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先行

湖北,加快先行

00:00
16:48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有言:湖广居八省之中,最为闳衍,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盖必争之地也。百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交通技术不断发展,湖北不仅倚长江而贯连东西,更拥京沪铁路相承南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缘中心。

但并非是什么事情都是居中最好,特别是经济。

2022年,湖北全省GDP5.4万亿,排名全国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6.7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1240.61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增加值27507.59亿元,增长2.7%。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分水岭潮头,留给湖北的未来就像行驶在长江激流上一叶小舟,结局往往只有两种:要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敢为人先的湖北,绝不会做个中等生。

1982年,武汉三局某公司集体挥师南下,带着中南建筑设计院的图纸,他们在深圳建起了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国贸大厦。整个项目从当年十月动工,耗时3年零2个月,一举刷新了此类工程的全国纪录。

而这一情况,在深圳比比皆是。

据统计,仅武钢设计研究院一家单位,就参与了深圳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深圳市第一本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了深圳市第一座立交桥洪湖立交,规划和设计了国家第一保税区福田保税区。

作为指定援建深圳特区的城市,可以说,在深圳从小渔村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转折点中,武汉留下了最关键的注脚。

但当时并没有人想到,这种援助在深圳能够独当一面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至今。

这就是武汉人才+深圳企业。

2020年,武汉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31.7万人,外流人数近十万,其中去深圳的又占三分之一,是外流大学生最大的就业选择城市。而且学历越高的人才去深圳的越多。以华科大为例,目前在华为工作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算上曾经就职于华为的校友,总人数已超过10000名。

这一点,戎评也曾深有体会。

本世纪初那会儿,我刚毕业,摆在同宿舍6人面前的有五条路,回老家、留汉、东进上海、北上首都、南下深圳,没人选择回老家,去深圳的有3人,上海1人,留汉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舍友。二十年多过去了,留汉的情况虽有所好转,但现实还是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相比北上广深,甚至成都等地,产业发展不够、环境不优,难以留住中高端人才。

武汉高校资源极其丰富,以数量来论,仅次于北京,而以大学生人数论则长期稳坐全国头把交椅。2022年,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168万,同年,武汉规上工业总产值1.8万亿,而以国企为主的重工业就占到了三分之二。

这说明在武汉,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但从整体的就业结构的分配来看,民企解决的就业岗位至少有八成,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那些一流的高校毕业生而言,要么留鄂考公,要么就业机会仅限于经开区和光谷这些有着大量高薪民企的地区。

武汉是湖北最重要的一杆旗帜,只有先想尽一切办法把人才留下来、引进来,才有机会把未来留在湖北。

1969年,随着中苏珍宝岛战争的爆发,一汽所在的长春由于靠近边境变得不再绝对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央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决定将筹划多年的二汽落户在湖北十堰,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东风汽车。

有了二汽打基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整个湖北省已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2022年,湖北全省共有25家整车企业,汽车产量189.6万辆,营收6922.9亿元,另有从事汽车行业的规上企业1553家,总产值占GDP两成以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产业。

虽然数据依旧耀眼,但不论是跟自己比,还是跟其他省比,都略显底气不足。

2017年,是湖北汽车产业最高光的一年,汽车产能高达266.61万辆,位居全国第四,排在前面的三个分别是中国经济最强省广东、中国经济最强市上海,以及拥有一汽的吉林。

但至此之后,湖北汽车产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汽车产能进一步下降,为130.98万辆,同比下滑10.1%;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安徽省,同期汽车产能139.53万辆,同比增长7.3%。换句话说,今年我们大概率要被安徽超过了,排名也将从全国第五下滑到第六。

我省汽车产业的衰退主要跟支柱品牌东风,未能及时在新能源赛道发力,更没能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关。2022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29.3万辆,在全国占比仅为4.1%,相较之下,五年前曾与我们逐鹿的上海,产量是我们的三倍之多。

汽车产业是人类第一大制造业,生产汽车的过程,涉及到几百万个零部件近万家企业的协同合作,背后承载的更是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推动湖北汽车产业转型,不止是迫在眉睫,更是背水一战!

