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再次来袭,全球变暖下,天气为何还这么冷?丨《发现全球变暖》

寒潮再次来袭,全球变暖下,天气为何还这么冷?丨《发现全球变暖》

00:00
12:48

今年冬天格外冷?点击了解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原文 

最近,极端寒潮席卷我国,全国多地迎来了气温骤降。上周,北京地区普降暴雪,大雪断断续续下了30多个小时。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6度,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与此同时,在极端寒潮的影响下,上海的气温也在今天冬至日达到了50年以来的历史极值,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在零下4度到零下6度之间,上海市政府也出台了紧急保障措施,以确保极寒天气下居民蔬菜水果的稳定供应和水电燃气能正常使用。


根据气象部门监测,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316个气象监测站中有70个站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最低温出现在陈巴尔虎旗的特泥河气象试验站,达到零下47.8℃


事实上,不光是我国,就连欧洲地区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德国慕尼黑在近期也遭遇了暴雪袭击,慕尼黑国际机场共有760个航班因为降雪而取消,一架私人飞机甚至因为寒冷直接被冻在了跑道上。


从数据上看,1961-2019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总体趋势毫无疑问是升高的,大概幅度在3℃左右。也就是说,几十年前的冬天,比今天可冷太多了。你可能会问,说好的全球变暖,今年冬天怎么这么冷?今天我们就依托美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斯潘塞沃特的著作《发现全球变暖》,来详细解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气候变暖并不能通过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来决定,而是要通过对比整段时间的气温平均值才能确定。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并不能成为气候变冷或变暖的确定标准。


想要讲清楚这个话题,还需要先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


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历程。1938年,一位名叫盖伊·斯图尔特·卡伦德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会使全球气温上升。这个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室效应的雏形。卡伦德本身并不是气象学家,而是一名蒸汽动力工程师,他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气象资料,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人类到处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千百万吨的二氧化碳,而正是二氧化碳在改变着气候。或许是因为卡伦德只是一名业余气象爱好者,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更多气象学家的关注,更有甚者认为,气候变暖对于人类来说是件好事——它有助于粮食作物长得更加茂盛。


直到1975年,全球变暖的观点才被再度提出。1972年,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严重的旱灾,亚洲、非洲均出现了降水量骤减现象,旱灾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减产,一些大国开始在世界市场上大范围抢购谷物,粮食价格飞涨。非洲地区因为购买力低下,粮食减产,最终导致了骇人的大饥荒。几百万人挨饿,几十万人饿死,并且引发了大规模移民。电视和杂志画面展示了非洲太阳炙烤的大地、瘦骨嶙峋的难民。极端的气候变化也让一部分科学家开始重新关注全球变暖,这其中就包括后来被誉为气候科学之父的华莱士布勒克。当时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30年中,气温平均每十年降低0.03度,因此,世界总体气候是处在越来越冷的趋势中。而布勒克反其道而行之,他在论文中提出,这种降温将在1980年代的某个时间点停止,之后全球气温将会变暖,到21世纪最初10年,我们将经历过去1000年里从未有过的温暖气候。而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地球气候的自然波动,而是森林砍伐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为排放二氧化碳过多导致的温室效应。这也是全球变暖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中。1977年,各种科学观点逐渐达成一致,认为全球变暖是21世纪最大的气候危机。


在互联网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全球变暖之后,紧接着就是全球变冷。这句话并非完全不正确。根据气象研究史来看,气候变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的冷暖期交替。全球气温下降最明显的时期发生于公元1550年至1770年左右,即中国的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我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河期。根据史书记载,公元1618年,也就是明万历年间,广州地区出现了连续三日的鹅毛大雪,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的树木上全部挂满了冰。向来不会封冻的黄金水道”——长江出现了冻结一个月的记录。直到清光绪年间,即1875年开始,气温才逐渐回升。最近一次全球总体气温下降是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和现在相比低了1度左右。总的来说,地球总体气温的反复是正常的。但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这个现象并非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是人为导致的。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警惕的不只是气候变暖,更是温室效应所引发的极端天气。


