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要闻评论】粉丝群已经开通
欢迎加入前哨粉丝群,在这里你可以和科技投资人、创业者、各行业专业人士互动沟通,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前哨相关活动动态,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如果您想洽谈合作,请添加创新地图的微信:innovationmap ,并附上简介。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最近,印度又开始作妖了。
12月23日,《路透社》爆料说印度执法局逮捕了vivo印度分公司的两名高管。《印度时报》说,被逮捕的人是vivo在印度的临时CEO Hong Xuquan,以及CFO Harinder Dahiya。
Vivo对这件事也“深感震惊”,他们认为逮捕行动证明骚扰行为仍在继续,这会给整个行业增加不确定性,还会坚决利用一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些指控。
为什么说“骚扰”仍在继续呢?
早在今年7月份,印度执法局就突击检查了vivo在印度的办公室,指控他们“非法”转移6247.6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36亿元,说是逃避在印度纳税,还号称破获了一个涉及中国公民和多家印度公司的重大洗钱团伙。
10月份,印度执法局逮捕了vivo印度分公司的4名员工,说他们涉嫌参与洗钱,其中就有1名中国公民。
现在他们故伎重施,又逮捕了一批人。虽然这件事还没有定论,但无论判决如何,类似事件都会再次出现,只不过会换其他理由,或者把矛头指向另外一些企业。
其实,vivo的遭遇并不是孤立事件。小米就曾经被印度冻结48亿元资金,中兴在印度的办事处也被突击搜查过,OPPO也被印度财政部税收局查过税。
而且,他们对其他国家的企业也不手软,韩国钢铁巨头浦项制铁、跨国企业沃达丰、麦当劳等都吃过苦头。
就连印度官员自己都承认过,2014年至2021年,多达2783家外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停止了在印度的业务,并且,新增跨国公司数量从2014年的每年216家已经下降到了2021年的每年63家。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是有很多跨国企业到印度布局呢?
要知道,自从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之后,他们就信心爆棚了,莫迪还说他们五年内就会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且,不少人认为,如果印度不瞎折腾,很可能真的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所以,即使很多企业吃过亏,仍然有一批一批的企业前赴后继地赶往印度,试图搭上新的增长便车。
但是,我认为印度必然会“折腾”。这种“折腾”不是一看就犯了法的“瞎折腾”,而是利用当地的法律法规,看起来“合法”地排挤外资企业,或者“合法”地从外企身上攫取利益。这才是印度经济增长真正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本质上说,人们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是因为印度与中国有着同样庞大的人口基数,似乎有潜力复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可是,人口众多并不直接导致经济腾飞。我们讲过美国经济史学家Walt Rostow提出的“起飞理论”,人口基数大反而需要更强大的推力和更长时间的助跑才能起飞。
而中国的产业发展经验是先张开怀抱,用倾斜式的保护政策来吸引国际上的产业龙头,或者占据产业关键环节的跨国企业,然后慢慢形成足够好的营商环境,逐渐孕育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支撑起经济的长期发展。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起飞的关键是当年对一些重点企业给予了特别的优待政策,目的是培养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而光靠遵纪守法是做不到的,因为法律法规只是基础保障,而且如果没有特殊保护,本地人当然更容易利用自己对法律的熟悉,从人生地不熟的外资企业身上谋利。
但是,以往的种种案例表明,印度表面看是法制社会,但并没有打造营商环境的战略视野和胸怀,剩下的就只有干巴巴的法律法规。
这就导致跨国企业进来之后,看到“外来人”大赚特赚,很多印度本地人自然会分外眼红,然后就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合法排挤国外企业。
而且,一旦形成这样短视的惯性思维,以及欺负外企的套路,就很难更改了。即使顶层设计有所改变,下面的各级部门也会按照以往的套路行事。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有人可能会说,印度很欢迎美国企业,苹果、特斯拉都计划在印度加大投入。
问题是,光靠美国企业,印度能够实现腾飞吗?
在我们看来这很难,因为印度和美国的产业发展缺乏契合度和互补性,印度在科技产业领域虽然与美国企业合作非常密切,但成果仅仅是IT服务外包产业,即使进一步加强合作,IT产业的增量仍然有限。
他们真正欠缺的是制造业基础,但美国已经失去了制造业输出能力,而印度却恰恰喜欢针对制造能力最强、最有可能向印度输出制造能力的中国企业。
比如,前段时间富士康刚宣布推出195亿美元的印度项目,有消息就称他们已经开始担心印度政府延迟批准激励措施了。
印度可能省下了补贴费用,但他们却忽视了富士康的真正价值。他们不是机械化地复制产线和复制产品,而是要针对每一代新产品,根据新材料、新零件进行工艺变更,还要找到最快捷有效的制造流程,更要搭建新的供应链体系,甚至需要定制新的规模化生产设备。所以每一代苹果手机的推出,都需要富士康调集几百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们工作好几个月才能开始量产。
这对整体工程设计、敏捷制造和供应链生态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称之为“量产化”能力,背后有着庞大的量产化工程师队伍和极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支撑。
我一直在说,大规模、复杂产品的开放制造,中国不仅是第一,而且是唯一,而“量产化”就是其中的精髓!
全球的顶尖科技产品,包括很多美国公司的产品,“量产化”都要依赖中国企业,显然,印度难以靠美国企业来提升“量产化”能力,又没有完备的供应链,做简单的代工都不合格。
所以,我们坚定地认为,印度难以实现腾飞,更不可能复制中国的奇迹。至于vivo、小米等在印度布局的企业,可能需要做好长期“深感震惊”的心理准备。要不要持续向印度输出“量产化”能力,更是要深思的决策。
关于出海和全球化我还有很多分析,在科技特训营中也做过专题讲解,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课程海报中的二维码,报名加入。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马克思关于利润与资本家冒险冲动的正比关系论述已经完美解释了各国公司飞蛾扑火般投资印度的行动。
恶性循环
晚了,印度崛起比我们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