今年11月10日晚,湖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与副省长盛阅春、武汉市市长程用文、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杨青,一同驱车前往武汉经开区武汉体育中心。在这里,他们共同点亮了东风新能源全系车型。

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品牌发布会,更是一场出征前的誓师大会。

湖北汽车产业能否决胜新能源时代,毕其一役!

大象转身,实属不易。在此之前,从省上到东风,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布局。

根据《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总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产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作为龙头企业的东风,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与燃油汽车产量、自主品牌产量与合资品牌产量均达到1:1。

这是总体目标,而在实施细节上,也有应对之策。比如为解决本土电动汽车供应链薄弱环节,方案指出,积极引进弗迪动力、汇川技术、日本电产等全球知名企业落地湖北,开展IGBT电机控制器、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等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除此之外,方案还要求汽车厂家用两条腿走路,在抓好以锂电池为动力核心的成熟市场同时,还要加快发展氢燃料电池与控制系统全产业链体系,从而确保不再任何一条赛道上落跑。

为什么一定要是东风呢?

因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重要的就是最强龙头企业,一旦龙头车企强大起来,从产业聚集性的角度有利于构建本土供应链。

当年合肥力排众议扶持蔚来上位,看重的不是蔚来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供应链集群,也正是这一决定,最终使得安徽在今年传奇般的超越了我省。

无独有偶,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建成后,在生产过程中快速推动了供应链本土化,上海因此拿下新能源汽车最丰厚的一张船票。

作为我省工业文化的一张名片和底牌,破局重任,唯有东风!

而这仅仅是湖北五大王牌中的一张!

2021年,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构建51020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是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其中,将汽车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确定为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预计到2025年,5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均要突破1万亿元。

这五大支柱产业,是决策者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决策,每一个都有能做起来、可以做起来、一定做得起来的底气。

汽车产业上文我们已经说过了,就先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说起吧。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涵盖光芯屏端网几个领域,湖北省经信厅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电子信息产业达6348亿元,汇聚行业公司近千家,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龙头。

例如显示面板领域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京东方;通信领域有烽火科技、光迅科技、长飞光纤;芯片领域除了长江储存,还有华为武汉研究所、高德红外、武汉新芯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电子制造业,已成长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制造业。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的报告,2020年,包括智能手机、电脑、半导体在内的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约合20万亿人民币。

跟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相似,电子产业能提供大量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半导体制造这块,更是典型的高学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拥有员工5.6万人,工程师级的专业人员和主管3.8万人,硕士或以上学历的占比达到80%,普通技术工人1.8万人,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比例是2:1,员工2022年平均年薪67万人民币。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本土高学历人才外流严重的问题,有望得到遏制甚至解决。

现代化工及能源为我省工业第二大产业,化工素有现代工业之母的美誉,从逻辑线来说,一切制造业都是化工的下游产业。为此,我省有足够理由做大做强现代化工及能源产业,并以推动高质量化工为先锋大军,从而带领我省工业梯度实现整体跃迁。

大健康则依仗的是武汉生物医疗,武汉拥有全国最顶级的生物医疗技术和体系。

在光谷生物城,累计集聚3000余家生命健康企业。此外,还汇聚有29个院士,32位国家千人,73位湖北百人,60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这里诞生的世界级成果不胜枚举,如植物源重组人血白蛋白、可控式胶囊内窥镜、蛋白质三维结构对比软件,目前已有31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900余个二类以上医疗器械、51项新兽药、73项国审作物新品种获批上市,149个产品进入武汉创新产品目录,100余个新药在研;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国家生物产业区域品牌聚集发展试点等一批国家级平台或试点在此布局。

在科技部生物医药园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东湖高新区始终保持全国第一方阵,中部第一的地位。