这里的极端天气就包括极端寒冷、极端高温、极端旱涝和极端台风事件。今年夏天,世界多地迎来极端高温,六月中下旬,因为气候炎热,美国多州出现电力紧张,甚至大面积停电。高温导致的加拿大山火频发,大火燃烧近四个月,过火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突破了近40年的记录。而伊朗的扎博勒地区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50.8度,这些极端高温都与近年来的全球变暖息息相关。而更严重的是,当全球温度升高时,空气中的热量也会持续增加,使更多的水化为水蒸气蒸腾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汽越多,就越容易导致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发生。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对郑州720特大暴雨进行分析时认为,大气变暖和变湿,导致河南地区降水强度增加了7.5%。而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持续排放温室气体,按最糟糕的结果预估,到本世纪末,河南地区的降水强度会比目前再增加21.9%,这样的降水强度令人难以想象。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导致夏天更热,也可能会导致冬天更冷。今年冬天的极端低温和暴雪天气,全球气候变暖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迅速增温,其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北极地区周围原本有着一圈强劲的西风,它们被称为西风急流,宛如一圈围墙,围住北极圈内的冷空气。但是随着北极与其他地区的温差逐渐缩小,西风急流的强度也在不断减弱,北极圈的冷空气也趁此机会不断南下,导致全球冬天变得更冷。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厄尔尼诺是许多极端天气的影响因素之一,表现便是冷暖起伏明显,气候不稳定。在厄尔尼诺背景之下,今年冬天,我国阶段性冷空气活动会比往年更为频繁。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地球上绝大部分的陆地都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的冷空气又主要源自北极。在北极还有1500万平方公里的冰面的时候,冰面上会形成气旋,让冷空气原地打转。而当北极只有1200万平方公里冰面的时候,很多从前能在原地打转的冷空气就会随着全球大气流动到南方,让极地以外的大陆在冬天反而更冷。


总体来说,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今年七月,北京门头沟洪水,导致了31万人口受灾,房屋倒塌8418间,有包括潭柘寺镇在内的40个村需要重建。八月,高温导致的美国夏威夷野火灾害,115人因此丧生,2200多栋建筑被毁,财产损失高达十亿元。


除了直观上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之外,极端气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导致气候抑郁、创伤应激障碍、生育意愿等问题的产生。2016年,一场野火席卷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麦克莫里堡,使得八万多人流离失所。而接下来,阿尔伯塔大学对这一地区1218岁的青少年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有超过1/3的人都患有创伤应激反应。而年少时的心理创伤往往会伴随一生。无独有偶,202011月,菲律宾一地区在一年中连续遭遇了21场台风袭击,当有心理医生对该地区的居民进行疏导时,有居民直接说:这让我非常绝望,我觉得生活过不下去了,活着完全没有意义。


2020年底,某高校组织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2135岁的城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气候变化对生育意愿是否有影响。有34.1%的受访者把气候变化作为了影响生育选择的主要因素,61.8%的受访者表示气候是次要因素,在询问其原因时,许多人对未来的气候表示了担忧: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我不想孩子生活在热浪或严寒、甚至没有太阳的日子里。极端天气导致的未来居住环境恶化,对身心健康的威胁以及间接的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近在眼前的气候问题。如果我们现在采取行动,这项工作比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赢得冷战获得的更多。保护地球,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在保护人类的未来。


今天的热点就讲到这里,欢迎您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马讲书

    今年冬天格外冷?点击了解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iting://open?msg_type=146&album_id=79733908&opType=2

  • 左扌边是莪的心

    日本还在排放核污染水。。。

  • 啤酒音乐足球

    不是说今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冬天吗?原来反话啊。

  • D子嘹

  • 楠松

    这就胡扯了,好几年都是暖冬,甚至连场雪都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