宋。所以它这种王朝的更迭,不断地更迭的这个过程中,都是伴随着战争、动乱、杀戮、财产的浪费和生灵涂炭。

那么王朝更迭的原因,有人说每次王朝更迭都是因为外族入侵,但所有的外族入侵都会归结为内部出了问题,你内部社会矛盾不解决,王朝肯定要崩溃。内部矛盾之一,最重要的就是贫富悬殊,而中国古代的贫富悬殊,集中表现在大地主的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

当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大地主的手里的时候,就会有两个最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朝廷的税源受到影响,第二个问题就是农民没有地种。没有地种的农民是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摧残的,一旦自然灾害爆发,这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必然会陷入饥饿,他们肯定会造反,造反一定会把这个王朝推反。

所以朱熹面对大地主的兼并,他就知道,他懂历史,他历史太清楚了,他就知道这样下去,宋朝是维持不了几天的。他一方面是要捍卫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权的稳定,一方面要呼吁统治者要减轻对百姓的这种盘剥,要缓解社会矛盾。那怎么办?他就抑制兼并。

兼并土地还有一个问题,地主和官僚总是勾结的,所以他们把破产农民的土地买回来之后,勾结官府,在政府的土地账册中不过户,那么也就意味着原来的土地的所有者还继续照章纳税,我们把土地买来之后,我不过户,我不承担土地税。

这个矛盾就更尖锐了,所以很多人在账面上土地和实际拥有的土地不吻合,就会造成大量的土地流失了,就是在政府的账册中不见了。所以朱熹就是说丈量土地,按照你申报我丈量,多的我就要剥夺了,就抑制兼并,重新丈量土地。

但是这一举措肯定遭受重重阻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不支持,他就把自己的学生写信招来,招了几百个学生,办学习班,学习丈量土地方法,正准备推进的时候,他的儿子去世了。

他的儿子在浙江金华,当时不叫金华,叫婺州。儿子死了,儿子的灵柩回老家,他就回老家了,回老家之后再也没有出来,任期未满。后来又换了新皇帝,这会他在长沙当知府,100多天又来到朝廷当帝王师。

终于有机会当帝王师,给皇帝讲儒家经典,就讲四书。他是开篇就讲《大学》,让皇帝存天理去人欲,让皇帝正心诚意。那真是对牛弹琴,皇帝听了几天就不耐烦了,那年皇帝才26岁,赵扩,就说先生,我看您也都60多岁了,腿脚又不好,站着讲课太辛苦了。我还以为会赐座,没想到说什么,你还是回家吧。

因为朱熹这种走上朝廷、教会帝王做一个尧舜之君的这种追求彻底破灭,维护专制制度、延续生命的努力归于失败,所以辞去官职回到了老家建阳。他回到老家之后不久,朝廷就因为权力之争,支持他的那一派赵汝愚落败,那么朱熹天天骂他是小人那个韩侂胄上位,就捏造了一个伪学伪档案,对吧,朱熹打入另册。

当然这我不管,我又不走仕途,对吧,我也不求发表文章,我也不求评职称,我自己办书院。那会说来知识分子还是很自由,办书院,那经费从哪来?从信奉他思想的一些学生,一些有钱有财富有土地的这些官员捐赠,自行筹款,在僻静之处建立学舍,就是书院式教育。

那么那种书院式教育最早开始于唐朝,当然唐朝的书院是官办的,由财政拨款的。那么南宋的书院是民办的,他会用募集资金的方式去建造校舍,那么学生都是半耕半读。半耕半读就是白天尤其是上午种地,下午休息,晚上读书,自给自足,学生自己养活自己,这是从那个佛教的禅宗一脉那个禅林经济学的。

