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以青春面貌礼赞一代伟人之青春

《鲲鹏击浪》:以青春面貌礼赞一代伟人之青春

00:00
05:03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献礼作品《鲲鹏击浪》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剧以新人班底讲述青春毛泽东的故事,独特的人物群像与扎实的历史呈现,为相对稀缺的青年毛泽东题材提供了重要补充,也完成了对领袖人物传记电视剧创作的一次全新开拓。

该剧讲述1918年至1921年期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找寻救国救民道路,从一名青年学子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历程。在总编剧马继红看来,这部剧定位为年代青春剧,“在以往表现毛泽东的影视剧中,涉及这段内容的作品极少,因此,如何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明白、讲生动,如何把握一百年前那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如何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产生陌生化和差异化的审美观感,确实是一个难题。”

该剧剧本自2019年动笔,直到2022年才正式通过,历时四年,四易其稿。对于创作过《外交风云》等重要作品的马继红来说,青春毛泽东的故事并没有想象中好写,创作之初更是容易被固有的思路限制。“1918年的毛泽东,只是一个年满25岁、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要塑造一个接地气的真实的毛泽东,就必然要将他从伟人的光环中还原出来,写他作为普通人的意趣和情怀,突出他成长道路上的遭遇,以及他的喜悦、愤怒、悲伤、焦虑、无奈等全部情绪。”马继红认为,只有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还原人物,才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个性和魅力,才能让作品充满平民质感和生活温度。

该剧以青年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入手,以群像描摹的方式揭示毛泽东在时代洪流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剧中既体现了“湘江三友”的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之间的情谊,也展现了毛泽东的父亲、母亲和家庭关系,同时代的风云人物对毛泽东的影响更是有所体现。故事以毛泽东为核心,充分挖掘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等历史人物富有戏剧性的性格特征,打破了单一领袖人物“线性叙事”的方式。这些风云人物构成的完整图景,以“风云激荡、群英并起”的方式,揭示了青年毛泽东得以成长和转变的外部环境,也以直观的方式诠释了剧作的主题,回答了伟人成长的历史之问。

剧作整体的影视表现手法也更接近剧情片,故事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度很高,但整体的表现方式却没有沿用过去的解说独白式介绍,而是以写实性极高的拍摄手法还原实景。剧集开篇就先后出现了毛泽东等人成立新民学会、毛泽东在长沙附近县乡徒步游学、发动秘密驱张运动等多个重要历史节点,内容侧重有详有略,选取的关键性时刻铺垫并塑造了主角人物个性的多个侧面,一个立体可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逐步建立。

据介绍,剧集还将揭秘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如毛泽东为何突然放弃赴法,选择留在国内?毛泽东作为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在红楼里发生过哪些趣闻?毛泽东第二次进京是为了什么?与萧子升是如何从情同手足到最后的分道扬镳?剧集依托详尽的史料将重现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关键谜题,以青春毛泽东的个人求索,揭示伟大革命者的成长轨迹和精神世界。

和过往伟人作品不同的是,该剧采用了全新人的阵容加以演绎。剧中主要角色从全国6000多人中海选而来,大胆起用了刘承林、米卓清等大批新人,以青春面貌塑造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蔡畅、萧子升、陶斯咏等热血青年风华正茂的青春群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