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泽东将他从上将名单中划掉,注解:骄傲自满,降一级

1955年,毛泽东将他从上将名单中划掉,注解:骄傲自满,降一级

00:00
06:05

看过《亮剑》这部电视剧的人,一定会对一个情节印象深刻:李云龙等人嫌自己的军衔过低,发起了牢骚。这个情节反应的是一个历史事实,即授衔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当时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很多人的军衔被评低了,甚至还有人在当时没有授军衔,王建安就是这些不幸者当中的一员。幸运的是,王建安后来被授予上将,但却晚了一年多,因此没能参加当时的授衔仪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王建安可以说是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为革命征战。王建安是湖北黄安人,生于1908年,家境十分贫寒,为了生存下去,他先是在地主家打短工,后来又参加了军阀的部队。后来,王建安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决定投身革命,便回乡发动群众,建立了农协和赤卫队,后来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黄麻起义”,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由于作战英勇,王建安很快成长为了一名指挥员,在军中历任营长、团政委、军政委等职务,曾经与许世友搭档过,两人还闹过矛盾。长征结束后,许多原四方面军的干部被抽调去学习,由于受到张国焘的连累,这些干部遭受了很多歧视甚至批斗。这让脾气火爆的许世友接受不了,思索再三,他决定带人出走,去川陕地区打游击。对于这个想法,时任军政委的王建安最初是同意的,可是冷静下来一想又觉得不合适,王建安毕竟有政工干部的觉悟,他将此事向组织上做了汇报。后来,许世友等人被关押了起来,当他清楚是王建安“告的密”后,暴跳如雷,对这位昔日的搭档恨之入骨,但后来两人又重归于好。时间转眼到了1955年,为了推进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我国首次开展授衔。这次授衔,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综合考虑了干部的资历、贡献等,并征求了各方的意见。最后,对计划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人拟订了一个授衔名单,报毛主席批准。这个名单当中,计划授予元帅的有十人,授予大将的也是十人,授予上将的则有57人,但最后通过的只有55人,没通过的是李聚奎和王建安。李聚奎之所以没通过,是因为在授衔前夕,他调任石油工业部长,按照当时的规定,不在部队工作的人不授予军衔。但是王建安的名字却是被毛主席从名单上划掉的,并且毛主席还在意见注明:此人骄傲自满,不能授上将。实际上,按照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和当时的职务,王建安完全有资格授上将。毛主席之所以不同意,是有原因的:王将军性子比较直,说话不分场合,不留情面,谁也敢顶,战争年代的一次会议上,由于意见不合,时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的王建安当众对陈毅拍了桌子,最后闹的不欢而散。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毛主席耳中,使他对王建安有了看法,认为此人不服从命令,恃功自傲,所以才做出了以上论述。关键时刻,还是老战友许世友帮了忙。许世友得知王建安没被授衔后,借机向毛主席解释:“王建安这个人我了解,他虽然脾气坏,会骂娘,但背地里绝不会使绊子”。正是许将军的进言,才使王将军最终荣膺将星,跨入上将的行列。实际上,对于授衔问题,王建安并没有什么怨言,自己之所以投身革命,舍生忘死,并非是为了以后的一官半职。1954年,王将军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给他安排任何职务,但他却没有任何意见。直到1956年,才为其补授了上将军衔,并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在此后长达十九年的时间里,王将军辗转多个大军区任职,但职务却无一例外的都是副司令员,对此,王将军总是淡然处之,从不发任何牢骚。1975年,叶帅曾经对王将军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还当面表扬过他。除了淡薄名利外,王建安还特别注重深入群众,在职的时候每年总有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轻车简从地了解下面的情况。从王建安老将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如今,王老将军早已作古,但是他的精神必定会万古流芳,成为永远的楷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