那么这个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他们不是为了应试而来,他们是追求成圣成贤的理想。这就意味着,能够在这个书院里坚持读书的人,都是一些志同道合者,有了这个前提,那么这个学术成为一个派别,蔚为大观,精于学术研究,不在官方的经费支持之下,完全是学者个人的兴趣和志向的推动,这是理论发展自身根本性的动力,这是理学形成的一个最大的源头,是吧。所以最终朱熹就是程朱理学建构,代表作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一生有很多文字,但是他最看好的、他最看重的,他一生笔耕不辍,临死的前一天还修改的那部著作,就是他的《四书章句集注》。

那么它也是一种经学,但它这种经学又已经比那个古代汉代的人,就汉学,就有了更高的发展。他不再专门地一个字一个句地考证,同时也不会随意地发散性地去理解,他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所以解读经文又有自己的深度的理解,又不随意地附和当时的政治,所以为我们解读经典树立了一个榜样。

四书这个名字是朱熹命名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那么治学的方式确立了,思想也确立了,那么前面描述了一下,从小程到杨时到罗从彦到朱熹的父亲朱松,刘子羽、刘子翚和李侗,这到了朱熹,这一共就是五代人。这五代人经过了一个世纪的传承,就是从北方洛阳的洛学,就南传到了福建的崇安,以至于后来的考亭,就形成了闽学。

所以闽学,实际上就是洛学闽化,也叫程朱理学,这使得朱熹就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所以理学从周敦颐发问开始,一直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截止,就使得理学终于问世,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的意义。

他自己也会做出总结,他就觉得这《四书章句集注》是我付出的努⼒最⼤的。那么这种著作它具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它抨击朝政,从皇帝到百官,从百官到他的学生们,都要存天理去人欲,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保持信仰、清正廉洁。同时它会反驳很多当时的不同派别,湖湘派讲权谋,浙东派讲事功。

整个《四书章句集注》贯穿的就是批判思想、批判意识。对待佛教,它吸取佛教的精华,因为佛教这种思想派别,从思想角度讲要想超越它是非常难的,你不熟悉它是不可能超越它的,你不能一句话骂完了事的,一定是在理论上熟悉了之后,寻找到它的逻辑上的问题和现实中的问题,然后回答自己心灵中的这种疑问,佛教和道教都具有这样的超越性。

所以就把理论,就是儒家思想,从先秦到两汉,经过隋唐,到宋代,形成一个新的巅峰。

所以从世界文化角度称程朱理学为新儒家或者新儒学。儒学一般会有几个阶段,先秦时期叫原始儒家,汉以后叫汉代经学,汉代经学实际上是先秦儒家的一种整理。到了这个宋代,就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使得儒家思想也可以跟佛教、道教进行理论上的辩驳,使得儒家思想有了一种思辨化的特征。这个《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它的代表作。

朱熹在世的时候,他是被打为伪党的,所以他的学说是被打压的、是被禁的,他的书都全部被焚毁了。那么他死了之后,他的学生渐渐地走上了朝廷,什么真德秀、魏了翁,这些都是宰职级的大人物了,就劝皇帝开始学理学。皇帝也喜欢,就把理学吸纳为官方意识形态,这是朱熹没有看到的。

那么这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就到了仁宗时期,就恢复科举考试,不但把理学作为意识形态,而且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定为钦定的教材,明清两代一样的。

所以当这个朱熹的理学走上朝廷,作为钦定的教材,也就窒息了它自身理论的发展。后来对理学的批判,对朱熹的批判,其实那是走上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被阉割和窒息了之后的程朱理学,而不是源头活水一般的,在创始期间在民间流传的朱熹的理学。

朱熹的理学,它在民间的时候是有生命力的,走上朝廷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任何一种思想都有这样的宿命,只要你在民间接地气、解决现实问题,回答老百姓切实关注的问题,也回答你自己内心的疑问,这种理论是有生命力的。一旦走上朝廷,为统治阶级做统治的合理性辩护,你虽然有理论上的繁荣,但没有理论上的发展,无非是多出几本书、多拿一些课题经费而已。

好了,今天的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英语原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