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走进北大 回到青年毛泽东成长之地

《问苍茫》走进北大 回到青年毛泽东成长之地

00:00
04:19

1925年,青年毛泽东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发出世纪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在央视、江苏卫视播出,该剧把镜头对准1921年至1927年,讲述青年毛泽东在矢志不移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逐渐从一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并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热血故事。

19日,《问苍茫》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大学,与师生们进行交流。主办方介绍,活动以“寻找光辉起点,探寻跨越百年的时代问答”为主题,希望通过交流,展开跨越时代的青春对话,激励当代青年永葆“创”劲与“闯”劲。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见证了中国红色信仰的发展之始。

作为电视剧《问苍茫》的核心主人公,毛泽东与北京大学渊源深厚:1918年9月,不到25岁的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在这里,他通过大量阅读各种刊物及向李大钊请教,经过对进步思想的不断汲取与打磨,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从北大伊始,红色的种子在毛泽东的心中扎根,不断滋养,最终点燃了星火,执灯前行。

《问苍茫》总监制、总制片人罗岚介绍,《问苍茫》这次来到北大,是重回信仰之地,希望这部剧可以给观众,尤其是给当下的年轻观众展现那个年代青年的激情、成长、探索、拼搏,激励当代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介绍,《问苍茫》从立意上紧紧抓住了年轻人和年轻的状态去表达。青春版的毛泽东、青春版革命题材的影视剧一定有它永恒的生命力,也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我们需要正能量的青春的表达、当代的表达。”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主任金安平介绍,《问苍茫》展现了近年来党史研究新成果,在表现手法上有不少新意。它正面表现了毛泽东不仅会做农民运动,也会搞工人运动,丰满了毛泽东一步步成为工农革命领袖、从城市转向农村的细节。剧集中,没有回避早期党员脱党的事情,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当时党的道路自信、政治自信、政党自信,“剧中细腻呈现了毛泽东与自己亲人的关系,尤其是对兄弟姊妹的影响和引领,情感真实动人。”

《问苍茫》总编剧陈晋

《问苍茫》总编剧陈晋介绍,还原历史绝不等于唱高调,还原历史恰恰是把历史的精髓给拎出来,不仅要复刻历史里的“人”——先辈们的心路历程,还要让屏幕外的“人”——观众能切真地对其有所共鸣。”

总编剧梁振华介绍,在创作中小心求证、小心摸索、小心假设、小心抒情,在历史脉络之余融入审美情境,让诗意表达有空间、审美意向有空间,以局部虚构的方式来展现人物。

导演王伟

回忆这次创作,导演王伟介绍,剧集中的故事都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整体的史实性和艺术创作经过了陈晋老师和梁振华老师的把关,对于导演来说,这是一个把文字变成影像的转化过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