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要求八路军出兵援助,毛主席予以拒绝,并电告彭总6个字

斯大林要求八路军出兵援助,毛主席予以拒绝,并电告彭总6个字

00:00
05:49

1941年6月22日,德国联合匈牙利、罗马、芬兰,集结了陆、海、空三军550万兵力,对苏联发动了闪击战。至此,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彻底揭开了苏德战争的序幕。战争爆发初期,尚未做好任何防御准备的苏军,在敌军的大规模突袭中可谓一路溃败。与此同时,处于远东地区的日军也在蠢蠢欲动。当时,日本关东军总兵力高达70余万。一旦德军在正面战场取得压倒性胜利,日军就会随时进攻苏联,并形成东西两线夹击之势。苏军之所以会在苏德大战初期,吃了一个损失极为惨重的哑巴亏,其实和斯大林的侥幸心理,以及错误判断德国不会进攻苏联的盲目自信,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早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一个月,潜伏在日本的苏联特工佐尔格,截获了一份名叫“巴巴罗萨”的军事计划。为了避免苏联本土遭到攻击,佐尔格经过再三确认之后,最终决定将这份密报发回苏联本土,但却并未引起斯大林的重视,他自信的认为德国会顾忌《苏德条约》,不会对盟友动手。很显然德国在野心不断膨胀之时,最想吃掉的就是这个和德国意识形态对立的大国。所以,才会集结重兵对苏联展开突然袭击。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栽了一个大跟头的斯大林为了缓解苏联的军事压力,以及来自日本方面的军事威胁,终于放下了“老大哥”的颜面,决定向毛泽东求援。其实,早在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解放日报》就发表了一篇社论,既表达了对苏联的同情,也明确了援助苏联的主张。按照斯大林的预想,中苏身为同一个阵营的盟友,只要他放下面子向我方张口,那么毛泽东就一定会鼎力支持。同年7月,在苏军节节败退的关键时刻,斯大林紧急致电毛泽东,并提出了希望八路军提供援助的请求。他的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希望我方出兵捣毁铁路等交通干线。斯大林的想法十分直接,一旦我方按照他的要求出兵,不仅可以起到牵制、延缓日军进攻的作用,而且还能给苏军留出喘息的机会。面对斯大林的请求,毛泽东的态度十分积极,但就是绝口不提出兵的事情。并且,他还电告彭老总“只配合,不作战”。毛泽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部署,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战的重要阶段,根本腾不出手去帮苏军。另外,从当时八路军的人数和武器装备来看,也根本无法和日军进行正面交锋。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十分长远,他认为我军对苏军的援助,只能从间接和长期两方面着眼。说白了就是战略上可以配合苏军,但绝不能盲目出兵,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斯大林见我方在同意援助苏军,但却并未做出任何反应之时,于同年11月12日,再度拨通了毛泽东的电话。这一次,早已经焦头烂额的斯大林,以近乎于恳求的语气,希望我方能在长城一带部署兵力。不过让他大失所望的是,我方并没有听从于他的指令。为此,斯大林还特意拉上了共产国际,对毛泽东进行了严厉批评。面对来自外界的批评之声,毛泽东还是坚持己见:“拒不出兵”。此后,斯大林又连续4次给毛泽东致电,一直到1943年初,在斯大林连续致电6次之后,毛泽东才同意让八路军部署在长城沿线。事实上这次所谓的出兵,也仍然坚持之前的意见,那就是坚决不作战。无奈之下,斯大林也只好默许了我方的做法。毛泽东之所以在斯大林最后一次致电时,终于放弃了不出兵的想法,背后的原因十分简单。当时,苏联卫国战争已经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出兵并不会和敌人正面交锋。其实,斯大林要求我方出兵,这本身就是不顾我军死活的错误做法。当时,八路军的力量十分有限,一旦贸然和日军进行正面交锋,势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反之,通过间接战略援助苏联的方式,不仅会有效保存我军的实力,同时也达到了为苏军造势的目的,这才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