现代农产品加工的背后是我省强大的第一产业在支撑,2022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占比为9.3:39.5:51.2,以二三产业为主,与全国三次产业比重的7.3:39.9:52.8相比,湖北省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水平。

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2741.15万吨,连续十年保持在2500万吨以上,棉花产量10.3万吨,居全国第四。配合我省先进的食品加工业,走出一条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指日可待。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新一代电子产业、汽车制造、大健康等五大产业均超过7000亿元,距离万亿支柱仅一步之遥。此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两年翻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436家,创历史新高;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跃居中部第1。

可以预见,随着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的计划全面落地,那么湖北经济不但能进一步争先进位,咱们湖北人也不用离省打工了,再加上沿长江经济带贯穿全省的航运优势和一带一路向西贸易,崛起为内陆广东也未必是什么难题。

或许会有很多人戎评,为何对家乡的发展这么有信心。

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02年,当时,国家经济核算司司长在十六大工作报告上提出国家经济远期发展目标:争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以上,到2050年时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

彼时,中国GDP总量刚刚超过12万亿人民币,站在当时的环境来看,关于十八年后总量翻3倍的预期规划,即使是有WTO的全球性市场加持,对很多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唱高调之言。

戎评至今还记得,在我接触互联网浪潮的2005年前后,网上有一篇很火的预测文,博主雪亮军刀依据中日两国GDP增率计算,得出中国经济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日本的结论。

此文一出,谩骂之声随之接踵而至,什么五毛愤青的歧义词从四方键盘铺天盖地的袭来。

或许在那时的人们看来,能望日本之项背就是中国经济的天花板了...

不过,八年后,根据权威国际组织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GDP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比此前规划提前整整四十年,比博主雪亮军刀的预测提前整整二十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15年,舍友十年聚,有位老哥是外省的,自从毕了业就没有回过武汉。才来这边读书时,他就说对武汉的感官不太好,印象中的大城市应该是霓虹斑驳的高楼大厦,有条不紊的车水马龙,但武汉就像十几个小县城聚在一起的大县城,交通也特别混乱。

阔别十年,在开车接回他的路上,没有走高架,跑了好几条街两边都在修高楼或者地铁,他打开车窗透口气的功夫,都能被纷呈味呛到。然后又调侃地说道,现在不像县城了,倒像是超级大工地。我笑了笑,对他说,别着急,十五年之约的时候你再来看看。

当然,我们运气不好,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约成,直到去年才见上面。这次是他自己开的车,一路上走高架来得很快。他兴奋的告诉我,武汉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不仅路宽了,地铁多了,而且感觉像是修在公园里,在城中跑不了几公里就能看见湖泊和公园,这在大城市中非常罕见,以前鸟不拉屎的光谷更是日新月异。

看着滔滔不绝的老舍友,我淡然一笑,自觉这一切其实都是应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湖北人对自己的家乡永远有信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勇哥爱诗词

    湖北有地利,有人才,如果敢于突破,转变观念,就一定会取得大的发展

    听友105472547 回复 @勇哥爱诗词: 能够说的更详细点吗,这个突破和改变观念非常模糊,单个人因受困于智商和文化知识分值不佳原因,出于迫切期望家乡发展的大计,特想知晓一些优秀的计策!

  • Unclemao_vw

    东风就是个笑话!

  • 听友105472547

    记得从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听到媒体广播上报道,神农(大概是,时间久远记不清楚了)公司和武汉市政府为了汽车的深远发展,联合某某公司研究所等单位,成立电动汽车研发中心,打算在五年以内在什么什么方面有所突破,十年内具备电动车电池电动机和车体具备少量上生产推广,后续加大投入研发投入和产量,努力成为国内主要电动车生产厂家,在世界上电动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前后投了不少,期间好像还和日本某厂家拉入研发中心,结果后面传出纠纷,此后在电动车研发推广上烟熄🔥熄了,真是浪费税收,真的成了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